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所謂綠色建筑就是指在對建筑物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程度,有些建筑在建設過程中損耗了很多資源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這種做法與綠色建筑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我們應該在保持生態平衡和實現可持續性的原則上對其進行建設,為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就能使得這些目標實現,對綠色建筑進行評估的工作直接影響了其能否正常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業的不斷進步,能否對其進行正確的評估成為了廣大研究人員關注的對象。但是我國的綠色評估體系的建設還處于初始階段,需要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綠色建筑;評估方法;分析
一、我國綠色建筑評估標準要點及內涵
(一)節能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通過對建筑物圍護結構、空調設備功效比、采暖系統效率、照明設計合理性、建筑物對外部能源的轉換效率等參數對建筑物的節能性能進行評價。
(二)節水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建筑物方案設計、系統規劃、設備選用等方面對建筑物綠化灌溉、節水設備、雨水收集等方面做出要求,同時對建筑物給排水系統的節水性能做出強制性規定,以期達到節水的目的。由于我國城市水資源匾乏矛盾突出,把節水和雨水利用放在重要位置,雖然己經頒布一些標準法規如《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標準,但是雨水徑流非點源污染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在城市建設和建筑領域,徑流污染的控制還沒有列入環保等相關部門的范圍。
(三)節材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建筑物節材性能的主要評價指標集中在節材和運營管理兩大項。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對建筑物節材性能評價指標的設計中,結合本國國情,鼓勵建筑材料的就近預制化生產以避免材料浪費和質量問題,并大力推動對建筑材料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以減少材料浪費。2008年新頒布的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就體現了對垃圾回收的重視。
(四)節地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節地與室外環境指標主要包括場址選擇、住宅設計要求、綠化要求、最大化空地、褐地再開發、地下空間開發、雨洪設計、社區連通性、替代交通、熱島效應等十項指標。節約用地主要通過褐地再開發和地下空間開發來加以實現,前者要求選用已開發且具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或在廢棄場地上進行建設;若為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需要對污染土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
(五)室內環境質量
室內空氣環境結合國家現有的設計規范,要求建筑物設計必須滿足基本的窗地比、日照標準、隔音降噪和空氣質量標準,為室內環境評價提供了起碼的前提條件。但是5項前提條件里,只有一項是甲醛、苯等達標問題,其它4項是日照、采光、通風、隔音降噪性能,由此看來中國對室內空氣質量關注的還不多,更多的是采光、隔音降噪等基本性能。
二、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理論研究
AHP是美國T·L·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在環境評價領域得到較廣泛的應用。AHP方法對一個復雜的問題評價步驟是,先把目標、準則、方案措施分層劃分出來,再把方案兩兩比較,進行評分,最后進行綜合評價,排出各方案優劣次序。按照AHP方法的原則,我們組織了包括建筑、規劃、能源、水、材料和室內環境等各方面的專家,通過專家研討會的方式,對評估體系的框架設計,達成共識并確定不同階段的條文內容分配情況。在此基礎上,對Q-L體系、權重體系、能源、水等技術專題和基礎數據庫進行了研究。
(一)Q-L評價體系
Q-L評價體系指的是在具體評分時把評估條例分為Q和L 兩類:Q(Quality)指建筑環境質量和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水平;L(Lond)指能源、資源和環境負荷的付出,所謂綠色建筑就是建筑的環境效益(Q/L)高的建筑。根據研究的共識,把Q的得分在3分以上,同時LR(LR=5-L,評分體系按照5分設計)得分也在3分以上的建筑,認為是綠色建筑。考慮到我國建設項目的特殊情況,即當前存在的綠色建筑和一部分高質量、環境負荷一般的綠色建筑,為了鼓勵其發展,因此在Q-LR評分圖中,把建筑的Q得分在1-3之間,同時LR得分在5-4之間的情況也評價為綠色建筑-即當前的一部分鄉土綠色建筑(或者稱之為適宜技術的綠色建筑);同時,把建筑的Q得分在3-5之間,同時LR的得分在1-3之間的情況評價也為綠色建筑-即當前存在的一部分高質量、環境負荷一般的建筑。上述評價結果的表達,使得Q指標體系和L(或LR)的指標體系評分標準保持了一致。
通過新的Q-LR評分圖,把綠色建筑劃分為5個區域(等級)。當評估結果處于A區時,表示該建筑在很少的資源能源和環境付出下,獲得了優秀的建筑品質,是最佳的綠色建筑。B區、C區也屬于綠色建筑,但或資源與環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質略低。D區屬于高資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質并不太高。E區是付出很多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負荷代價,卻獲得低劣的建筑品質,這是我們一定設法避免的。
(二)權重體系研究
權重體系是綠色建筑體系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為此我們采取了綜合AHP方法和Delphi專家調查法對此進行了研究。在AHP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網上和書面問卷的方式,對大型建筑設計院、房地產開發商(當代集團、招商地產等),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高校等單位共130多位專家進行了權重調查,確定了一級QL權重和二級QL權重的分配情況。
(三)技術專項研究
考慮到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性,以及在能源、水資源利用方面的差別,有針對性地對能源、建材、水、資源、節地等幾項內容進行了專題研究。
在節能和能源系統的評價方面,對不同類型建筑的圍護結構節能效果,在圍護結構熱工參數的基礎上,統一設計了參考建筑能效對比的方法進行評價,以建筑全年耗熱量低于參考建筑的百分比作為評價指標,同時按照能質系數的概念,對常規能源系統和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評估推廣到了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評價不僅僅考慮了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例,還基于“能質系數”和“替代率”的概念評價了由于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導致的常規能源消耗量。同時,強調了待評價建筑本身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先天條件”。
(四)簡化評估版本開發和條文適應性研究
為了利用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來供規劃設計人員和業主使用,以期望在方案、設計初期能對建筑的綠色設計有所引導,并加強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廣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特地開發了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簡易使用版,以提高評估體系的易用性和普及型。
三、結語
綠色建筑設計具有系統協同性、地域性、高效性、自然性、健康性、經濟性、進化性7個原則。以上介紹了綠色建筑設計的目標。分析美國LEED以及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目前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旨在提升我國綠色建筑的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濤. 基于性能表現的中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王清勤,葉凌.美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修訂新版簡介與分析[J].暖通空調,2012,42(10):54-59.
[3]秦佑國,林波榮,朱穎心.中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研究[J].建筑學報,2007(03):68-71
[4]張志勇,姜涌.從生態設計的角度解讀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以CASBEE、LEED、GOBAS為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04):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