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苓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像普通中小學一樣采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并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并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由尹俊華主編《教育技術學導論》一書中將個別化教學定義為:“以學習者為中心適合于滿足學生個別需要的教學?!币虼?,我們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學校、教材、教師都適應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我們的做法是:
一、慎選教材,靈活運用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彈性處理各項教學因素,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形態、教學進度等,使每個學生皆能掌握適合的教材,以達到個別化學習目標的教學模式。那么,什么樣的教材才是適合培智學生的教材呢?我們根據培智學生的適應社會的需求把本來使用的北京部編的培智教材和上海新編的培智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生活教材作為待選教材,然后由教師以培智學生的發展方向為依據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家長提出建議,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一般情況下以一本教材為主,另一本教材為輔,篩選使用,也可以靈活地對教學和課程進行調整,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內容的深、淺、多、少可因人而異。
在教材處理上,教師要將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也就是要針對教材、培智學生心理特點來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如在教學“面積的認識”一課時,我組織培智學生進行“比較誰手中的圖形面積大”的活動,在比較不同大小的相同圖形的面積時,培智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來;但在比較不同形狀的圖形的大小時,培智學生就無從下手了。這時巧妙地引入面積單位的概念,通過活動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不僅是告知學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辨,啟發學生去思考“為什么”。
二、個別計劃。家校合作
雖然對培智學生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人,但是每一個培智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身心狀況,他們無論在溝通、理解、社交和學習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而且由于家庭對孩子的希望不同、要求不同,教育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為了使培智學生通過特殊學校的教育,達成最終的教育目標,我們就要針對培智學生的不同特點,為他們制定適合他們發展的教學計劃。首先任課教師對培智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現狀進行分析,針對每個培智學生的不同情況制訂出一個學期的教學長期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然后分解到每個月甚至每周的短期目標,把目標細化;并制訂出相應的實施計劃的手段。完成后請家長根據自己的要求,在教師制訂計劃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也可以修改或建議。這樣,共同制訂出合理的個別教學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家長,以教育者的專業素質去引導家長,而不能居高臨下。如果要讓家長真正做到脫離束縛,主動配合,那么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家長,努力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家校氛圍,使家長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老師與家長,老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暢通交流,教師要成為名副其實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甚至服務者。因此,老師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中要把家長、學生當作服務的對象,用商量的口氣,親切的語言與家長展開交流。
三、課堂教學。貼近生活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并用于現實。對于培智學生來講,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使他們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其它問題。簡言之,就是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美國教學家布朗也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边@里的“真實問題的背景”顯然大部分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我們所面對的培智學生缺少日常生活體驗和現實知識積累,缺少數學活動經驗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更缺乏數學與社會、數學與實際的聯系。培智學生認為數學就是計算,不知道購物時可以運用四則混合運算;更沒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最優化問題等等。因此,數學‘應用”改革勢在必行,人為的應用題己不能適應培養培智學生應用意識的需要,培智數學課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積極倡導“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的知識題材,加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解決過程的教學。例如:我在‘‘旅游中的數學”活動課中引導培智學生通過乘車時間換算、購物問題、租車中的數學問題、購買打折禮品等小課題進行實踐活動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同時培養培智學生用數學去描述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還可從培智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話世界這三方面去選取素材。例如,數數全班學生人數,計算爸爸比自己大幾歲,為媽媽買生日蛋糕等等。從培智學生身邊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潛能。
四、教學評價。動態多元
每一個短期目標結束后,都要對其進行評估,由教師先對培智學生進行階段測試,給出相應的成績,然后把評估結果帶給家長,并提示家長如何進行測試及測試的內容,讓家長來測試自己的孩子,評估這一階段孩子的知識和能力情況,同時也給出相應的成績。綜合教師和家長的評估對培智學生進行綜合的、全面的評價。測試的形式是多樣的:口頭、書面、動手操作、實際應用等等。這樣的評估有利于教師和家長重新制定或修訂下一步教學目標,及時更換教學策略,不斷修正學生的個別教育計劃。例如,有一個培智學生,家長一直以來對他期望過大,要求過高。對自己的孩子高要求其實無可厚非,但要看孩子的實際情況,偏差不能太大,否則容易磋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制訂計劃時沒有說服家長降低要求,但在進行短期教學評估時,發現孩子學習太吃力,成績不理想,而且有厭學傾向,這在教師預料之中,教師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進行驗證,家長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評估后認識到自己的急進,主動要求降低對該生的要求。這樣的評估促進了家長與教師的聯系,為培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課改中的培智學生是快樂的,課改中的特教教師是幸運的。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是新課程所向往,所倡導的理想境界。個別化教育對特教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教育理念僅僅停留在“尊重培智生”這一層面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靈活的教學機智,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教師才能真正地發展個別差異、關注個別差異,做到以個別化教學促培智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