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宏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高度涵蓋了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的任務和行動方向。保護好草原是傳承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和構建穩定邊疆的根本;健康的草原森林等天然生態系統是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的基本組分;發揮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權衡其生產、生態和文化價值、是生態富民,振興牧區經濟的重要途徑;加強污染防治、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是振興牧區社會的需要。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脫貧攻堅、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的基礎,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是依靠制度和法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途徑。
關鍵詞: 生態系統服務 草原保護 民族文化 生態富民 生態文明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實現“三個扎實”目標的基礎。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改革,實現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發展;深度貧困的地區往往是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脫貧攻堅需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統籌考慮,生態扶貧具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文化的載體,保護好草原生態環境是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和穩固邊疆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不僅為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了目標和方向,也基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和國家發展需求,提綱攜領地指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方略和舉措;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更加深刻理解十九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的民生問題聯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意義,理解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基石作用。
保護以草原為主體的生態環境是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增強邊疆穩固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在以往的國家生態環境治理方略中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并沒有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草”才作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基本要素寫入統籌考慮范疇。這對于擁有廣闊草原的內蒙古自治區來說尤為重要。習總書記2014年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就指示要保護好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環境,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的步伐,探索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發展道路,守望相助,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打造亮麗風景線的基礎;同時,草原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文化的載體,只有保護好草原生態,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守望相助,構建和諧穩定邊疆社會。
維護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系統健康就是構筑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習總書記指出,要把內蒙古自治區建設為祖國北疆的萬里綠色長城。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國家生態安全功能區劃中的“北方防沙帶”。健康的草原和森林等天然生態系統就是北疆萬里綠色長城。總書記的講話不僅指出了構筑北疆萬里綠色長城的重要性,也指出構筑萬里綠色長城的重要方略和行動綱領,包括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重要湖泊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大天然生態系統保育和修復退化生態環境的力度,是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的基礎。
持續利用草原的多功能性是生態富民、牧區振興的重要舉措
草畜平衡和生態獎補制度,是保護牧區生態環境和牧民脫貧攻堅的具體制度。“生態獎補”是國家對停止放牧草場的牧民實行獎勵,鼓勵牧民放棄草原的家畜生產功能,而充分發揮草原的生態和文化服務功能。草原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包括物質生產價值,也包括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和廢物分解等生態價值,以及培育文化和旅游休閑等社會價值。根據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估算,草原的物質生產價值只占其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的約四分之一。“生態獎補”政策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要途徑,同時讓享用草原等天然生態系統生態服務的多方人員共同‘買單,也是牧民脫貧的重要途徑。草畜平衡政策也有同樣的作用,即通過補貼減少放牧家畜、保護性利用草原、發揮草原的生態功能的牧民,達到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是生態扶貧的具體措施。
發揮草原生態系統多功能性,近年發展迅速的一個方面是生態旅游。對錫林郭勒地區公路沿線開展生態旅游的牧戶(牧家樂)和沒有開展生態旅游牧戶的經濟狀況和草場生態狀況的調研表明,生態旅游不僅帶來了較高的家庭經濟收入,同時也降低了草場的放牧壓力,改善了草場生態狀況,作為兼顧牧民脫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重要產業,需要引導規范,大力推進。
加強污染防治,推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是振興牧區社會的需要
內蒙古自治區的廣大地區是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區,第一性生產力(單位面積的農林牧產值)相對低下。作為國家能源化工和特色材料生產的重要基地,內蒙古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礦產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在礦產及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排放廢棄物、引發環境問題,包括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應首先在防控,在經濟生產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制定相應的政策,發展和應用清潔生產和利用技術,推進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資源利用,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是高質量經濟發展的保障;同時,加大礦區生態修復、廢物資源化利用、污染環境治理的力度,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條件。 綠色產業發展和污染防治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打造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的關鍵。這方面需要“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 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建設是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脫貧攻堅以及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高度涵蓋了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的任務和行動方向。領會和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奮進新時代,“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基礎和目標。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