陳青
摘要:通過對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雨露計劃培訓的調查,發現百色雨露計劃在培訓目的和內容、培訓時間、師資結構、評價體系和經費支持等方面難以適應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對此,需要從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改善。
關鍵詞:雨露計劃;扶貧培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百色
供給側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隨后,國務院的會議也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刺激經濟的基本思路是由過去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發展,開始轉變到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為主的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方向上來。目前,國內消費能力在不斷升級,而供給的產品卻大部分還停留在原來的消費層次,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因此我國經濟改革要一手擴張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給,著力解決消費領域低端產品嚴重過剩高端產品嚴重不足的怪圈。
一、當前百色市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情況
(一)百色市農業生產傳統產業比重不斷下降、新型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2016年百色市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70.37千公頃,同比減少2.97千公頃,下降1.1%;全年糧食總產量118.36萬噸,同比減少1.09萬噸,下降0.9%;甘蔗種植面積50.04千公頃,同比減少9.76千公頃,甘蔗產量301.30萬噸,下降22.8%。木薯種植面積2.93千公頃,同比減少0.44千公頃;木薯產量2.30萬噸,下降23.8%。與此相反,油料種植面積12.21千公頃,同比增加0.65千公頃;油料產量1.63萬噸,增長5.0%。蔬菜種植面積101.37千公頃,同比增加4.75千公頃;蔬菜產量(含食用菌)234.05萬噸,增長5.4%;果園面積140.16千公頃,同比增加24.10千公頃;園林水果產量97.80萬噸,增長21.1%。桑園面積18.94千公頃,同比增加2.12千公頃。可見,百色市農業產業生產規模有增有減,新型種植業在不斷替代傳統產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逐步推進。
(二)百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在不斷壯大
近幾年來,百色根據農產品供需特點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品牌質量不斷提升。持續推進芒果、柑橘、油茶、煙葉、桑蠶等特色農業百萬畝工程建設。新建成各類特色養殖產業示范區(園)10個、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206個。新增農業專業合作社803家,家庭農場20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16家。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面積、產品規模保持全廣西第一。新增“隆林板栗”、“百色山茶油”、“德保山楂”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總數達14個,保持全區第一。規模化生態化養殖水平逐步提高,獲四星級生態養殖場認證76個、五星級認證17個。引進希望集團、海大集團、四川錢記等一批養殖龍頭企業。“百色芒果”列入農業部種質資源圃,成為首批中國—歐盟農產品地理標志互認產品,成為“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獲“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范市”稱號。能成功舉辦中歐農產品地理標志互認工作現場會、全國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和第十二屆世界芒果大會。
二、雨露計劃培訓對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人的素質
20世紀50年代,被人們尊稱為"人力資本概念之父"的美國窮人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問題時,發現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與現代農業生產率有很高的正相關關系,并且通過對美國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增長研究發現:物質資料投入與產出之比為1∶0.78,而人力資本投入與產出之比為1∶5。從1919年到1957年的38年中,美國的生產總值增長額中49%是人力資本投資產出的。他提出通過學校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可以在大大降低物質投入的同時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更利于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化農業。世紀初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教育和培訓可以傳授增加收益和創收的技能和知識,幫助擺脫貧困”。
在國內也有一些專家做過相關研究,余祖光(2007)認為通過對弱勢群體進行職業技能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掌握生存技能獲得生產能力,是扶貧的一條重要途徑。劉洪銀(2011)認為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產業轉型與就業轉型的根本途徑,并分析了農村實行中職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李曉延(2017)認為:教育具有育民啟民的功能與價值,因此要堅持“治貧先治愚”。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孩子因經濟、文化、教育等影響不能得到良好啟蒙,并在“貧困文化”與“貧困環境”中形成膽怯自卑、怕生怕事、自立精神不足等不良習慣并影響一生成長發展,造成貧困代際傳遞。
(二)百色雨露計劃培訓的主要內容
百色根據國家雨露計劃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量身制定雨露計劃一系列項目,包括短期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學歷教育、扶貧巾幗勵志班、“兩廣”對口幫扶職業教育、普通高校本科學歷教育,培訓對象包括2013年前的貧困縣貧困家庭子女和2014年起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庭子女,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職業學歷教育。資助對象為貧困縣貧困家庭子女,主要是針對初中畢業讀職業中專和高中畢業讀職業學院的,2015年前每年資助2000元,一共資助兩年。2016年開始每學期資助1500元,一學年為3000元/年/人。資助到家庭脫貧為止。
2.普通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資助對象為2013年以前的貧困縣貧困家庭子女,從2014年起是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主要是針對高中畢業時讀大學,開學時一次性資助5000元,一共資助一次。
3.扶貧巾幗勵志班職業教育。這是特定為百色、河池兩個貧困地區應歷屆初中畢業女生設置的,2015年前經費資助為4000元/年/人,共資助2年。2016年開始經費資助為2000元/學期/人,資助到家庭脫貧為止。這項政策是在享受國家、自治區職業教育助學普惠政策和社會捐助的基礎上享受資助。
4.“兩廣”對口幫扶職業教育。2015年起貧困縣貧困家庭子女應往屆初、高中畢業,資助為6000元/學生/學年,2學年。兩廣各承擔3000元。
5.短期技能培訓教育。培訓對象為2013年前貧困縣農村青壯年勞動力1500元/人,2014年農村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和新生勞動力取得A類資格證3500元/人/期,B類資格證3000元/人/期,C類資格證2500元/人/期。2015年開始為農村建檔立卡,資助標準與2014年相同。
6.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育。2013年前資助對象為重點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資助經費100元/人次。2014年為貧困村及面上村從事農業貧困戶,資助經費65元/人/天。其中,農民50元/人/天,教師15元/人/天。
三、百色雨露計劃培訓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存在的沖突
(一)雨露計劃培訓主要目的和內容沒有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較好吻合
雨露計劃實施剛開始,考慮到百色人口多、又比鄰廣東,大部分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式幾乎就是去廣東打工,百色雨露計劃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增加打工收入,實現他們轉移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達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群”的效果。為了使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掌握真正的技能,實現培訓目的,各個培訓機構根據培訓班學員和學歷培訓學員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培訓的內容多以電工電焊、模具設計、家電維修、汽車駕駛與維修、裁縫技術為主,很少涉及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難以提高培訓學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
(二)培訓時間以短訓班的單項技能培訓為主,難以達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民綜合素質較高要求的標準
雨露計劃培訓多數以一個星期到15天時間為主,一般就是培訓農業生產中種植或養殖中所需要的某一單一技能。短期培訓班的學員由于專業理論基礎差、培訓時間短,培訓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培訓機構往往只針對農業生產中具體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短期專題培訓,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往需要農民既懂生產技能,又懂經營管理;既會組織生產,又會運作市場。很顯然,這種短期培訓是很難達到要求的。
(三)培訓師資結構組成不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需要
雨露計劃培訓一般由原來的職業中專和部分職業技術學院組成,這里的教師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基礎知識還可以,但是畢竟很少參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工作,對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還不能叫準確的把握,所以在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上不能按照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教學工作。
(四)雨露計劃培訓質量缺乏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結構改革相適應的評價體系
雨露計劃質量評價工作是檢驗工作的核心。要科學評價就必須有一套科學客觀可行的標準,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和評價標準還沒有完善,究竟是以投入產出率、產值增加率、稅收增收率、就業帶動率等哪些指標作為評價標準;以學生打分為主,還是以組織專家考評為主,或兩者結合;是以定量為主還是以定性為主;要建立什么樣的指標體系,目前還沒有定論。
(五)培訓補助相對于日益高漲的物價來說偏低,不便調動農村貧困勞動力參訓和基地學校培訓積極性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育。2013年前資助經費100元/人次。2014年資助經費65元/人/天。其中,農民50元/人·天,教師15元/人/天,這些補助無異如杯水車薪,資助作用也不大。據基地學校反映,在組織動員貧困家庭子女入學時,家長對雨露計劃補助政策普遍稱贊的同時也表露出對經費偏低的不滿。
四、對策建議
(一)調整雨露計劃培訓主要目的和內容,使之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較好吻合
雨露計劃實施已經多年了,時代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有重大調整,農民也從過去單純的打工賺錢到創業盈利階段。國家提出要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要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要大力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百色屬于國家南菜北運基地、國家冬菜種植基地、東盟農業博覽會地區,因此,農村需要大量的懂經營會管理有頭腦有技術的專業人才。雨露計劃培訓工作一定要因勢利導,培訓相關的經營觀念和專業知識。從而達到培訓效果的最佳化,培訓效益的最大化,要達到“培訓一人,帶動一群,創業一方,致富一片”的效果。
(二)適當延長培訓時間,增加綜合素質培訓內容,達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民綜合素質較高要求的標準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依靠農業生產中種植或養殖中所需要的某一單一技能就能實現。它需要人們既有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有生產經營技能,又有市場運作能力,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現在一周左右的短期培訓很難適應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較高綜合素質的需要。據教學安排,一個比較完整的培訓至少應該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理論的教學,使學員懂得基本訓練階段,第二階段是鞏固提高、強化技能階段;第三階段是技能考核和鑒定階段。這三個階段還不能系統地對農業經營管理者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高。
(三)多渠道引進培訓師資,使師資結構組成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需要
雨露計劃培訓師資一定要由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既懂生產經營、又懂市場運作的雙師資型教師組成。單純依靠原來的職業中專和部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是不夠的,一定要多渠道引進培訓師資,使師資結構組成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需要。具體來說要多引進一線農業種植和養殖專家、專業戶,一些直接從事農產品加工、運輸、包裝和營銷的專業人員。引進的部門可以是高等院校、農科所、農業生產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引進人才不要唯學歷唯職稱,要打破傳統的人才評價觀,一定要看其能力是否適應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是否能真正教會農民從事特色農業的生產經營。
(四)建立與完善雨露計劃培訓質量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評價體系
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調動一切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要合理分配培訓資金,保證培訓質量,必須進行培訓質量的科學評價,建立培訓質量科學評價體系是做好培訓質量評價工作的前提。一是制定質量標準。根據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制定培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考評體系。要結合百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人才的要求和人社局制定的國家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術等級要求作為專業質量標準。二是確定質量評價程序,規范質量評價操作行為。三是建設質量評價隊伍,落實質量評價人員。四是扎實開展培訓質量評價工作,促進培訓質量的提高。
(五)適當根據物價水平和當地工資水平提高資助標準
切實解決建檔立卡貧苦家庭子女接受中職教育、高等學歷教育和貧困農戶勞動力接受短期技能培訓經費不足問題。要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每種職業技術等級培訓的技術要求提供資助標準費,改善培訓條件、提高教師薪酬,增加培訓教師不斷自我提升的繼續教育經費。要對引進的特殊人才實行特別的支持政策,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盧周來.窮人經濟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的聯合聲明[z].漢城會議,1999.
[3]余祖光.終身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扶貧助困功能[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03):23—27+187—188.
[4]劉洪銀. 農村實行中職義務教育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1,(01):5—9.
[5]李曉延. 教育為何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EB/OL].http://www.rmlt.com.cn/2017/1017/500013.shtml
[6]汪三貴.在發展中戰勝貧困——對中國30年大規模減貧經驗的總結與評價[J].管理世界,2008,(11).
[7]于中琴.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主要因素[J].世界經濟導刊,2002,(12)
[8]楊曉軍.中國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4)
[9]百色市扶貧辦 百色農村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Z].2016.06.
(作者單位:百色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