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號召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大潮中。然而,種種原因使得創業失敗率極高,其中合同法律風險是導致大學生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對幾種常見的合同法律風險:創業主體風險、違約風險、超過訴訟時效期間風險等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規避方法,以使大學生創業者對此有所了解,提高創業成功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合同法律風險;規避
一、問題的提出
每年都會有數百萬畢業生走出學校,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可知,2017年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92.1%,其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占2.9%,較2016屆的2.3%、2015屆的2.0%明顯增多〔1〕,創業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就業方式。然而,大學生畢業時創業在三年后依然堅持的僅占47.5%〔1〕,超過一半的創業者中途退出。
創業失敗率之高昭示了創業風險之大,其中合同法律風險是大學生創業中常見的風險之一。我們設計了針對大學生創業合同規范化相關問題的問卷,采集了476份有效數據。本文將以資料及問卷結果為基礎,對合同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規避方法。
二、創業合同法律風險
(一)合同主體風險
合同主體,即在合同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我們認為,創業中的合同主體,應包括創業者內部合同當事人、與創業者相對應的合同當事人兩種情形,并分析了二者容易發生風險之處。
1.內部主體風險。《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14.84%的大學畢業生是受到他人邀請開始創業,選擇的創業組織形式為合伙〔2〕;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有67.01%的人會選擇合伙形式進行創業。然而,許多合伙人因為缺乏法律意識和對于熟人的信任,忽略了簽訂合伙協議的必要性,對于利益分配、債務承擔等問題沒有明確的書面協定,很容易會產生糾紛并損害大學生合伙人利益。另外,合伙企業本身的承擔責任方式,即普通合伙人對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意味著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可能會使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創業者血本無歸。
2.對應主體風險。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1.13%的人對合同中雙方身份信息并不在意。這說明在合同履行階段若發生糾紛,一般情況下會使合同效力處于待定狀態或者根本不發生效力。這將不利于全面高效的實現合同目的、滿足大學生創業者的利益追求。
(二)違約風險
在大學生創業合同履行過程中,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己方或者對方的違約,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并熟悉各種違約形態及如何及時高效的解決違約問題,對于大學生創業者維護自身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具有重大作用。下列三個是我們重點研究的易出現問題的三個方面:
1.對幾種違約行為不夠了解的風險。很多大學生創業者認為只要最終完成給付就算履行了合同債務,不太注意對方的履行行為是否完全按照約定,這可能會構成遲延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遲延履行即對方當事人在履行期限屆滿時沒有履行合同債務,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創業者都會因為造成損失不大且追責費時費力而放棄追究責任;不完全履行常見的為瑕疵給付,包括標的物數量質量有缺陷、履行方式不完全等。若在規定的合理期限內未消除缺陷或另行給付,則會構成違約,對方需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2.忽視免責條件發生作用的風險。《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雖然對違約責任采取了無過錯責任原則,但這并不意味著違約方在任何情況下均需對其違約行為負責,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主要有不可抗力、貨物本省的自然性質、貨物的合理損耗、債權人的過錯等〔3〕。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80.08%同學對此不夠了解,造成利益受損。
3.違約解決方式的選擇風險。雙方當事人和解與仲裁、訴訟相比較,具有及時高效、程序簡單、成本低等優勢,但其終局性卻遠遠不及其它二者。一般發生性質嚴重、損失較大的合同糾紛,都會優先選擇仲裁與訴訟方式。但我們發現,有近八成的受訪大學生會優先選擇和解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糾紛,而僅有五成左右的人將仲裁或訴訟作為最后的解決糾紛方式。這意味著創業者很可能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使損失擴大化。
(三)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風險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仍有近三成受訪大學生認為發生合同糾紛時,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對于訴訟結果沒有影響。但根據規定,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起訴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如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且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這樣一來,會使得權利行使發生障礙,糾紛無法及時妥善解決,從而損害大學生創業者的合法權益。
三、風險規避
以上即為我們總結出的,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合同法律風險,而有效規避和解決這些風險會極大增加創業成功率。我們通過查閱資料與實地采訪,總結出以下幾種易于實施且能被廣泛接受的風險防范措施。
(一)在選擇合伙這種創業組織形式時,應簽訂合伙協議,明確利益分配、職務責任等,并與對方多溝通交流,一致對外。在簽訂一般創業合同時,應嚴格審查對方主體資格,除了審查對方法定主體資格,即年齡、精神狀況、代理權等,還應對對方的人品、能力、家庭情況、資產情況、有無對外大額債務等有所了解。
(二)學習違約相關法律知識。掌握幾種違約行為的形態,能在具體履行合同時分清什么行為屬于違約,避免發生遲延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對在哪些情況下不需承擔違約責任進行學習了解,但也要注意: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在選擇違約解決方式時,充分考量幾種方式的效率、成本、專業性、靈活性、終局性等,就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三)一旦大學生創業者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收到侵害,若有必要,應及時向法院提起訴訟。而不是自己去周旋,效果不佳,還可能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如遇復雜的法律問題最好選擇去律師事務所咨詢專業人士,并準備好相關材料,提前進行電話預約。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北京市教委.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R]. 中國青年報.2017
[3崔建遠.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