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笑
【摘 要】大米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糧食作物,是世界大部分國家的主要糧食,但由于種植分布較為集中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導致分布不均勻,因此國際大米貿易在國際貿易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介紹國際大米貿易格局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米;糧食作物;國際貿易
一、大米的分布
大米(Rice),是稻谷經清理、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產品。大米是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素的基本糧食,它能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稻谷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占世界糧食種植面積的1/4,產量近32%。其中,中國為世界大米最大生產國,占世界總產量的30%。印度作為世界上第二大大米生產國,產量9334萬噸,印度尼西亞大米產量3500萬噸,越南和泰國大米產量都超過2200萬噸。同時非洲大米總產量為1460萬噸,北美洲大米總產量635萬噸。
稻谷的種植分布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亞洲的季風氣候區內,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最為集中,其次是墨西哥灣沿岸及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較為集中。大米生產除了絕大部分集中在亞洲外,非洲大米與北美洲大米產量也在逐年提升。
二、大米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同時世界大米消費者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一般來說,大米生產大國都是大米消費大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前四大國消費的大米占世界消費總量的63%。
與小麥、玉米相比,大米的國際貿易流量并不大。到2018年度所有谷物的國際貿易量預計達4.04億噸,且2018年世界大米貿易量現預測為4620萬噸,但是在世界大米產量中,大米國際貿易量的比重幾乎從未超過5%。但大米國際貿易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削弱。因為大米是許多國家的主要食物,幾乎40%的世界人口依賴大米。
三、中國大米的貿易現狀
在中國,大米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商品,因此,大米的出口屬國家一類管理商品,國家對此實施嚴格的出口計劃和配額管理。政策制度的主要依據是當年水稻的生產情況和供求關系,以及當年氣候對水稻的影響程度。每年由國家發改委根據當年的國內糧食供求狀況確定大米出口數量并上報國務院批準。大米出口的政策性較強,出口的計劃數量完全由國家來確定,在年景不好時,政府為保證國內糧食的供應,通常會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造成出口業務波動性較大。中國做為一個大米的消費大國,在國際大米貿易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大米價格一直主導著國際大米的定價權,但是中國大米的進出口情況也影響著國際大米貿易的定價及貿易情況。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大米凈出口國,年度大米凈出口量一度高達350萬噸,這種貿易格局一直延續到2010年。從2011年開始,隨著國內外大米價格的倒掛,中國由大米凈出口國轉為大米凈進口國,大米進口量持續走高。泰國通過高鐵換大米項目向中國銷售大米,以達到本國大米去庫存化的目的;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大米質量偏低,通過海關及走私渠道進入到中國市場。當前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大米貿易出口的主選地,中國在國際大米貿易中的影響力不斷加大,中國大米貿易政策的調整及國內大米收購及銷售政策的變化均影響著國際大米市場。
四、影響國際大米貿易的因素分析
(一)全球大米產量增加潛力有限
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生產稻米,亞洲占世界稻谷播種面積和產量的9/10以上。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隨著全球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農資投入的加大,大米產量得到了大幅提升,2016/17年度全球稻米種植面積約1.612億公頃,比上年度增加1.72%;全球大米產量估計為4.812億噸,比上年度增加2.25%,產量再創歷史新高。但是從近幾年的大米產量增幅來看,趨勢是下降的,在2015/16年度全球大米產量下降幅度超過1.69%,2016/17年度大米產量才又出現恢復性的增長。另一方面稻谷生產受到耕地、水等資源的限制較大,再加上國際大米價格的波動性增強,糧食種植比較收益下降、國家對糧食貿易政策調控加強等諸多因素均影響農戶的種稻意向。整體來看,全球大米產量后期增加潛力有限,且產量增長幅度已經出現放緩趨勢。
(二)全球大米消費增速放緩
世界上50%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因此人口增長是推動全球大米消費量增加的主導動力。從消費水平來看,全球大米消費總量逐漸增加,但是增速有放緩趨勢,人均大米消費量趨于下降;從消費結構來看,優質大米的消費量逐年增加,低端及普通大米的消費量呈下降趨勢。綜合測算2006/07-2016/17年度的全球大米消費數據可知,近十年來全球大米年度消費增幅最高為2.79%,最低為-0.75%,且近兩年大米消費增幅已經下滑至0.5%以下,為十年來的低點。全球大米消費增速已經開始出現放緩趨勢,消費結構調整的變化要快于人口剛性增長帶來的消費增長需求,且這種趨勢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或將長期存在。
五、國際大米貿易格局變化趨勢
(一)大米出口國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隨著亞洲大米主產國稻米生產政策和出口政策的調整,大米貿易競爭進一步加劇,主要體現在出口國之間的競爭上。2011年以前,泰國和越南是主要的大米出口國,這兩個國家的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50%左右。從2012年開始,這種出口格局發生變化,印度大米出口量突然大幅增長,躍居世界第一位,且年度出口量高達1100萬噸以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2014年。2015年以來,泰國再次發力,奪得出口第一的位置,但是整體來看,主要出口國大米出口量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主要出口國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二)大米貿易規模進一步萎縮
2000年以來,隨著全球大米產量的增加及區域主糧消費格局的變化,全球大米貿易量逐漸增加,但在2014/15年度達到歷史高峰后開始緩慢下降,貿易規模近三年有進一步萎縮的趨勢。美國農業部預測2016/17年度全球大米貿易量為4053萬噸,比2014/15年度的貿易量減少325萬噸,減幅7.42%。不同國家的大米貿易規模變化較大,對泰國而言大米貿易規模在擴大,通過高鐵換大米項目,2016年泰國與中國之間的政府對政府大米交易量高達100萬噸。2016/17年度印度大米產量為1.05億噸。2016年越南大米出口量為700萬噸,比早先預測值低30萬噸,因為2015年大米出口裝運強勁,致使供應緊張。2016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將比2015年增長6%。主要原因:一是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今年遭遇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干旱和鹽堿打擊,該地區大米生產占越南大米出口的50%;二是越南在東南亞的主要出口市場采取了抑制進口政策,其中還受到泰國拋售舊米的影響;三是在越南米東南亞主要市場如中國、菲律賓、印尼需求減少。
【參考文獻】
[1] 黃世群;羅玲;趙珊;周虹《不同方法檢測大米蛋白質含量比較》2017四川農業科技
[2]毛學峰;劉靖;朱信凱《中國糧食結構與糧食安全:基于糧食流通貿易的視角》2015管理世界
[3]肖艷 《菲律賓大米短缺的根源和對于中國的啟示》2009商場現代化
[4]樊均輝《大米國際貿易與大米貿易大國國內政策的雙向影響》1988農村經濟與社會
[5]鄭少華;吳瓊《我國糧食貿易的現狀分析及其發展趨勢》2009企業家天地
[6]嚴恒元《全球水稻生產浮現“赤字”危機》2018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