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白娟 劉源



摘 要:當前全球貿易一體化發展迅速,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已成為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農牧業優勢明顯,隨著中新自貿協定升級和中澳自貿協定(簡稱FTA)生效,中國乳制品貿易潛力巨大。內蒙古奶業主產區將受到重要影響,乳制品貿易逆差持續拉大,絕大部分進口產品同比出現增長,外資乳企進入對產業鏈上游沖擊明顯,散戶快速退出市場加速轉型,規模化牧場探索種養結合。乳業寡頭壟斷格局凸顯,產業鏈整合不斷推進。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談判 乳制品貿易 內蒙古
一、FTA背景下中澳乳品貿易現狀
(一)FTA對乳品貿易的影響
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17年4月7日,中國已與31個自貿伙伴簽署并實施建設了14個自貿區。繼2015年12月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之后,中國和新西蘭、澳大利亞雙邊乳制品貿易的空間都較大。
2017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原料奶粉關稅下降至1.7%,約占原料奶粉進口總量的85%;同時中國將在4-11年取消澳大利亞乳制品行業關稅,其中15%的嬰兒配方奶粉關稅將在4年內取消。2017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乳制品關稅大多降至10%以內,其中液態奶降為10.5%,大包原料奶粉降為7.5%。
根據WTO的通報,2014年全世界平均關稅水平是62%,2016年我國乳制品進口的實際水平卻不足10%,特別是按照中新自貿協定和中澳自貿協定的規定,目前我國乳制品進口關稅大幅低于乳業能承受的水平。為了促進乳業健康穩定發展,中國政府從《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到《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振興中國奶業。本文從供給側角度深入研究中澳自由貿易區建立對中國乳制品貿易以及內蒙古奶業主產區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中澳乳品貿易潛力巨大
從1995年到2014年,中國乳制品進口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和法國,約占乳制品進口總額的80.33%;2016年變為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和歐盟,約占乳制品進口總量的92%。自2009-2016年,中新和中澳自貿協定生效以來,我國乳制品進口從35.1萬噸增至217.7萬噸,其中主要是大包原料奶粉,導致中國干乳制品生產受到沖擊。
2015年我國從澳進口乳制品12.38萬噸,同比增長19.9%;2016年為14.21萬噸,同比增長14.78%,其中液態奶和嬰幼兒配方乳粉進口量持續增加,增長率分別達到23.23%和90.14%。
2015年,澳大利亞在國際乳品貿易中的份額為6%(以等量牛奶計算),新西蘭為38%,中澳自由貿易協定(FTA)簽署之后這一差距明顯縮小;而相對新西蘭的出口一直受到中國乳制品的限制性保障措施限制來說,澳大利亞僅受到全脂奶粉的自由裁量保障的限制。2010-2015年,澳大利亞向大中華地區乳制品出口總體增長了46%(見表1),在大中華區總進口量所占份額位居第8名。
二、內蒙古乳業發展現狀
(一)內蒙古乳制品消費與供給情況
1.乳制品消費方面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內蒙古人均乳制品消費支出和消費量均比較低,從2005年到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支出上漲速度非常慢。內蒙古城鎮居民收入提高之后的消費能力提升,逐漸由傳統的主流型產品向滿足其精神需求的營養天然的價值型產品轉移,包括奶粉、奶酪和黃油在內的其它乳制品的人均消費量由2005年的28.31千克上漲至2012年的64.01千克,漲幅高達126.1%(見表2)。
與城鎮居民相比,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乳品消費量很低,約為城鎮居民的1/9;其中以鮮奶消費為主,且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鮮奶消費量上漲速度較快,因此未來農村市場的乳制品消費潛力巨大。
2.乳制品供給方面
內蒙古乳制品產量由2011年的383.2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293.6萬噸;占全國乳制品的比重從2011年的16%下降到2015年的10%,位列河北省之后,排在全國第二。其中液態奶產量從2011年的309.7萬噸下降至2015年的276.4萬噸,占乳制品產量的比重越來越高;受國外進口大包奶粉的沖擊,干乳制品產量則逐年下降,從2011年的73.5萬噸下跌至2015年的17.2萬噸,跌幅達76.6%(見表3)。隨著中澳自貿區乳制品關稅逐步降至零,內蒙古干乳制品的產量下跌速度會更快。
(二)乳品進口貿易
內蒙古作為中國奶業主產區,乳制品進口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乳制品貿易一直保持巨額逆差。2009-2014年內蒙古乳制品進口量上漲速度非常快,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3%。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產量與進口量的差距逐漸拉大,由2009年的379.55萬噸下降至2014年的269.80萬噸(見圖1)。
由于消費者對進口奶粉的需求旺盛,干乳制品進口量迅速增加。乳清粉與奶油的進口量較小,且波動趨勢大致相同,但是增長速度非常快。其中奶油的進口量由2010年的67.2噸上漲至2014年的440.13噸。絕大部分進口品種同比出現增長,對內蒙古奶牛養殖造成巨大的壓力。
三、中澳FTA對內蒙古乳業的影響
(一)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內蒙古乳制品加工企業由2012年的65家一直下降到2015年的58家,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乳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由2011年的829.1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1179.7億元,增長率達到42.3%(見表4)。
伊利、蒙牛兩大企業乳制品產量之和約占全國的45%和自治區內80%以上。2010-2015年伊利股份和蒙牛集團的銷售額都快速上漲(見圖2)。2015年伊利銷售收入首破600億大關,達到603.6億元,同比增長10.88%,同期實現凈利潤46.54億元,同比增長11.76%。蒙牛平穩渡過新常態,實現銷售收入490.265億元,同比下降2%,凈利潤23.67億元,同比增長0.7%。2016年在全球乳業20強企業的排名中,伊利由2013年第10強上升到第8位,蒙牛由2013年第14位上升到第11位。
(二)基于全產業鏈的國際市場開拓
2016年對于乳制品行業來說是極具挑戰的一年。截至2017年4月3日,A股與H股共有15家乳企發布了2016年年報或業績快報。其中,8家出現業績下滑,占比53%。其中有5家公司去年業績虧損。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利和蒙牛兩大乳企的行業領先地位不斷鞏固和擴大。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在加強國內規模化奶源基地建設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國際乳品市場的戰略性開拓,在海外投資建設奶牛養殖基地和乳品加工廠,大力優化產品結構,高端產品比重持續提高,生產經營管理能力顯著增強。
事實上,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受益于2015-2016年低奶價紅利的影響,2016年普遍實現了凈利潤的提升。而對于上游奶牛養殖企業來說,奶價低迷致使企業陷入虧損,隨著嬰幼兒配方乳粉注冊制的實施,國內大型乳企得到了發展機遇。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中澳乳品貿易潛力巨大
中澳自貿協定乳品減稅作用逐步顯現,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乳制品結構發生變化,從2012年開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鮮奶制品快速增加,全脂奶粉、奶酪和乳清粉的進口增長在加快,但是由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生鮮乳生產者價格全球最低,因此未來中澳、中新乳制品貿易空間潛力巨大。
2.開放條件下乳企加快轉型
中澳自貿區不僅能滿足消費者對進口乳制品的需求,也可一定程度上削弱新西蘭在國際乳制品貿易定價機制上的控制力,促使伊利、蒙牛等國內龍頭乳品加工企業加快技術進步、結構升級和海外布局,在國外乳企競爭國內乳品市場的同時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
(二)政策建議
1.適度規模化養殖,調整奶業生產結構
逐步擴大“糧改飼”“糧改草”的規模,讓種植業與奶牛養殖業形成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在保障奶牛場優質粗飼料基本自給的同時,又可以做到糞污100%還田,既可以降低養殖成本,又可提高生鮮奶質量,還可減輕環境污染。大力扶持奶牛養殖合作社的發展,促進奶牛養殖散戶轉型升級。
2. 正確引導消費需求,規范引導乳企行為
鼓勵乳企發展低溫酸奶產品和巴氏奶產品,提高產品競爭性。引導乳企正確理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進上下游形成協同作用、有效合作、利益共同體的模式,從而推進整個產業鏈條高效低成本。限制龍頭企業定價壟斷,要求乳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奶時應按質論價,應取消對中小規模牧場和養殖小區的價格歧視政策。
參考文獻:
[1]彭秀芬.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建設對我國乳業發展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9,(1).
[2]楊軍,黃季焜,仇煥廣.建立中國和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3]何好俊.中澳自貿區建立關稅削減影響中國農業的CGE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4]李慧燕,魏秀芬.中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乳品進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
[5]席巖,田燕梅.中澳自由貿易區談判的主要分歧與促進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1,(3).
[6]談茜.雙邊FTA談判的策略選擇模型與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12).
[7]黃鵬,汪建新.中韓FTA的效應及談判可選方案——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6).
[8]王莉,沈貴銀,劉慧.中澳自貿區的建立對中國奶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9).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