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摘 要】歷史是初中教學中比較基礎的一門學科,在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學習枯燥無味,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比較低。在新課改背景下,想要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歷史的學科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手段。下文對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策略,以期對相關人員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要深入探究新課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整改,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積極探究,加深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實現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
一、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問題
首先,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缺乏興趣。歷史學科本來是一門很有意思的課,很多學生都對歷史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教師錯誤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了錯誤的概念,認為歷史學科是一門枯燥、死板的課程,因此缺乏學習的興趣,這是當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其次,教師教學方法和觀念比較滯后,部分歷史教師還受到傳統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束縛。一方面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比較單調,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比較陳舊,不能很好地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是副科,不重視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需要時應當讓學生主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教師的這種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導致本來對歷史有一定興趣的學生漸漸地也喪失興趣;最后,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考試為中心,忽視對學生歷史興趣和歷史素養的培育,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考試上,以考試為中心進行教學,課堂比較枯燥乏味,對學生沒有吸引力。
二、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由于歷史教學的內容幾乎是固定的,并且史學的教學也與其他的科目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比較傳統,主要表現為你教我學、你講我聽的方式,這種講課方式明顯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發展規律,也間接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了接收的機器,不用動腦,不會提問也不會質疑。所以針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打破這種陳舊觀念,利用現代理念教育思想,以學生為本,提倡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師生平等和進教學互動的關系,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是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各項教學活動基本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初中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初中歷史教育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積極發現并且分析相應的歷史問題。初中生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時期,對陌生事物往往會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采取唱歌、提出或者講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本節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保持對課程學習有足夠關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資源整合
首先,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總結能力將零散的歷史事件、人物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識樹,以供學生參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魚過更加直觀的歷史知識展示確保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師可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來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很多教材往往對某些歷史事件詳訴,教師要將其進行總結后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歷史事件簡明扼要,便于中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可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最后,多媒體是教學資源整合的重要體現,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具有可行性,且與其它學科相比,具有更大的需求性,通過視頻展示歷史事件,可以獲得更加動態的、真實的歷史感受,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了解歷史事件。
(四)加強教學實踐 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重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所謂實踐課,即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自己收集資料,和其他同學共同交流的歷史課。教師可以每個月給學生提供兩次自己設計歷史課堂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選擇與歷史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主題,學生自由組合,課前自己尋找相關史料并進行匯總,課上分組登臺進行講解,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質疑解惑,課后每個小組都要總結活動心得。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還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達到拓寬知識面、深化教材內容、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本著立足現實、了解過去、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以史為鑒,探求歷史發展的軌跡,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尋找歷史與現實的撞擊點。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提高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對歷史現象的再認再現能力、對歷史事實的理解闡述能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能力、對歷史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等。
三、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應進行適當的調整,尤其是教學方法上多年的傳統教學方式形成了學生思維方式單一、學習興趣低下等特點。歷史作為實用學科,對生活、工作均具有指導意義。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學學校應弱化考試的作用,通過教學改革調整歷史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體現新課改對歷史教學的要求,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發揮歷史對于現實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夏宏業.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02):110-111.
[2]于翔.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亞太教育,2015(35):130.
[3]周淑珍.淺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05):141.
[4]史華云.新課改下初中歷史535高效課堂分組教學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