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 要】隨著消費群體的增加與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們對消費的需求也有了變化,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帶來的諸多便利性使得人們逐漸開始在網上消費,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存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子商務的出現滿足了人民消費的多樣性需求,在消費者進行互聯網購物的同時,需要以個人信息輸入的方式注冊賬號和申請相關服務,而這其中往往具有諸多的個人身份證、銀行卡、電話和家庭住址等信息,而這些都涉及到用戶重要的信息一旦被泄露則很容易用戶的生活被騷擾,目前我國的網絡技術的管控并不高,同時,我國在互聯網方面的立法也具有滯后性這也加大了用戶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因此,網絡購物中消費者各種權益的保護尤為重要。
【關鍵詞】隱私權;立法保護;消費者
一、網絡購物中消費者保護的立法現狀
作為一種新互聯網經濟催生的網購經濟,其本身具有要求高的信息技術水平,另外,網購也因為眾多復雜的法律關系,涉及到更多的法律問題。我國提供的法律依據是2014 年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
(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依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權利、義務、爭議解決辦法都是大概的規定,沒有進行具體的說明,所以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實施后存在的主要問題也也主要表現為如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問題,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和對商品質量問題的界定等,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是,對于銷售者所銷售的產品和服務不符合所規定的商品要求的,消費者可以按照法定的流程進行退貨,或者消費者具有選擇權,可以選擇要求銷售者進行維修或者更換所購買的商品。
(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的規定
《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確定了經營者應當履行的有關責任及義務,并規定了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制度和網絡經營者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范和懲戒制度,細化了網絡出現糾紛時的管轄問題,但是在辦法中,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對于七天無理由退貨中不適用規范的條件并不具體,這很容易給銷售者的一定的抗辯理由,此外,辦法治保護了消費者,而對于惡意退貨時經營者的保護也沒有提到,最重要的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個人信息的保護尤為重要,而在辦法中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及相關懲戒補救措施也沒有設計,因此,立法應當予以重視。所以對于這個法規應該對經營者的信息保護責任與補救措施進行更加詳細的規定。
(三)《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的規定
《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對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了補充,細化了內容,如規定了不適用退貨的商品范圍和商品完好標準,確定了詳細的退貨流程,關于退貨方面,規定了應當由消費者承擔商品的退回運費
二、網購中的消費者面臨的問題
(一)網絡購物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泄露
網上購物中消費者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告訴銷售者和快遞人員,在商品運輸的過程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一方面是消費者購物后會突然收到很多營銷短信、營銷郵件以及一些營銷電話,影響了消費者的正常生
(二)消費者舉證困難
在我國,對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是“誰張積極的事由誰負有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在這這樣的舉證責任下,消費者其實是屬于劣勢的一方,因為,由于在互聯網上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并沒有線下實體的真實性和可控性,尤其是大量的證據是在網絡平臺,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一方,并不能及時準確的找到經營者的準確身份和位置,同時也不能對其他的貨物進行調查。
(三)責任主體不明確
對于傳統的購物體驗來說,往往是在現實的面對面的購物場景,消費者在這種環境中,對銷售者的身份和企業資質的審核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性,更重要的是對商品的參數和質量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當出現貨物糾紛時,消費者可以直接的找經營者去賠償,或者取件也比較容易,但在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雙方處于信息不對稱的機制中,由此當消費者遇到產品問題時,其并不能有效的直接去面對面找商家解決,更不用說取證上,此外,對于消費者來說,之前講了雙方處于信息不對稱的機制,因此,消費者并不能及時的找到準確的經營者,最后,由于互聯網購物中會出現流程比較復雜,參與的主體也不只是一家,因此,即使消費者找到了經營者,但是這其中可能涉及到生產者和快遞公司或者網上平臺的責任,責任主體的不明確也導致了消費者尋找解決的困難性增加。
(四)消費者舉證困難
在我國,對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是“誰張積極的事由誰負有提出證據證明的責任””在這這樣的舉證責任下,消費者其實是屬于劣勢的一方,因為,由于在互聯網上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并沒有線下實體的真實性和可控性,尤其是大量的證據是在網絡平臺,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一方,并不能及時準確的找到經營者的準確身份和位置,同時也不能對其他的貨物進行調查。此外,即使銷售者進行了銷假冒或者劣質的商品,銷售者面臨的處罰也只是平臺的處罰,另外,銷售者再換一個身份,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也導致了對其監管難度的增加。還有更重要的,互聯網交易的記錄往往儲存在電子介質中,很容易依靠技術手段進行篡改和刪除,也給消費者和行政機關調查取證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最后,在商品流轉的最后一環消費者的取貨行為往往是先簽收后驗貨,防范意識不強也為以后產品是否在打開之后出現問題帶來了舉證的難度。
三、完善網絡購物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對策
(一)界定各個交易主體之間的責任
一是建立實名登記制度,把使用互聯網的營運商和消費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登記下來,以便與其真實身份相對應,建立該制度既可以減少網絡侵權現象和欺詐現象,也可以使消費者在遭受侵害時能夠迅速找到銷售商獲得賠償。
二是應當對產品出了問題誰來承擔責任、怎么承擔作出具體說明。一定要把責任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做到責任到人。
(二)建立舉證責任倒置制度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一些商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規定:運營商提供耐用品,如汽車,電腦,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裝飾品,顧客在收到相關產品和接受服務的6個月之間若存在貨物或服務的問題、此時由賣家承擔舉證的責任。但是此條款并沒有對海外代購和微商所銷售的產品作出具體的規定。因此,為了滿足網絡經濟的發展,應當對該法律規定進行擴展。
(三)嚴厲打擊信息泄露的行為
嚴厲打擊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行為,對其個人的信息實行法律的有效保護,并在立法制定相應的法規,尤其是針對運營商為了獲取利益,非法售賣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等行為,應當進行必要的處罰。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要求泄露信息的運營商承擔賠償責任。提升運營商的隱私保護理念,督促和指引運營商和快遞服務提供者加強對消費者的個人保護。
【參考文獻】
[1]李貴嬌.網購消費者個人信息受侵害的民法救濟[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36(11):55-59.
[2]鐘月輝.論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完善[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147-149.
[3]徐玉潔,于曉琳.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