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炳厚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中學環境教育比較缺乏,而近年來農村環境的不斷惡化更加凸顯了加強農村中學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學地理課程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課程教學是農村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陣地。
【關鍵詞】農村 中學地理教學 環境教育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環境教育則是貫徹落實這一基本國策的基本工程。相對于城市來說,我國農村環境教育比較落后,農村中學生環保意識比較淡薄。農村中學生的環保意識關系到我國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農村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農村環境教育意義重大。
一、農村環環境的惡化與農村中學環境教育的缺失
(一)農村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增長的同時,同時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隨著區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大中城市的環境質量逐步得到了改善,而農村的環境質量卻不容樂觀。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農藥、化肥、農膜污染加劇,秸稈焚燒、污水灌溉和養殖業污染日趨嚴重,鄉鎮工業污染迅速蔓延,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植被破壞、土地退化嚴重,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中學環境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由于我國廣大的農村經濟欠發達,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教育投入長期不足,有的中小學長期負債運轉,甚至沒有錢訂閱資料和報紙,在環境教育方面,與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1)思想認識不到位。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干擾,以及農村“跳農門”的陋習的影響,農村中學普遍不重視環境教育。中學生長期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考試課程,至于環境教育等非考試課程和專題教育,則普遍受到了忽視。對于學生的環境觀的教育幾乎陷于空白,很多學生不了解環境常識,環境意識較差,環境素質亟待提高。
(2)教材開發跟不上。據調查,農村中學幾乎沒有一本專門的環境教育教材,更不應說是針對農村環境的教材。現行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學教材中有一些環保知識,但主要是關注工業、城市環境方面,農業和農村環境問題很少。新課程改革,一些版本的教材開設了專門的環境保護課程,但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內容寥寥幾處,既不系統,更不全面。
(3)師資培訓不重視。師資是環境教育成敗的重要方面。過去的師范院校對環保課程普遍不夠重視,因而教師們較少系統進修過相關知識,很多教師在進行教育或開展活動時感到知識結構跟不上。環境教育主要依靠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教師擔任,各校都沒有專門的教師,他們一般都缺少系統的環境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系統培訓,教學滲透的內容往往淺顯、散亂。
二、中學地理教學是農村環境教育的主陣地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而生長、生活在農村的中小學生更是農村未來發展的希望。因此,加強農村中小學生環境教育意義深遠而重大。由于農村人居分散,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加之政府的環境教育投資少,農村居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從周圍環境中得到的環境教育知識很少。這就決定了農村環境教育的場所應該以學校為主,而在農村中學環境教育中,地理教學又是農村環境教育的主陣地。
首先,地理課程中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生態系統、人口、城市化等等都體現著環境教育的內容,尤其與農村環境緊密相連;其次,地理學科還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無情的懲罰;第三,地理學科從行為上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能源、愛護自然,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環境道德義務意識。
三、加強農村地理教學中的農村環境教育
(一)挖掘地理教材,滲透農村環境教育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農村中學進行農村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因此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應深挖地理教材,凡屬直接講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應結合教材講深,講透;凡屬不是直接講授環保知識,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特別是農村環境問題方面,應結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凡屬表面上與環境保護無關,但確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內容,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揭示這種內在的聯系,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比如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分區等的中國地理等知識,在講授時,不僅要講清楚自然資源的概念,而且要詳細講解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知識。
(二)提高地理教師自身素質,改進地理教學方法
首先,地理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素養。因為只有提高地理教師的環境科學知識水平,才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真正實現教學中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所以,地理教師要加強自身環境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完善,關心學生家鄉的環境狀況。
其次,地理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環境教育的效果。課堂教學是農村環境教育的主要場所,但是單純的灌輸教育很難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比如運用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地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優化鄉土地理教學內容,提高農村環境教育的針對性
農村中學的大部分學生將投身到家鄉的建設中,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的環境就成了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鄉土地理是整個中學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易于直接觀察、展開調查和分析研究,因而對于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環境保護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斷優化鄉土地理教學內容,提高農村環境教育滲透的針對性。
(四)積極開展農村環境教育課外活動
以地理知識與環境內容的結合點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環保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有興趣的素養,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養成良好環保行為習慣。鼓勵學生學生從封閉的教室走向廣闊的農村,開展相關的調研和考察,去體驗、品味復雜的人地關系,這是全面推進地理素質教育,實施環境教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