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青
摘 要:本文對于上海自貿區和臺灣自經區在金融開放政策、外資準入政策、貿易便利化政策、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對于兩區的競爭優劣勢進行分析,認為臺灣自經區在金融開放、外資準入和貿易便利化上占優;而上海自貿區在商品交易平臺、市場規模和區位上占優;最后提出了自貿區要如何進一步釋放生產力的發展思考。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 臺灣自經區 金融開放 外資準入 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c)-146-02
1 上海自貿區和臺灣自經區成立背景
面對著國際經貿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壓力,30多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四波“開放倒逼改革”浪潮:第一波是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第二波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第三波是加入世貿組織;而第四波浪潮是自貿區的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是于2012年提出的經濟政策,認為臺灣制造業和服務業在全球化趨勢下,再次面臨挑戰,因此規劃進一步的自由開放,目標是吸引投資、接軌國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自由經濟示范區政策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推動計劃已于2013年8月啟動。第二階段則待主管法規《自由經濟示范區特別條例》通過后再行實施,但是由于條例內容有許多爭議、漏洞,目前還沒有全面啟動。
2 自貿區和自經區的對比
2.1 兩區的總體概況對比
上海自貿區和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都是兩區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再次面臨挑戰的背景下成立的,其共同的目標是吸引投資、走向國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上海自貿區則承擔了額外的倒逼體制改革的任務。表1為兩區的基本情況對比。
2.2 兩區的金融開放政策比較
上海自貿區和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的金融開放政策對比如表2所示。
2.3 兩區的外資準入政策比較
上海自貿區和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的金融開放政策比如表3所示。
2.4 兩區貿易便利化政策比較
臺灣在貿易便利化方面一直領先于上海。上海自貿區推出了一批貿易便利化措施,其核心思想是提高貿易活動自由度,構建高效便捷的貨物進出管理機制,貨物清關效率大幅提升。據測算,新模式下企業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可縮短2~3天,物流成本平均減少10%。同時,上海自貿試驗區積極創新貨物管理制度,推出多種新型貿易業態。上海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臺了40余項措施,積極探索以“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為導向的貨物貿易監管方式,率先試行商品檢驗原產地證書轉簽服務,構建科學化、系統化、便捷化的貨物貿易監管體系。
2.5 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比較
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是上海自貿區的重要目標之一,其目的在于獲得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話語權,并協助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自經區則并沒有類似的目標和安排。
在實際操作上,2014年9月,上海黃金交易所啟動了國際板業務,國際板旨在吸引國外的投資者參與中國黃金交易,且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交易。除了現貨市場,商品期貨交易也是自貿區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11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經營范圍包括組織安排原油、天然氣、石化產品等能源類衍生品上市交易、結算和交割。2014年12月12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開始開展原油期貨交易。
3 兩區發展的優劣勢分析和發展思考
3.1 兩區的競爭優劣勢分析
通過上述五個方面的對比顯示,自由經濟示范區在金融開放、外資準入、貿易便利程度等方面的水準較上海自貿區為高,但上海自貿區的優勢部分是背靠整個中國大陸市場的巨大規模,以及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雄心和計劃。也就是說當前,自經區占的是準入和金融制度上的優勢,上海自貿區占的是區位和市場規模優勢,如表4所示。
但是,如果從動態和長期的眼光來看,上海自貿區成立的初衷即是通過經濟自由化倒逼制度的改革。在金融開放方面會通過滬港通和FTA賬戶模式逐步推進;在外資準入方面負面清單每年都會有較大幅度縮減;貿易便利度方面,在邊境管理、基礎建設、和市場進入上可以預見將會有較快的進步。加上市場規模的效應,上海自貿區的競爭力會在今后穩步增強。
反觀自經區,雖然目前在準入和金融制度上處于領先,但臺灣相對于上海沒有大陸作為腹地,在規模競爭上將始終處于劣勢地位,金融市場也由于臺幣及其計價的金融資產整體體量相對較小,對資本項目下的進一步開放也是非常謹慎的。所以自經區競爭力的提升由于其基礎已經較高,同時缺乏增長點,更進一步反而是更加困難的。
3.2 對于兩區發展的思考
臺灣自經區和上海自貿區的競爭,從表面看來,兩地在吸引外資,海運物流等方面一定會有此消彼長的爭奪,但實際上卻各有明顯優勢可側重,甚至達到競合互補的雙贏地步。
臺灣在規模上處于劣勢,因此走精致化、高附加值路線是必然的選擇。臺灣自經區將重點產業設定與“前瞻性經濟活動”,包括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教育創新,都是非常特定的服務產業領域。
從上海自貿區來看,擁有先天規模優勢和完整產業規劃的同時,要倒逼制度改革。一是為市場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制保障環境;二是進一步開放各類壟斷產業和文化服務業市場,形成更加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海兵.臺灣六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應博,劉震濤.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兩岸產業協調發展:現況、機制與對策[J].國際經濟評論,2011(3).
[3] 莊朝榮.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前景[J].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01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