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珊珊
摘 要:告狀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種表現。文章搜集幼兒告狀的案例,并對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將幼兒的告狀行為進行分類,對幼兒的告狀行為的處理方式進行論述,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關鍵詞:學前兒童;告狀行為;原因;處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5-0072-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會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向教師告狀是幼兒與教師進行互動的常見形式,同時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一種典型行為。認清這些告狀行為,對于了解幼兒身心發展、指導教學實踐以及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幼兒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并對原因及處理方式進行論述。
觀察記錄大量幼兒告狀的案例,得出幼兒告狀行為的主要起因是欺負原告、自我表現、試探教師態度、尋求幫助、被告侵犯他人、逃避責任、違背規則、資源占有不均、遭到同伴拒絕等。教師搜集整理了185例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告狀行為,并將這些案例按照告狀類型進行整理,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幼兒發生告狀行為的主要起因是被告違背規則,其中被告侵犯他人、欺負原告、試探教師態度這三項具有較高的頻率,而遭到同伴拒絕、資源占有不均這兩項在大班幼兒告狀行為中的頻率略低。
(1)違背規則。一個有秩序的班級,離不開教師與幼兒共同制定和遵守規則。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與幼兒共同討論,制定一些班級規定,也可根據不同幼兒的個體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定。當幼兒發現同伴出現違規行為時,就會向教師告狀。例如,教師準備帶領幼兒外出進行戶外活動時,會請幼兒們先排隊。為了避免推擠,教師與幼兒共同商定的規則是后來的幼兒往后面排,不推不擠、不插隊。對于這個規則,班里的多數幼兒都能遵守,但也有少數幼兒會違規。一次,當幼兒們正在有序地排隊時,突然聽到一聲:“老師,小X他是后來的,他插在我前面了!”首先,對于違反規則的行為,教師應了解幼兒違反規則的真正目的。其次,教師要幫助幼兒內化規則,讓幼兒真正地理解規則、自覺地遵守規則。最后,教師還應考慮現有的規則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如果需要,該如何調整才能更適合本班幼兒。
(2)原告幼兒受到欺負。欺負幼兒的行為經常在幼兒園里發生,尤其是大班的幼兒之間更容易發生欺負同伴的現象。有的是身體上的攻擊,比如被同伴推了一下,打了一下;有的是心理上的攻擊,比如被同伴冷落、嘲笑、起了外號、說臟話等。當原告幼兒認為自身在身體方面或者是在心理方面受到了侵害時,也就是說自己受到其他幼兒的欺負時,就會向教師告狀。例如,在一次游戲時間里,小Q和小S都到理發店去理發,小Q先到理發店,她坐在鏡子前讓理發師幫她打扮;小S是班里很受教師和幼兒們喜歡的一個小美女,不僅人美還很聰明,是班里典型的受歡迎幼兒。理發師一會兒幫小Q洗頭,一會兒幫小Q化妝,說:“小Q要去參加一個盛大的舞會,所以要好好打扮打扮?!闭驹谝慌缘男不知該如何是好,她也很想坐下來玩,就開口說了一句:“丑小Q!”這時小Q就跑過來一臉委屈地跟老師說:“小S剛剛叫我丑小Q?!逼圬撆c被欺負的這種行為很容易影響幼兒之間的感情,也容易影響幼兒與教師之間的感情。所以,對于這類告狀,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妥善處理。教師要帶領幼兒們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讓欺負人的幼兒知道自己的確是因為做錯了事才會被老師批評教育,而且知道該如何改正。被欺負的幼兒很容易感到委屈,教師要親切地關心他們并給予安慰。
(3)試探老師的態度。當幼兒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不是很明白,或者不明確其他幼兒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師的要求時,就會以告狀的方式試探老師對此言行的態度。例如,飯后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漫步在美麗的校園里,幼兒看到有同伴離開隊伍去撿地上的落葉時,對教師說:“老師,剛剛小H、小Y、小T在后面撿地上的落葉。”在上午的集體活動中教師和幼兒們一起欣賞了散文《秋天的雨》,散文里提到秋天的雨把秋天帶給了五彩繽紛的落葉。因此,教師說:“他們可能想去看看那些離開大樹媽媽的樹葉寶貝們,大家要得到老師的允許后再去撿落葉?!睂τ谠囂浇處煈B度的告狀行為,教師需要對幼兒想要試探的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不能含糊其詞、敷衍了事。教師的態度明確,幼兒才會知道那樣的言行是否可取,有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教師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方式會影響幼兒之間以及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并會對幼兒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影響。在遇到幼兒告狀行為時,教師應了解幼兒告狀的原因,并針對幼兒不同的告狀原因,制定不同的處理方案,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1]余巧仙.大班幼兒告狀行為分析及應對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2017(09).
[2]趙旭曼.幼兒園大班幼兒告狀行為研究[J].教育導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