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盼
4月,九皇山又到了山花盛開的季節,綿陽市的羌鄉北川縣也進入了旅游旺季,羌城、羌寨山歌嘹亮,老百姓們忙著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十年來,北川旅游發展后來居上,以一縣之地成功打造AAAAA級景區1個、AAAA級旅游景區4個,全域旅游初具雛形,已成為綿陽旅游的一顆明珠。
“沿著公路往村里走,步步是風景,處處見文明。”每當向外來游客介紹時,北川縣安昌鎮寶林村村民都很自豪。
抓住地震災后重建的契機進行科學規劃,寶林村將全村劃分為居民住宅區、產業發展區、山林保護區三大區域,致力建設幸福美麗新農村。如今,水泥路貫穿全村,路旁豎立著的一個個傳統美德宣傳牌,就像一個個指路牌,引領著老百姓知禮明德。公路連著的戶戶新居整潔漂亮,一面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引人矚目。村里擺上了垃圾桶,有了保潔員,村民們笑言,過去是“出門一身土”,如今是“下雨不沾泥”。
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是極重災縣。在全國人民的幫助和支持下,北川從廢墟走向新生,一座座嶄新的村落在山林間“誕生”,群眾過上了富足的日子,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
作為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縣城遷址重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頂層設計的優勢,對北川城市、鄉村進行了整體改造。現在的北川縣境內擁有全球同緯度地區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溝、千佛山、片口自然保護區,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同時也有以禹里為中心,方圓數公里的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羌族民俗、宗教祭祀、節慶典禮、樂藝歌舞、小吃雜耍等民俗文化也獨具特色。
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和北川新縣城為景觀軸,囊括“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和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結合“羌鄉第一寨”之稱的吉娜羌寨、北川羌城旅游區游客中心等景點,綿陽市為北川打造了一個旅游綜合體——“北川羌城旅游區”。
在建設的過程中,根據北川地方文化特點,綿陽市在全國邀請專家進行設計,將羌族文化融入北川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中,實現了“城市就是景點、民俗活態傳承”的目標,并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景區。
曲山鎮石椅村,山溪奇秀云蒸霞蔚,打造為“石椅羌寨”,被譽為“云朵上的山寨”;擂鼓鎮貓兒石村,碉樓林立淡雅素潔,打造成為“吉娜羌寨”,被稱為“北川第一村”“羌鄉第一寨”;桂溪鄉渭溝村,群山環繞臨水而居,打造為“伊納羌寨”,被譽為“羌鄉明珠”;馬槽鄉黑水村,山林幽深珍稀動植物多,還有清代光緒年間的皇親墓地,2013年黑水村成功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青片鄉上五村處于高山峽地,建筑還保留著古老風貌,是羌族傳統農耕生活保留得最完整的村寨之一。這五個村寨皆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為北川羌鄉的五朵奇葩。
目前北川已經形成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1個(北川羌城旅游區)、AAAA級旅游景區4個(九皇山、藥王谷、尋龍山、維斯特農業觀光園),2017年又按照AAAA標準打造4個景區(禹穴溝、名島度假村、西羌竹海、莫尼山莊)。這些國家級景區帶動周邊村寨,形成獨具特色的羌鄉旅游帶,將北川大部分地區囊括在內,形成了全新的旅游發展態勢。
發展全域旅游不但讓北川經濟產生了量的改變,還從本質上改變了民眾生產生活。發展全域旅游之后,村民或者直接從事旅游業,或者從事支撐旅游業的表演、生產、運輸、服務等工作,擁有了大量在鄉就業、創業的機會。在住上新房子的同時,當地民眾也擁有了新工作、新生活。
從兩手空空地從傾斜的房屋中跑出,“連一根針也沒帶出”,到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19億元,是震前的3.81倍、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4.51億元,是震前的8.6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41元,是震前的3.7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14元,是震前的4.17倍……北川人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轉化成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堅定意志,頑強地貫穿于恢復重建、發展振興、脫貧攻堅的歷程之中,成為推動北川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