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3月1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紀念“三一運動”99周年儀式上發表講話稱,日本政府不應認為“慰安婦”問題已得到解決,日方關于“慰安婦”問題已經“了結”的主張無法掩蓋其在戰爭期間犯下的反人類罪行。這是文在寅成為總統后首次出席“三一運動”紀念活動,顯然,文在寅是想借此機會在“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明確表達對日本的批判立場。
對此,日本方面立即針鋒相對地進行了反駁。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天在記者會上批評文在寅的相關言論違反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并稱“日本做了所有應該做的事”。他還表示,日方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向韓方提出了抗議。由此看來,日韓兩國圍繞“慰安婦”等歷史問題的爭端短期內很難解決,日韓關系或進入新一輪“摩擦期”。

文在寅要求日本就慰安婦問題負起法律責任并道歉。
眾所周知,“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一直是阻礙日韓關系發展的巨大“絆腳石”。
近幾年,極端民族主義和“鷹派”色彩濃厚的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在歷史問題上屢屢發表錯誤言論,并悍然參拜靖國神社,導致日本與中國和韓國關系降至“冰點”。在“慰安婦”問題上,安倍不僅拒絕承認日本政府對該問題負有法律責任,甚至由此引發了韓國政府和民眾的一波波的抗議和譴責。
文在寅的前任樸槿惠在2013年2月就任韓國總統之初,曾把“慰安婦”問題與整個日韓關系捆綁在一起,并將“慰安婦”問題有所進展設定為舉行日韓領導人雙邊會晤的先決條件。
然而,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歷史糾葛和道義經常會讓位于現實利益的需要。隨著中日、日韓關系趨于緩和,日韓兩國政府突然在2015年行將結束之際達成協議,同意使“慰安婦”問題得到“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
2015年12月28日,日韓兩國外長以聯合記者會的形式口頭公布了關于“慰安婦”問題的協議。內容包括:安倍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再次向“慰安婦”受害者表達由衷道歉和反省;日本政府利用財政預算向韓國政府發起成立的“慰安婦”受害者援助基金提供10億日元資金;日韓兩國政府將合作開展旨在恢復“慰安婦”受害者名譽和尊嚴以及治愈他們心靈創傷的各種事業項目;日韓兩國政府避免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就該問題進行相互批評和指責。

韓國總統文在寅赴醫院探望生病的慰安婦受害老人。
由于此前圍繞“慰安婦”問題嚴重對立與激烈交鋒的日韓兩國政府忽然就該問題達成突破性的協議,雙方的政治動機和外交決策過程也自然地也受到了種種質疑和批評。事實證明,日韓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不僅并未使“慰安婦”問題得到所謂“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還在韓國國內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這一突如其來的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一經公布,即在韓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與質疑之聲不絕于耳,甚至有“慰安婦”受害者及相關人士將協議怒斥為“丑陋的政治交易”、“辜負‘慰安婦受害者與韓國人民厚望的外交勾結”。而日本前外務省國際情報局局長孫崎享也直言,所謂日韓兩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的協議,不過是安倍政府與樸槿惠政府之間的約定,并非兩國間永遠不變的承諾。
果不其然,在樸槿惠政府陷入風雨飄搖的狀態后,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形同破產,而“慰安婦”問題也再起波瀾。在協議公布之初,當時還是韓國第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的文在寅就曾公開表達對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的反對,并稱該協議“無效”。多數韓國民眾尤其是“慰安婦”受害者難以接受“慰安婦”協議。而文在寅在去年5月接替此前遭彈劾下臺的樸槿惠成為韓國新一任總統后,多次明確表示,韓國大多數民眾在情感上難以接受關于“慰安婦”問題的協議,有必要對“慰安婦”問題進行重新商討。對此,雖然日方堅持協議是國際性約定,并利用各種機會敦促韓方切實履行協議內容,但文在寅仍不為所動。那么,文在寅為何執意對“慰安婦”問題“翻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文在寅在競選韓國總統期間就將“清算積弊”并將之作為執政后的最重要課題,在他看來,由樸槿惠政府主導達成的飽受爭議的“慰安婦”問題協議正是“積弊”之一。為此,他必須要在該問題上拿出順應民意、安撫民心的具體行動。另外,文在寅在韓國政壇屬于進步派陣營,從政之前又做過人權律師,因此,其個人也極為重視人權和歷史正義的問題。
第二,協議本身存在重大瑕疵。根據文在寅的指示,韓國外交部于去年7月成立了一支9人工作小組,負責對“慰安婦”協議進行重新審議。該工作小組經過調閱文件、與主要談判人員面談以及召開20多次會議后,最終于去年12月27日發布了一份長達31頁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認為,韓日“慰安婦”問題協議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該協議“沒有充分聽取受害者的意見”,是“以政府的立場達成的協議”,完全把韓國民眾乃至與之切身相關的“慰安婦”受害者排除在外。二協議存在一些秘密內容,包括韓方承諾不援建海外“慰安婦”受害者相關紀念像和紀念碑,將與有關團體協商撤走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象征“慰安婦”受害者的少女像,并將說服相關團體接受該協議等。
這一程序與內容上存在重大瑕疵的協議,顯然無法為韓國民眾所接受,更無法解決“慰安婦”問題。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日本政府對待歷史事實、對待責任的態度。用文在寅本人的話來說,解決“慰安婦”問題的關鍵在于,日本要對其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并由政府正式道歉。
然而,從事實來看,近年來,日本政壇“向右轉”的傾向愈加明顯。在以安倍為代表的右翼勢力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在此情況下,日本國內不時出現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的錯誤言行。
今年2月27日,一段1944年日軍屠殺“慰安婦”的視頻首次曝光,成為日本二戰期間罪行的又一佐證。然而,同一天,日本外務政務官堀井學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發表演講,針對韓國外長康京和主張“慰安婦”問題尚未解決的演講予以反駁。堀井強調,該問題憑借日韓兩國政府在2015年底達成的協議已經解決。他還重申日本政府的立場稱“無法確認軍隊或官方強征慰安婦”。
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曖昧和反復態度,才導致日本至今無法與鄰國就“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實現和解。
不過,雖然韓國政府表示2015年達成的日韓“慰安婦”問題協議沒有切實體現受害方意愿,無法真正解決“慰安婦”問題。但該協議是兩國官方協議,這一點不能否認。鑒于此,韓方不會就該協議要求與日方進行重新談判。
從長遠來看,日韓關系并不會因“慰安婦”等歷史問題過度惡化、甚至徹底破裂。因為,這不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日韓兩國作為近鄰,雙邊經貿和人文合作廣泛而深入,且朝鮮核武器與導彈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安全利益,更重要的是還有美國因素的存在。就韓國方面而言,當前,文在寅政府正值執政初期、百廢待興,朝鮮半島局勢有所緩和但前景難料,韓國與另一重要鄰國中國的關系尚未走出“薩德”問題的陰影而重回正軌,而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也依然模糊不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與日本之間的摩擦加劇,會給韓國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文在寅出于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等多重考慮,可能還是會在對日政策上采取管控分歧、加強合作的“現實路線”。
盡管如此,如果“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韓日關系也很難實現根本性改善以及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日本政府的立場和意志如何,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日本在過去一段時期,國策有錯誤,走了戰爭的道路,使國民陷入存亡的危機,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這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強征“慰安婦”作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在二戰期間犯下的嚴重反人道罪行,鐵證如山,不容否認。要解決歷史問題,受害方的寬恕至關重要,但受害方的寬恕必須建立在加害方直面自身罪行、從根本上端正自身的歷史觀念、通過自身努力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的基礎上,這一點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