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萬芳
【摘要】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跨國公司的崛起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具備國際視野、兼具會計實踐技能和雙語業務處理能力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產生巨大需求。在中職學校國際班進行會計教學需要學校從培養目標入手,完善課程設置、強壯師資體系、實施多元化教學,實行多角度考評,才能培養出具備國際化會計知識,擁有國際化思維,全能方位運用國際語言進行業務處理和人際溝通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中職國際班 會計教學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留學生人數在許多西方國家都呈現出一種劇增的趨勢。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出口貿易變得越發容易,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加國際化。各行各業對接受過西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呈強勁增長態勢。世人對學習國際化語言和科學技術倍加關注,出國留學也變得非常熱門。目前,中國的各個國際化大都市都已經有許多與西方國家合作辦學的項目。一些較小的城市也已經開始聯絡其他國家的學院或大學以尋求國際化的合作辦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中職學校也順應時代的潮流開辦了國際班培養國際化人才。
一、國際化中職會計人才需求分析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跨國公司的崛起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具備國際視野、兼具會計實踐技能和雙語業務處理能力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產生巨大需求。加工貿易、跨境交易、勞務輸出和涉外、進出口工程承包、業務融資的國內企業,都需要國際化人才進行跨境結算、進出口納稅和外幣業務會計核算;三資企業、在國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及跨國經營企業集團等,則不僅需要開展外幣業務核算和外幣報表折算工作,還需要編制符合外國或國際會計準則的外語財務報表。根據習近平“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大量熟悉國際法律、會計、金融以及文化等知識的國際專業會計人才,將使會計真正成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促進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互信。因此,能夠擁有國際化思維,全方位運用國際語言進行業務處理和人際溝通的會計人才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
二、國際化中職會計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國際班的學生,他們在未來工作不會從事會計工作,但是為經常用到會計數據。通過企業調研和崗位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國際班的學生需要具備會計專業知識方面首先應該具備報銷業務的處理流程、采購業務的處理流程、開具發票的業務流程、支付貨款的業務流程等會計業務的處理的知識,其次應該會填制費用報銷單、采購申請、付款單等會計原始單據,最后還應該具備閱讀會計報表的知識,根據報表分析數據等。根據各大招聘網站發布的對會計崗位的需求情況,除了扎實的專業能力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持續的終生學習能力。
三、目前中職國際班會計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團隊近幾年的調研發現,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國際班的會計教學體系設置不太理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設置方面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缺乏
很多中職學校的國際班在會計教學方面認為國際班的學生以后都是不做會計的,因此對會計課程教學設置以課堂為主,教師講解以理論和知識為中心,學生靠記理論、背規則,形成普遍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或者有部分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相應成立會計模擬實訓中心,購買信息化財務軟件,注重培養學生會計信息化操作能力。但鑒于是國際班的學生,對他們的要求也不嚴,甚至很少真正帶他們進行實操,導致會計課程的教學只是停留在教學層面,缺乏真正有效的實踐教學。
(二)師資隊伍經驗缺乏,語言能力薄弱
很多中職學校的國際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基本是從會計專業的任職教師中選拔的或者國外會計專業畢業的教師回國任教。前類教師大部分是國內會計專業畢業的老師,他們缺乏國外會計知識和準則的深入了解,國際化會計思維能力有限,而后一類國外會計專業畢業的教師則普遍對國內會計實務操作和會計準則了解欠缺,不能從會計教學理念和會計教學思維方面得到有效的統——o
另一方面,作為國際班的學生,他們所接受的知識不光是用母語還需要用英語來進行雙語教學。雙語教學與課程的國際化要求中職國際班的會計教師要必須具備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能夠用非母語來傳授一門專業知識。據筆者團隊調查會計專業承擔雙語教學任務的會計教師,均不是英語專業出身,加之受到傳統外語教學體制的限制,除少數留學回國教師能勝任雙語教學工作外,大多數雙語教師的外語水平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班會計教學的國際化。培養的質量。
(三)教學方法單一,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鑒于課程設置以及師資隊伍的不完美,目前大部分中職國際班的會計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仍然以傳統的課堂講解為主,很少會融入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學等現代教學模式并且課堂授課內容基本是給學生翻譯英文專業詞匯和語句,混淆了“語言教學,和“雙語教學”的界限,使得師生在雙語教學中缺乏互動交流,學生課堂主動參與度不高,難以調動國際班學生學習會計的積極性。在考評方面很多中職學校國際班會計教學上現行的課程考評手段單一,課程考評側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基本采用“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來評定學生的期終綜合成績,這很難評定一個學生學習的綜合情況。
據筆者團隊近幾年對多名中職財經類國際班畢業生的追蹤調查,鑒于以上幾方面的原因,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國際班的學生在學習完會計課程畢業之后,僅僅是對會計有個大概的概念,具體會計是做什么的完全不知道,有很多甚至連報表都看不懂,更不要說做賬甚至成為國際化的會計人才。
四、中職國際班會計教學體系的構建
經過對目前中職國際班會計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筆者團隊認為要構建有效地中職國際班會計教學體系,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目標
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筆者所在的學校將國際班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及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合作能力,具備技術勝任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工作中可以熟練運用會計數據為其工作服務,同時具備基礎的會計專業知識、判斷、分析、決策能力以及外語水平等技術勝任能力。
(二)課程體系
根據筆者團隊對中職學校國際班會計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我們認為在課程設置上會計課程目標設計應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國際班的學生學習會計知識不是為了將來做會計,而是在工作中可以運用會計數據為其工作服務。因此我們認為會計課程的設置應該把重點放在了解企業設立的流程,掌握報銷業務、采購業務、付款業務的流程及單據填寫并且具備能夠閱讀財務報表及分析的能力等方面。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國際班開設的會計課程以《會計基礎》課程為主,但是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不完全參照教材來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會穿插一些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的內容,并且我們使用的教材都是國外引進優秀原版教材,目的是加強學生對世界主要國家會計核算的了解,為學生以后進入國外高水平大學深造或者進入跨國公司工作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同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也會適當加入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公認會計準則、跨國公司業績評價、審計準則、國際比較會計等的專題,使學生了解發達國家會計核算體系,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另外我們還利用第二課堂是時間開設著名外文財經類期刊經典文獻選讀選修課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經濟發展動態。我們還在課程設置中在不改變現有實踐課程體系的情況下,會在原有實踐課程中適當引入雙語元素進行雙語教學,普及和豐富學生專業外語詞匯,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師資隊伍
國際化辦學最關鍵的是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一般情況下青年教師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英文水平較高、專業知識較新、勇于開拓、年富力強的特征。把青年教師作為國際班的師資隊伍進行培養,投入見效快,并且可以穩定地伴隨著國際化項目,推進國際化辦學的深化。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加強對高標準、高要求的師資隊伍打造的過程中,按照實際性和持續性的師資培養目標,對國外會計專業畢業回校任教,通曉國外會計準則和知識的教師,加強對國內會計實踐操作和準備的培養和訓練,反之,對國外會計準則和知識欠缺的國內會計專業畢業的老師,則不斷進行國際會計準則等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同時加強兩種專業性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使其進行理論的碰撞和知識的全方面認知,為教師提供一個相互進步的平臺。同時,會計專業還和英語專業密切合作,開展雙語教學競賽和雙語教學觀摩課,雙語授課教師培訓班、口語強化班等進行交流學習;不定期組織骨干教師赴國際合作學校參加外語和專業教學培訓,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花重金引進有海外學習或培訓背景的的人才擔任專任教師等。同時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保障相關教師的報酬和工作量,使任課教師有更為充裕的時間用于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參加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輔導,在績效考核、出國深造方面也向國際班教師傾斜。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我們認為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講授課程框架,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由注重問題結論向關注解決過程轉變,多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比較、推理和鑒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和創造能力,實現系統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全面發展相結合。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國際班的會計教學中主要分小組采用案例教學法、沙龍式教學法等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同時教師通過及時點評來引導學生多視角、分層次、全方位地分析問題,并制定方案和撰寫研究報告。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可以在在合作互動中進行信息和資源的整合,不斷地充實、拓展和完善自我認識,最終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我們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教室,開展好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我們在專業課中設置雙語課程,從第一門專業課開始,循序漸進地推進雙語教學。一般我們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在講授各章節的內容之前,我們都會讓學生將關鍵的專業術語用中文或者英文標注,讓學生先對這些專業術語留有印象,有了感知之后,在授課過程中就會更好更快的理解授課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授課過程中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用英文進行口語化的交流與溝通,涉及到會計術語以及重難點知識時,先讓學生理解中文的涵義或操作方法,然后再用英文進行詳細解釋,以此達到學生鍛煉英文理解能力同時理解專業知識的目的。
(五)評價機制
一個好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改進教學質量,同時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教師和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筆者所在的學校對于國際班會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是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的。在對教師的評價方面主要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進行評價。在評價教師時采用教學觀摩、座談會、同行教師評價、教師自我評價以及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從教案、態度、方法、設計、內容、效果等方面多維度地、客觀地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且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任課教師,教師據此查漏補缺,了解自身在教學中的長處以及存在的不足,從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我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小論文、小組作業、演講、學科競賽、企業實習等多樣化考評方式,把考評的重心放在對學生對所學知識深度、廣度的延伸和系統綜合運用,注重考核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在多樣化的考評方式下學生為了完成考評任務,需要搜集并閱讀大量的課外補充資料,更新和擴展所學的知識,這能讓他們迅速提升對大量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同時我們還在對學生的考評過程中融入讀書筆記、單元測試、階段性調查報告、定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等“過程”考評。通過過程性考核,教師能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作出更適合的教學方案;學生也能及時地調整學習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總之,要培養國際化的會計人才,使中職學校國際班的學生能夠勝任國際化的會計工作,需要學校從培養目標入手,完善課程設置、強壯師資體系、實施多元化教學,實行多角度考評,才能正真培養出具備國際化會計知識,擁有國際化思維,全能方位運用國際語言進行業務處理和人際溝通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海霞.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教學改革的建議[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7).
[2]徐先知.國際化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01).
[3]王巍.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設計——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A].新教育時代(2015年10月總第2輯)[C].2015.
[4]杜劍.國際化會計人才能力培養路徑探析——以貴州財經大學為例[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暨第七屆會計學院院長論壇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