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東


摘 要: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我區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必須正視這一階段我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難度更大、任務更重。要將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有機融為一體,推動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推動我區向產業分工體系中高端延伸,加快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提升進程。
關鍵詞: 綠色高質量發展 中高端延伸 產業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充分反映出總書記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存在的問題非常清楚,也清晰地指出了我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強調要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形成我區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要有緊迫感,更要有新思路。
一、必須要正視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難度更大、任務更重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經過5年的積極調整與治理,宏觀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呈現良性變化的趨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2017年GDP為82.7萬億元,增長6.9%,為2011年以來首次增速回升;2017年新增就業1351萬人,連續5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新登記企業607萬戶,增長9.9%,經濟活躍度持續增長 ;2017年GDP中第三產業占比為51.6%,比第二產業高1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2016年提高1.3個百分點;消費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26.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萬元GDP能耗比2016年下降3.7%,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與全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不同,2010年之后,我區經濟增速逐年下滑,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回落,且回落幅度較大,增速普遍低于全年預期增長目標和全國平均水平,經濟走緩態勢凸顯。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7.2%,較上年下滑0.5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1.86萬億元。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0%,低于全年預期目標和全國平均水平。
隨著經濟增速的逐年下滑,銀行和政府的不良債務問題凸顯出來。2016年我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3.57%,高于全國平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8個百分點,居全國各省市第1位。2016年我區政府債務余額為5677.4億元,居全國各省區第11位,債務率為121.7%,僅次于貴州(178%)、遼寧(160%),居全國第3位。如果扣除530億元虛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債務率將升至137.3%,我區一半盟市的債務率高于100%。
在經濟持續下行,防范化解債務風險任務重的情況下,轉變我區“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產業現狀,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難度更大、任務更重、更顯緊迫。
二、扎實推動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將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有機融為一體,推動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結果,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背景下逐漸興起的發展理念,是我國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作為一種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其核心在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綠色發展將資源、環境、共享作為內生的增長因素,是資源節約發展、環境保護發展和成果貢獻發展的綜合轉化過程;是資源配置效率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過程;是環境不斷優化,環境損害不斷降低的過程;是經濟增長過程中收入逐步公平化,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共享的整體演進的過程。
高質量發展是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發展,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存在內在統一性,只有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使綠色成為普遍形態,才能推動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我區是國家著力培育的綠色發展引領區,也是自然資源富集區、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區。我區擁有豐富的后備耕地、草場、森林、水能、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資源,初步形成了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為主的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的潛力巨大。但是,由于經濟相對落后,特別是經濟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能源資源開發,成為制約綠色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致命因素。不僅傳統農牧業、林草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和旅游業向綠色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工業也要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綠色資源應該像傳統能源礦產資源一樣加以保護、開發和利用,讓以綠水青山為主的綠色資源成為不斷溢價的金山銀山。
三、突破思想觀念和發展思路上的路徑依賴,推動我區向產業分工體系中高端延伸,加快產業轉型和經濟高質量提升進程
(一)在產業選擇上,既要考慮國家戰略、自身優勢,更要考慮市場需求
21世紀的頭10年,我區立足資源優勢,抓住國家進入能源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對資源、能源產品強大市場需求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不但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為主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而且也把發展的觀念和思路鎖定,形成了產業、觀念和思路上的“路徑依賴”。從根本上講,是市場需求將我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隨著我國基本走出以住行為主的的大宗商品消費階段,經濟由增量經濟轉向存量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市場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物質消費的邊際效用遞減,精神消費逐漸增加,物質消費服務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通過質量創新提高消費者購買欲望使消費者購買更高質量的同類產品。因此,在產業選擇上,更要研究、關注新的市場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講話中指出“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只有突破思想上的結,才能跨過轉型上的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蒙古產業發展不能只盯著羊、煤、土、氣,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但是,目前我區資源型工業為主導的單一產業結構仍未根本改觀。2016年我區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資源型行業增加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仍達73.8%,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8.3%,占GDP的比重達33%。新產業、新業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微弱。2016年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38.5億元,同比增長6.9%,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0.3個百分點,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僅為4.82%,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與國內發達省市差距更為明顯。
(二)推動我區向產業分工體系和價值鏈中高端延伸
我區主要工業產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業低端化、產品初級化特征明顯,在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和價值鏈中處于低端、低效、低附加值環節。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需要現有產業向附加值高的研發、標準制定和銷售、生產性服務這兩端延伸。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對人才科技要素的依賴程度越高,受產業“鎖定效應”和財富“路徑依賴”所限,我區創新驅動的力度不強,創新意識不夠、創新能力不強、創新體系不完善仍然是制約我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最大短板。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一是要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已經占到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6%,全國技術交易市場80%的成果都是由企業輸出或者吸納,企業已成為產業創新的主體。但是,我區規上企業有研發活動的比例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鼓勵規上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形成體系健全、功能完備、開放競爭的企業研發機構網絡。二是要改變目前我區的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與產業關聯度低,貢獻率更低的現狀,減少低效、重復和無關聯的科研投入,形成與我區產業升級高度關聯的研發體系。
(三)進一步延長、拓寬產業鏈,培育先進產業集群
我區產業組織結構突出的問題是有支柱產業而沒有支柱企業,核心企業的規模、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決定產業集群的規模和輻射能力。
首先通過鼓勵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戰略重組,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支持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重組,進一步放大一體化產業鏈的低成本優勢,通過產業重組培育打造幾個實力雄厚、業態高端、體制機制創新的本土航母企業。
其次,要進一步拓寬、延長產業鏈。我區包括煤轉電在內的煤炭就地轉化率僅為45%,始終未能突破50%的期望值。煤化工基本處于肥、油、氣、醇等原材料生產環節,冶金工業基本處在冶煉環節,盡管初級產品生產規模在全國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下游加工制造業明顯滯后。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58%,遠低于77%的全國平均水平。電石、甲醇轉化率分別只有60%和49%。在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前提下打造高端能源化工產業集群、金屬加工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云計算數據、備份和開發應用產業集群,稀土新材料和核電燃料元件、石墨(烯)產業集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沙產業、草牧業、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產業集群。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