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
4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在京發布《綠色之路——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報告2018》,通過計算省級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綠色發展指數,對全國31個省區、100城市的綠色發展之路進行了評價。在省區尺度上,浙江、廣東、江蘇名列前三甲,在城市尺度上,深圳、杭州、北京、廣州、上海名列前五名。
中國經濟“綠色短板”制約明顯
在國家統計局于2017年底發布的“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中,京閩浙三省市位列前三名;在《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報告2018》中,前三名省份為浙粵蘇,浙江是唯一在兩份排名中都穩居前三的省份。
“與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地不同,浙江的經濟發展對可持續性未造成沖擊,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高。”報告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石敏俊表示,浙江的各項指標相對平衡,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和綠色發展能力都沒有短板制約。
與國家統計局的綠色發展指數相比,石敏俊團隊在報告中突出了綠色與經濟的協調平衡。據石敏俊介紹,國家統計局的綠色發展指數偏重“綠色”,大部分指標是生態環境方面;該報告的綠色發展評價則強調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綠色發展能力三個維度的協調平衡,突出了短板因素的制約作用,避免了某個單項指標過于突出而帶來的“一俊遮百丑”的弊端。
在報告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存在明顯的短板制約。無論是省區尺度,還是城市尺度,綠色發展的短板制約較為突出。從省區尺度的一級指標看,10個省份存在經濟發展的短板制約,11個省份存在可持續性的短板,10個省份存在綠色發展能力的短板;從二級指標看,出現頻率較高的短板因素主要是生態健康、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低碳發展、資源環境管理等。
在城市尺度上,許多城市存在著短板制約,或經濟發展滯后,或可持續性較差,或綠色發展能力得分較低。譬如,南昌、常德、株洲、南寧、柳州、桂林、湛江、海口等地,盡管可持續性得分較高,但由于經濟發展滯后,拖了綠色發展的后退;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武漢、成都等城市經濟發達,但環境質量退化,可持續性受到了損害。
各省市“綠色之路”因地制宜
報告顯示,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之間的不協調現象突出,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間的沖突仍然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省份和不同城市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導致綠色發展的空間分化。
依據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之間關系的不同,31個省區和100個城市可以分為低位開發區域、綠色堅守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先導區域四個類型。低位開發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性得分均較低;綠色堅守區域的經濟發展得分遠低于可持續性得分;協調發展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性得分較高且接近;經濟先導區域的經濟發展得分遠高于可持續性得分。
不同類型的區域該如何制定不同的綠色發展路徑?石敏俊認為,低位開發區域的綠色發展要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入手;綠色堅守區域要在保持可持續性的前提下,以合理方式加快經濟發展;經濟先導區域的當務之急是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可持續性,滿足當地群眾的環境質量改善訴求。
從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來看,只有江蘇、浙江、廣東、北京4個省份已經走在朝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內在統一的道路上;上海、天津、山東、福建、重慶和湖北等6個省份在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負荷的脫鉤方面表現不錯,但尚未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內在統一;其余省份仍然處于以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負荷脫鉤為目標的發展階段,沒有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負荷的脫鉤,更沒有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