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思勤


摘 要:面對脫貧攻堅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創造性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全面打好全區精準脫貧攻堅戰。
關鍵詞: 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健康鄉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攻克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內蒙古黨委、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落實中央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減少到2017年底的37.5萬,貧困發生率由14.7%下降到3%以下。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沖刺總攻的決戰階段,需要攻克的是深度貧困堡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任務仍很艱巨。面對脫貧攻堅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既要解決好眼下問題,更要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堅決打贏打好全區精準脫貧攻堅戰。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牧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廣大農牧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全面戰略部署,文件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必須堅決打好精準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脫貧致富是根本。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堅持“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增強貧困戶發展能力,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培育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著力做好產銷銜接、勞務對接,實現穩定脫貧。全面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實現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把那些“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村,有計劃地整村或整合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并確保建檔立卡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大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建議開展“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行動。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貧困人口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貧困戶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孝親敬老,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培養貧困戶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村規民約規范和約束貧困群眾行為,堅決遏制農村牧區酗酒賭博、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現象,引導貧困戶破陋習、講文明、樹新風。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現代農牧業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我區貧困旗縣基本上都屬于農畜產品主產區,貧困人口的生計主要依賴傳統農牧業。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居于首要位置的“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也就是產業扶貧,主要集中在農牧業領域。因此,農牧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何,決定著脫貧攻堅的最終成效。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貧困地區靠傳統農牧業脫貧致富基本無望,因為那些地區生產條件比較差,生產經營理念和方式十分落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仍是常態。扶貧開發搞了這么多年,在產業扶貧上投入最多,想的辦法也最多,但時至今日“投入產出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產業扶貧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仍未擺脫傳統農牧業的束縛。
發展現代農牧業,是內蒙古由農牧業大區轉變為農牧業強區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出路。要切實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畜產品有效供給體系,不斷提高我區農牧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貧困地區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其在農牧業供給側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人口提高發展能力。總結推廣四子王旗“貸資入股”“政府+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溢價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工資收入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農牧民穩定脫貧致富。
推動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扶貧擺脫單一模式的重大機遇,更是提高產業扶貧成效的根本途徑。要鼓勵貧困地區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牧區產業融合項目,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畜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牧區服務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支持產業和轉移就業脫貧。動員全社會力量和科技資源服務于脫貧攻堅,圍繞農牧業科技創新鏈條,著力打造貧困地區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加快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分析模擬、冷鏈物流等技術在農牧業生產、流通、銷售中的應用,積極利用電商、物流等現代商業模式對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進行改造。重點發展“互聯網+農牧業+深加工”“互聯網+農牧場+配送”等模式,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特色農畜產品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
積極開發貧困地區農牧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貧困人口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大力發展貧困旗縣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著力打造體驗型新業態,實現農牧業從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著力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牧人之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充分利用生態風光、農牧文化、美麗鄉村等元素,推動種養業、加工業、餐飲業、創意農牧業等互相滲透、互相提升,促進休閑觀光農牧業提質增效。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健康鄉村建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的“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機制,解決好因病致貧問題”的要求,扎實推進健康扶貧與健康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當前,我區37.5萬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占37.4%,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占34.7%,持證殘疾人占8.1%,三者合計特定貧困群眾27萬人。這一特定貧困群體既是貧困人口的大頭,也是脫貧攻堅的難點,必須采取超常規辦法和過硬舉措加以解決。要堅持分類指導,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動態化精細化管理,把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
通過深化醫改、創新機制,切實解決貧困人口看病就醫、健康保健、生活保障等問題。強化貧困地區公共衛生服務,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大力推進農村牧區重大傳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加強貧困地區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工作,支持鄉鎮衛生院和村嘎查衛生室改善條件。開展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深入開展鄉村愛國衛生運動。為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人有一張健康卡。倡導優生優育,加快推進貧困旗縣母嬰設施建設。強化自治區互聯網醫療項目建設和運營,實現遠程醫療覆蓋全部貧困旗縣,全區三級公立醫院全部開展預約診療服務。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