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占據關鍵性地位,同樣也是表現學生綜合素質并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為此,基于中職語文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全面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樣也是現代中職語文教學始終缺少的。基于此,文章將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作為研究重點,并闡述具體的培養路徑,希望有所幫助。
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取得理想的成績,而人們對完善的社會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對綜合人才的培養促進社會體制的不斷健全,實現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而中職院校是為社會輸送綜合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升級教學內容與方法,對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推進性意義。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探討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勢在必行。
現階段我國中職語文教學發展闡釋
中職院校對于學生培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大量的技術型與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國家生產、建設以及管理服務,所以,畢業于中職院校的學生應備受用人企業的認可。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社會環境中很多中職院校畢業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難以學以致用,而且從事工作與自身專業知識差距極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中職學生職業道德操守嚴重缺失,不具備團隊合作的意識;其二,眼高手低且實際操作能力與動手能力相差甚遠。
以上兩方面內容所反映的就是中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一般情況下,中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即職業道德、職責責任與法律意識以及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等。除此之外,還要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即學習、動手與溝通能力等。總的來講,要想發展成為合格中職院校畢業生,就應在深入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與從事職業相對應的職業能力以及職業操守等綜合素質。所以,中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保證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其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路徑
學生一般職業能力的不斷提高。所謂的一般職業能力,具體指的就是一般學習能力、語言以及文字的運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數學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等。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社會競爭愈加激烈,作為職業競爭的能力之一,語言表達能力十分重要[2]。目前階段,職業教育備受社會關注,而學生對于未來的選擇也更具多樣性,可以選擇參與高職考試,也可以直接就業亦或是選擇半工半讀的模式。不管進入到大學的學生,亦或是畢業以后直接就業的學生,語文在培養其一般能力方面都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語文是基礎學科,借助多樣化的巧妙設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樣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應結合備專業學生自身的特點,對口語訓練項目進行巧妙地設計。其中,對于汽修專業與計算機網絡專業,即可設計出五分鐘的自我介紹以及生日祝福等項目。而對于學前教育住那也與辦公室議員專業,需要設置暢談人生理想與愛情、友情關系處理,以及會議主持等相關項目。對于美術專業與鞋類設計專業而言,就可以設置出圖片講解與圖片命名等相關性的項目[3]。在訓練豐富性以及挑戰性的基礎上,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壓力所在,同樣也更加興奮,進而積極地參與其中,以期想其他同學展示最佳的狀態。
長此以往,學生在自然且民主的課堂環境當中,通過上臺演講形成了思維碰撞。在教師鼓勵之下,學生能夠敞開心扉,改善其膽小與內向的性格,并為其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使其在職場中的自信得以增強,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必要的保障。
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所謂的專業能力,具體指的就是從事某職業能力,在實際求職的過程中,招聘企業最強調的就是求職人員所具備的工作崗位勝任能力。
近年來,職業院校對語文學科給予了高度重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專業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傳統偏實訓忽視基礎知識的狀況進行了有效地轉變。絕大多數職業知識都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必須具備特定基礎知識,才能夠理解并掌握。其中,針對部分文字理解就要求具備豐富的語文知識,或者是簡單計算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而在理解英文器械方面就要求具備英語知識。若學生不理解簡單基礎知識,就很難對專業理論知識形成準確地理解,而且在實踐工作中,如果工作出現變化就難以及時轉變,特別是學習能力偏低的學生,其應對變化的能力也不高。要想對以上問題進行解決,可以組織院校內部課題組成員,根據探索合作編寫校本教材,確保教材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綜合考慮職業教育語文教材各個模塊,通過有效地整理編撰與學生學習相吻合且適應社會發展的中職院校校本教材[4]。對于美術專業而言,其教學設計中涵蓋了書簽制作與廣告策劃等內容,而商務英語專業與學前教育專業則設置了對聯設計與藏頭詩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在各模塊中要設置相對應的實踐活動,確保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不斷激發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即可輕松學習,與社會發展步伐保持一致,去除不適合時代發展的內容,構建特色職業教育,為中職學生就業提供多樣化的路徑,全面培養其專業能力,不斷拓展就業的平臺。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目前階段,我國在職業教育方面加大了發展的力度,為職業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職院校也必須嚴格按照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充分彰顯就業導向性的作用,以期能夠將學生培養成為與現代化經濟建設相適應的技能人才。在實踐過程中,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語文教師賦予重要的教育使命與特殊任務。其中,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核心,屬于人性化的教育,同樣也是形象藝術性教育。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字,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予以全面繼承,并學會做人。所以,對教師對學生給予尊重的基礎上,學生也同樣要學會尊重所有人。而這也正式學生進入到社會環境的重要基礎,是其價值取向的根本所在[5]。
所謂的職業綜合能力,指的就是學生在從事職業過程中諸多能力的綜合體。中職學生面對就業并進入工作崗位,由技術工人轉變成素質水平較高的技能型人才,素質能力是重要前提。而語文教師屬于人的教育,必須正確認知團體協作的重要性與善于溝通的價值,才能夠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實現個人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中職院校應當為學生設計若干以協作為核心的項目,以保證對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進行全面培養。
漢語是母語,而語文課程則是各職業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語文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地指導,使其可以對語言文字形成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強調基本技能訓練以及思維的發展,不斷強化語文實踐能力,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進行全面地培養,促進學生更好地形成綜合職業能力,為其繼續學習提供必要的保障[6]。中職院校語文教學能夠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職業能力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中,語文人文性豐富,能夠使學生人文素養不斷提高,使學生形成科學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不斷完善其個人人格,更好地為學生職業品質與興趣養成,增強就業競爭實力等提供必要的保障。為此,應結合職場需求,與吻合各專業學生升學需求以及就業需求角度適應,對語文應用課的課時以及基礎課的課時比重進行安排。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作為重要目標,對中職語文教學進行完善,確保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在滿足學科教學要求的基礎上,探尋語文在各專業學科間結合點,進而針對備專業學生實施與專業內容相吻合的語文職業能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