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黎明 徐娟
【摘 要】引入共生理論視角,以江蘇省13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從多方面構建城鎮化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對江蘇省城鎮化進行實證研究,并分析提出建立共生機制。
【關鍵詞】共生理論;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共生機制
一、引言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國家前進的標志。城鎮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體現,同時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上有著巨大貢獻。[1] 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2]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新要求。[3] 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七大戰略,其中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全新戰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更將注重城鎮化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的綜合質量。本研究引入共生理論這一嶄新視角,并在此基礎上力圖較為全面地構建城鎮化協調發展指標體系,且以江蘇省13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
二、共生理論的內涵
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Debarry)首先提出了共生這一概念,共生的含義是指在競爭生存的空間發展過程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生物,它們之間會形成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共生是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一般而言,共生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等三要素構成[4]。共生三要素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三、“人口—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指標體系
為反映人口、土地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情況,本研究在指標選取中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系統性、可獲得性、可比性。在人口構成、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土地發展、環境發展等5個方面選取城鎮人口比重X1、非農產業勞動者比重X2城鎮人均醫療保健費用X3、城鎮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X4、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5、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X6、城市建成區面積X7、地均工業用電量X8、地均固定資產投入X9、地均房地產開發投資X1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X1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X12共計12個具體指標。
根據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以江蘇省13個地級市為個案錄入相關數據,所需數據均可從《江蘇省統計年鑒2016》中直接搜集得來或通過計算得出。
四、“人口—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實證分析
(一)因子分析
運行SPSS軟件得出KMO值為0.59>0.5,且巴特利球形檢驗的統計量為208.77,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對原有變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用最大方差法進行因子旋轉,經SPSS運算,前兩個因子可以代表和解釋全部變量的主要信息。將這兩個公因子命名為F1和F2,通過觀察旋轉后的載荷矩陣表,對公因子F1可以概括為“經濟和土地發展”公因子;對于公因子F2可以概括為“人口和環境發展”公因子。在SPSS 軟件中通過回歸分析可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計算出公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各地區在兩個公因子得分上差異較大,地區發展不均衡;多數地區土地和經濟發展得分高于其人口和環境發展得分,表明江蘇省各地區的城鎮化在土地、人口和環境的城鎮化發展上是不協調的。
(二)基于公因子得分的聚類分析
將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經濟和土地發展”和“人口和環境發展”公因子得分進行聚類分析,以平方歐氏距離為度量標準,利用系統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聚類結果中的譜系圖,可將江蘇省13個地級市劃分為3個類型:第一類:蘇州。第二類:南京、無錫、揚州、鎮江、常州。第三類:連云港、宿遷、鹽城、徐州、泰州、南通、淮安。
五、“人口—土地”城鎮化共生機制構建
基于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各城鎮化協調發展指標的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江蘇省城鎮化發展各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協調,蘇北、蘇中、蘇南差異明顯;各地區的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環境城鎮化發展是不協調的,其城鎮化質量并不如其速度令人驚喜。江蘇省雖然城鎮化水平較高,但是區域差異和城鎮化質量仍有較大問題,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首先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不論是人口城鎮化還是土地城鎮化,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發展都是空談,這在在江蘇省的實證分析中體現明顯,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一定要注重區域的協調發展,政府應當提高對落后地區的關注,抓好經濟建設,鼓勵當地企業發展,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只有地區發展起來了,才會為人口、土地城鎮化創造起共生條件。
(二)建立“人口—土地”城鎮化政策均衡機制
由于當下在人口與土地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政策制定、頒布、與實施等配置上是偏向于土地城鎮化的,故提出人口與土地政策均衡機制:一是積極制定、頒布、實施關于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通過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農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二是制定公正合理的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城鄉二元政策人為地將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階級化,嚴重阻礙了人口城鎮化的進程。只有廢除現有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城鄉二元體系,消除門檻,建立起更為科學合理的戶籍制度和一視同仁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人口城鎮化進程。
(三)建立“人口—土地”城鎮化監督機制
對于水平較高的土地城鎮化建設,不能為了經濟發展而放任其野蠻生長,必須加以監督規范,主體是各地政府的監督,不能為了地方政績而盲目建設,任由企業開發。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高速的土地城鎮化搭配滯后的環境的情況,有很大原因是在土地發展過程中環境受到了諸多破壞,這就要求政府、企業、個人都應當參與到監督機制中,共同建設高質量、健康的城鎮化。對于普遍滯后的人口城鎮化水平,也要注意不能冒進,不能為了追求速度而偏離了健康的發展軌道,這同樣也需要各類主體的關注和監督。
【參考文獻】
[1]姚曉芳,沈道晴.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部六省城鎮化質量比較評價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4,(4):21-27.
[2]牛文元等.《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R].北京:中國科學院,2012
[3]《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4] 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上[J].改革,199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