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坤,張 強,史習淵
(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當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展軌道交通已經成為許多大城市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逐步優化大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新建城市軌道交通2 000 km以上[1]。
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可節約用地,提高交通供給水平,滿足城市與日俱增的交通需求,緩解交通擁堵;另一方面,引導城市TOD發展格局,形成城市軸線與組團式相結合發展的模式,拉動城市經濟發展。
然而,軌道交通不能為大多數乘客提供“門到門”的交通服務,其集疏運能力往往和與其接駁的其他交通方式密不可分[2]。因此,必須合理處理軌道交通與其他接駁交通方式的空間關系,促進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機結合,完善接駁系統,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城市立體快捷公共交通運輸體系,從而充分發揮城市交通系統效能。
軌道交通站點往往離乘客出發地或目的地存在一定距離,需要通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駁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城市交通系統中交通方式種類眾多,與軌道交通接駁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常規公交、社會車輛、出租車、非機動車和步行5種。通過對各種交通方式特性的分析,判斷其與軌道交通接駁的方法和規模。
常規公交是使用最廣泛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線路固定、運行速度適當、載客量大、票價低廉、人均道路占有面積小等優點。與軌道交通相比,其運力較小、準點率不高,但常規公交具有網絡覆蓋范圍廣、線路調整相對靈活等優點[3]。
社會車輛包括大巴、中巴和小汽車,其中小汽車是最常見的交通方式。小汽車的便捷性、舒適性和直達性較其他交通方式具有優勢,但其人均道路占用面積也是所有交通方式中最大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小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小汽車的大量使用必會造成道路資源的浪費,降低道路運行效率。因此,需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引導社會車輛實現“P+R”換乘,降低社會車輛使用率。
出租車是介于常規公交和社會車輛之間的交通工具,具有速度快、線路不固定、數量較多的特點,其便捷性、快速性、直達性可彌補常規公交的不足。
非機動車在短距離出行中占有較大優勢,我國城市居民使用自行車出行的平均距離一般在2.5~5.2 km[4]。非機動車在與軌道交通接駁中主要為短距離乘客提供環保、便捷、相對快速的“門到門”交通服務。
步行是最基本也是最靈活的交通方式,受交通設施影響較小,但受人體力和較慢的速度制約,其出行距離也是所有接駁交通方式中最短的。
(1)以人為本。建立大眾化交通體系,實現軌道交通+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出租車、軌道交通+自行車、停車換乘等交通方式的優良銜接,使得軌道交通可以服務更多的市民,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2)無縫銜接/零換乘。提供方便、快捷的換乘方案,優化換乘條件,提高以軌道交通為主的換乘系統的流暢性和便利性,減少換乘距離和時間,實現無縫銜接/零換乘。
(3)交通引導發展策略(TOD)。一方面,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由于交通條件改善,勢必產生周邊土地較高密度開發及綜合利用,形成較大交通需求;另一方面,合理的交通接駁方案,可以將軌道交通優勢逐漸擴大,實現軌道交通社會效益最大化,從而進一步推動相應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
(4)門到門換乘。在進行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設計時,應力爭使軌道交通及其銜接系統可以覆蓋客運出行OD兩點,以期實現門到門換乘,并應最大限度地縮短換乘距離。
(5)環境友好。面對能源、土地、人口等問題,通過軌道交通接駁系統的最優化,提高軌道交通客流服務水平和能力,優化服務區覆蓋范圍,為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優化軌道交通沿線交通資源配置,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一體化交通銜接系統,從而實現以下目標:
(1)換乘出行效率最優化。通過合理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附屬設施布局,力爭實現各種交通方式與軌道交通實現“零換乘”,縮短換乘距離,提高軌道交通及其交通接駁系統的整體服務水平和效率。
(2)銜接客流總量最大化。通過交通接駁設施研究,盡可能擴大軌道交通的輻射范圍,提高軌道交通客流吸引能力,確保軌道交通客運出行總量,改善走廊內出行結構。
(3)社會出行總費用最小化。建立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客運出行系統。系統內出行費用(廣義出行費用包含:時間價值,票價,乘坐安全性、舒適性等綜合因素)相比其他出行方式最小化。一方面要提高換乘效率,減少出行時間費用,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實現收費系統化,減少換乘銜接費用。
通過以下策略,打造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的交通接駁,形成道路網絡、常規公交網絡、慢行網絡等與軌道線路協調配合一致的一體化換乘體系。
(1)構建內、中、外3層接駁體系
內層銜接服務圈: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500~800 m范圍的步行圈,換乘時間6~10 min。
中層銜接服務圈: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1.5 km的非機動車出行圈,換乘時間8~12 min。
外層銜接服務圈:以軌道交通站點為中心3 km為機動車換乘軌道交通的出行服務圈。換乘方式以公交車和私家車為主,輔以出租車、非機動車出行,換乘時間10~15 min。
(2)實現一體化無縫換乘
軌道交通出入口設置:避免對城市道路功能的影響,便于人行過街和交通設施接駁,與周邊建筑設施建設相結合。
公交接駁設施設置:確保地鐵出入口附近100 m范圍內有公交站;盡量設置在交叉口出口道,盡量采用港灣式??空尽?/p>
出租車接駁設施設置:出租車接駁設施距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距離控制在100 m范圍內,宜與公交車站分開設置。
(3)規范慢行系統空間,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非機動車系統:停車場應布設在出入口附近,銜接距離宜在50 m以內;可布置在人行道外側或道路綠化帶上,也可結合車站周邊建筑布置;加強自行車的停車管理,完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交叉口與機動車運行軌跡一致;確保非機動車道寬度和行駛空間。
人行系統:保證人行道寬度和人行空間,增加必要的過街設施;采用人行護欄,確保人行空間,規范行人運行軌跡。
(4)完善指示標志系統
地鐵指示標志用于指示前往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的方向,一般在300 m半徑范圍內設置,根據車站周邊情況和乘客需要,設置范圍可適當擴大或縮小,宜設置在道路交叉口、人行道、重要建筑出口等人流量較大的地點。
軌道交通車站指向標志:宜設置在道路交叉口、人行道、重要建筑出口等人流量大的地點。
車站出口信息標志:標明周邊主要道路,各類接駁信息,設置在前往出口通道的適宜位置。
停車換乘指示標志:提供停車場位置及停車位信息。
出租車??空緲酥荆阂嗽O在地鐵出入口附近適當位置處。
非機動車停靠標志:宜設在地鐵出入口附近適當位置處。
本文以西安軌道交通6號線丈八一路站為研究對象,對該站點交通接駁方案進行研究。
丈八一路站位于西安市高新區內,南三環北側。結合丈八一路站周邊主要道路及用地功能分布,確定該站點研究范圍為唐延南路—丈八西路—丈八二路—南三環組成的圍合區域(見圖1)。

圖1 丈八一路站研究范圍
分別從用地、路網以及交通設施等方面對研究范圍內現狀進行分析。
4.2.1用地現狀
站點周邊為高新區CBD中心,以商業和商務辦公用地為主,現狀已基本建設到位。
4.2.2路網現狀
研究區域內道路已基本按規劃紅線建設到位(見表 1)。
4.2.3交通設施現狀
研究范圍內現狀共有14處公交停靠站,2處出租車停靠站,3處自行車租賃點,15處停車場,如圖2所示。
其中:丈八一路站點周邊無公交停靠站;1處自行車租賃點,距軌道交通2號出入口150 m;2處出租車??空荆謩e位于軌道交通2號和4號出入口附近。圖3為丈八一路站站點周邊交通設施現狀圖。

表1 丈八一路站研究區域主要道路基本情況

圖2 丈八一路站區域交通設施現狀圖

圖3 丈八一路站站點周邊交通設施現狀圖
根據西安軌道交通6號線客流預測報告,丈八一路站高峰時段進站1 369人次,出站2 229人次[5]。結合丈八一路站各方式交通接駁方式比例,確定丈八一路站各交通方式接駁客流(見表2)。
基于研究范圍內道路、用地及交通設施的現狀及規劃,結合丈八一路站交通接駁客流,對交通接駁設施布局進行優化(見圖4)。

表2 丈八一路站換乘流量

圖4 丈八一路站交通接駁設施規劃布局圖
(1)公交??空荆涸诘罔F出入口和主要地塊出入口附近設置,交叉口位置設置在出口處。道路狀況有條件設置港灣式公交站臺的需設置港灣式公交站臺。共設置公交??空?7處,其中保留現狀??空?1處(4處進行港灣式改造),調整停靠站2處(1處進行港灣式改造),新增港灣式??空?處,新增輔道停靠站2處,取消停靠站1處。
(2)出租車??空荆汗苍O置自行車租賃點4處,新增2處,調整位置2處。
(3)自行車租賃點:靠近地鐵站、公交站及主要地塊出入口,結合綠化設施,共設置自行車租賃點11處,其中保留3處,調整位置1處,新增7處。
(4)P&R(停車換乘)停車場:利用都市之門西南側公共停車場建立P&R換乘體制。該停車場在錦業路開口,方便停車換乘。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大力建設,軌道交通在城市交通體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展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交通接駁研究,可以系統地梳理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系統的關系,加強各種交通方式間的一體化銜接配合,從而更好地發揮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骨干的功能,提高城市交通系統供給能力,營造安全、舒適、便捷的城市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