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清 陽詩玉 杜沂恒
摘 要:貧困問題是我們國家多年來面對的一個巨大難題,為了能最大程度地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舉措。通過馬爾康市264戶貧困戶的專題調研,探討貧困地區人口現狀和問題,認真分析成因,總結什么是精準扶貧,提出怎樣建設精準扶貧的對策及建議,并為其他尚未退出的貧困地區扶貧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精準扶貧 貧困人口 受益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c)-144-02
馬爾康市是《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的“四大片區”中的高原藏區縣之一,地處青藏高原南緣,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系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馬爾康市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最緊迫的民生工程,緊盯“五個標準”要求,扎實推進“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在省州和定點幫扶部門、對口幫扶單位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4年脫貧180戶684人,2015年脫貧153戶697人,2016年脫貧240戶793人,11個貧困村退出,經州級考核驗收組驗收,2017年末貧困發生率為0.19%。貧困發生率呈現下坡式直線一路降至小于3%,達到貧困縣摘帽標準。本文就以馬爾康為例,對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經驗、策略進行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討論如何構建使貧困人們受益的機制。
1 馬爾康市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1.1 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存在問題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貧困村29個,占行政村的27.62%;貧困人口838戶、2949人。貧困人口分布十分廣,基礎設施不完善,增加了精準扶貧的難度。
(1)核算每個農戶的收入難度大,成本高。村民真實收入難以有效、真實、完整統計,部分村民虛報,對于村民正常收入以外的盈利難以統計。
(2)中國社會重視人情。據受調查的一些貧困戶透露,貧困戶指標分配或是惠農政策的落實中存在許多不公平的現象,例如少數村組干部在實施過程中,會為一己私利,而將與自己關系的一些農戶納入貧困人口,享受國家高福利待遇,導致個別人緣關系不太好的貧困農戶沒能進庫。
1.2 貧困識別模式單一、識別技術不成熟
在貧困人口識別方面,四川省主要是依據“五個標準”,即“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三有、四個好”的貧困識別模式,成為四川省精準扶貧的重要指導指標。對提出貧困戶申請的主要以這五個標準的相關指標為參照,舉部分指標為例說明。
(1)以貧困戶家中是否有未成年小孩受到義務教育為貧困人口識別的重要關鍵性指標,因為這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貧困戶家中的真實情況。村中也會因此加大對該貧困戶的扶持力度及照顧政策,這也是為了防止貧困戶家庭因貧困而出現輟學的現象發生。毫無疑問,剛到村的扶貧干部對村里的情況不可能完全了解,要想做到萬無一失的精準扶貧似乎也顯的不太可能。
(2)貧困戶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是否超過3300元也是衡量是否能納入貧困人口的重要指標,而貧困戶的收入多少,一般都是通過評估人員與貧困戶面對面的交談,從貧困戶口中及評估人員對貧困戶的房子、家具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來衡量。多數評估人員都是依靠他們的“直覺”來判定是否超過標準,然而人的理性標準是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這些評估人員通常都是連續幾個月參與著這樣繁雜工作的自然人,難免出現前后識別“標準不一致”的情況。實際上,在貧困戶家庭里,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隱形財富”或者難以言說的“隱情”不會呈現在評估人員的眼前,因而有極大可能出現錯評或者漏評的現象。
1.3 扶貧資金緊缺、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1)投入資金不足已被眾多項目的“分蝕”。在每個貧困村中,國家每年都會下達一定的財政專項資金,作為扶貧工作開展的援助。但是,每個村中的扶貧項目數量眾多、需要的資金量巨大,遠遠無法滿足于項目正常開展需要的資金需求。
(2)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專業性、針對性不強,扶貧方式較為單一。對各類扶貧項目的資金發放沒有針對性,使得具有潛力發展的項目因資金不足而難以有一個好的發展。而不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得到了資金也發展不出多大的成效。同時,大規模采用“放血式”的喂養貧困戶,養成一些貧困戶對國家保障金依賴性,滋生出一批“假”貧困戶。
1.4 返貧問題較為突出,脫貧可持續性不強
在貧困地區,生產力水平一般都較為低下,絕大多數貧困戶都是以種田為主,販賣初級農產品為生,收入少。生活環境較為惡劣,醫療條件較為低下,造成部分貧困戶脫貧后不久,因遭受疾病等原因又返貧,脫貧可持續性方面有待加強。
2 以馬爾康市前人之鑒對精準扶貧機制構建提出對策及建議
2.1 建立完善精準扶貧體制機制、力求“戶戶精準、人人受益”
(1)統一貧困戶指標分配方式。省市一級可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進行貧困戶的指標分配。“上”是指省市一級的部門分配指標下達基層去分配指標。“下”是指基層以下的人民向上申報成為貧困戶。并留部分貧困戶指標在全縣內機動性分配,對未在集中扶貧區域非貧困村的貧困戶進行幫扶。
(2)完善貧困戶認定標準,創新識別方法。破解貧困戶認定標準過于籠統,村民隱形財產不報,虛報等問題,多維度地識別貧困戶。另外,完善貧困戶識別程序,引入第三方或者政府購買服務,加快推進扶貧開發進程。
(3)實施精準“動態管理”。對貧困鄉鎮、村、戶的進入、退出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及時更新建檔立卡信息。在“識貧”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杜絕在識別貧困戶的過程中與村民小組成員可能存在的關系“照顧”,杜絕在識別貧困戶過程中未把真正貧困戶放到建檔立卡戶中。
(4)引進第三方評估方對扶貧成效進行評估。把群眾參與度、滿意度等作為考核依據,讓群眾指標在考核中占更大的比例加大監督力度。
2.2 加強扶貧干部、隊伍建設
(1)加強貧困縣、鄉鎮、村基層扶貧機構建設,充實扶貧專職人員的配備,提高扶貧村干部的素質,落實干部駐村機制,明確權責,鍛造一支作風優良、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的脫貧攻堅隊伍。
(2)全面落實“掛包幫”扶貧責任制要求。第一,各幫扶單位和個人要根據掛鉤、包村、幫戶( “掛包幫”)任務,通過組建精干務實的駐村工作隊,選派農村工作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同志擔任工作隊長。組織村干部,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第二,實行“三個一批”,即動員能人大戶幫助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解決一批;組織各大中小企業老板幫扶、吸納貧困家庭成員就業解決一批;依靠民政部門用足政策擴大“低保”覆蓋面解決一批,以此引導各界力量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合力推進精準扶貧。
(3)嚴格考核評估。第一,對幫扶干部個人的工作情況進行嚴格的考核。進行公開征求意見、公開評議,以群眾認可不認可、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最高標準,每年組織對干部聯系貧困戶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嚴格獎懲兌現。第二,“對癥下藥”,即評估的不同項目、不同對象,要分別制定標準,進行分類評估。對整村扶貧成效進行精準評估,重點從基礎設施、村容村貌、農民技術培訓、貧困人口能力素質提升、產業培育、產業增產增收等多維度來進行綜合考核、精準評估。第三,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依靠高校、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力量,發揮其獨立性、專業性強優勢,彌補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進行考核評估的不足。
2.3 加強資金的投入和管理
(1)加強扶貧資金的管理。對所有涉及扶貧開發的項目資金、物資使用等進行全程動態監管,嚴格財經紀律、加大審計力度,并且定時定期在村中公示財務收支,做到財務公開透明。以確保每筆資金的使用、每個項目的成效都高效地落實到貧困家庭。
(2)有針對性地對各類扶貧項目進行資金分配。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專業化、準入性的資金投入,提高專項扶貧項目投入的精準性及有效性,以此增強行業扶貧的優化社會扶貧的資源配置。
2.4 采取“對癥下藥”式扶貧方法
(1)用“志愿者的愛心”溫暖貧困留守兒童。由政府主導,通過招聘志愿者,聯系志愿者團、機構,對留守兒童、老人進行一對一幫扶。
(2)因大病致貧者,對應“資金籌集服務扶貧”。由政府主導建立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同時建立定時定向向社會募捐捐贈資金的機制,吸納社會捐贈資金用于貧困戶醫療救助。積極推廣利用電子平臺,依靠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公信力進行網絡公益募捐,專項投入貧困家庭大病救助。
(3)貧困家庭學生,對應“勤工助學”式扶貧。政府應鼓勵學校盡量多地提供勤工儉學崗位,使貧困學生自己有能力繳納學費,有足夠的生活費,減輕貧困家庭壓力。
2.5 “授之以漁”式扶貧,以可持續性脫貧為宗旨
(1)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和社會偏好等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產業。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當地發展,發放津貼,鼓勵企業等在當地開發資源,建設綠色基地等。
(2)給予經濟優惠。對于貧困戶給予貸款貼息等,鼓勵貧困戶貸款提高自己的收入。在貧困戶加入企業產業基地建設的同時,給予資金支持,創造更多資金的源頭,讓資金滾滾流動。
(3)綜合發展貧困戶個人素質,加強素質教育。不僅要加強當地居民的技能培訓,以適應經濟市場的變化,更要重視提高當地教育水平,鼓勵當地居民在學到本領后返鄉建設,推進脫貧進度。
(4)發展旅游業。充分利用當地自然風光,吸引各地游客,發展當地旅游業,并發放生態津貼,以鼓勵當地居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卉芳,耿相魁.大別山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策略探究——基于黃岡市貧困人口調研實際[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
[2] 劉輝武.精準扶貧實施中的問題、經驗與策略選擇——基于貴州省銅仁市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6(5).
[3] 李宇衛,崔華勇.昭通市烏蒙山片區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昭通學院學報,2016(2).
[4] 楊天梅.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J].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1).
[5] 高亞男,陳萌萌,葉妍,等.云南精準扶貧面臨的困難問題與對策建議——以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鎮居核村調查為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7(4).
[6] 趙祖斌,趙清.縣域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湖北省Z縣典型調查的實證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