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峰
摘 要:新時期背景下,社會不斷提高對大學生人才的素質要求。尤其是在大學生體能素質要求方面更加嚴格,大學生是否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才堅韌品格養成。然而,在大學生領域,存在很多體育弱勢群體,在體育能力素質方面比較薄弱,對其今后更好地的為國家服務帶來不利影響。鑒于此,筆者主要圍繞全納視野下,如何對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教學改革與創新展開有效分析。
關鍵詞:全納教育 大學生體育 弱勢群體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c)-0102-02
體能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深入貫徹與落實,高校逐漸對體育課程加強重視。但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關于體育運動仍存在弱勢群體,在體育運動方面表現的興趣、能力與實際課程目標存在較大出入。因此,高校應當采取有效策略,結合弱勢學生群體具體發展需求,優化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全納教育深入發展。
1 當今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形成因素分析
1.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導致當今部分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表現比較弱勢的主要原因[1]。首先,部分大學生在校園觀念上存在一定誤差,在他們看來,文化課程才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而體育課程在大學課程體系中發揮著可有可無的角色。所以在參與日常體育課程活動時,部分大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課堂參與積極性低下,導致自身體能素質逐漸弱化,最終成為弱勢群體。同時,部分大學生心理、情感比較敏感,不善于與人交流,經常將自己沉浸在網絡世界當中,導致體育鍛煉時間,被網絡游戲剝奪,而限制了大學生體能素質培養。
1.2 生理因素
學生自身生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身體能素質建設。不同學生個體因為成長環境、自身條件存在較大不同,運動天賦、基礎也存在較大不同。體形肥胖學生人群在體育鍛煉方面存在較大弱勢,因為身體肥胖,運動起來比較吃力。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喪失體育運動自信心,體形逐漸變得更加肥胖,而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同時,有少部分學生在心臟功能、肌體狀態等方面不適合參與高強度體育鍛煉,否則會產生不適感。由于學生生理因素影響,而限制了學生在體育領域的素質提升。
1.3 環境因素
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據了解,當前大學生體育領域,存在弱勢群體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在體育學科文化建設方面缺乏重視。首先,家長對于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缺乏正確認知。一味要求大學生以學業為主,而忽略學生自身體能素質培養,導致目前大學生群體中,高分低能教育弊端普遍存在。其次,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學校缺少體育場地完善,以及體育設施引進。導致大學生體育鍛煉環境較差,而限制學生運動興趣發揮。
2 全納教育內涵以及在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教學中發揮的重要性分析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全新教育觀念,具體指為弱勢群體提供豐富、充足、合適的教育活動,降低教育體系排斥程度,滿足學生綜合性、全面性素質建設與發展。當前,大學生體育素質問題,成為教育領域重點關注問題,體能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綜合素質建設,而目前部分大學生體能素質偏弱,學校在組織體育課程教學時,應重視此類大學生體能素質培養,根據弱勢學生具體需求,豐富體育訓練內容,更新訓練方式,調整課程教學策略,包容更多學生全面參與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整體體能素質。
3 全納教育視野下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教育改革具體路徑探究
(1)明確以全納教育為主體的體育課程目標。
為了全面落實全納教育體制,高校在組織體育課程時,應當充分考慮弱勢大學生實際需求,本著公正、平等原則明確課程目標。在設定課程目標時,考慮弱勢生在體育方面存在的弱勢、困難,并優化課程目標難度,針對弱勢生制定特殊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滿足弱勢生體育運動需求;結合弱勢生群體體育課程參與情況、運動表現、運動技能掌握情況、身心健康情況,設定教學目標,充分彰顯全納教育思想。
(2)設計滿足弱勢群體運動需求的課程內容。
高校在設計體育課程體系時,應全面結合弱勢生群體選擇課程內容[2]。首先,在設計課程內容之前,深入調查弱勢生在體育課程領域的運動基礎情況。其次,依據具體調查情況,優化體育課程內容設計,在滿足弱勢生體育鍛煉興趣的同時,能夠讓弱勢生體能素質獲得有效訓練。同時,將體育課程內容按照弱勢生具體需求進行細化分類,具體包括欣賞、運動、訓練、安全教育四個方面。向學生有效滲透有氧運動、新型體育運動、運動健康、康復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內容,培養弱勢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弱勢生的運動核心素養。
(3)創建符合弱勢群體身心發展的動態課堂。
體育課程教學過程,是決定弱勢生體能素質培養的關鍵,教師若想將全納教育全面貫徹到體育課堂當中,應當積極創建符合弱勢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動態課堂,根據弱勢生群體不同課程學習需求,優化課堂內容、形態、教學方法設計。在組織教學時,教師需要關注弱勢生體育基礎,將其與正常學生進行有效區分,合理設計協同教育、角色扮演、同伴教學等方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同時,做好體育場地、設施完善與創新,為大學生提供良好體育運動環境,有效激發弱勢生對體育運動參與興趣。此外,利用互動、游戲、合作、競賽等多種方式組織體育課堂,豐富體育課堂組織形式,構建動態體育課堂,提高體育課堂整體效果。
(4)構建全納思想支撐下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在組織體育課程教學時,應當注重優化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合理滲透全納教育思想,構建人性化評價體制。首先,教師在展開體育課程評價時,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參與表現,尤其是對于弱勢生來講,課程參與積極態度,遠比鍛煉結果要更加重要。體育教師應重點關注弱勢生學習過程,結合學生在體育課程期間的態度、行為、情感表現,展開綜合評價,從而提高評價效率和質量。此外,教師應當結合弱勢生在體育課程學習期間的表現,建立電子檔案[3]。評價學生體能素質培養情況,進而有效調整教學策略,全面落實全納教育。
(5)成立弱勢群體的特殊體育教育援助系統。
高校為了向弱勢生提供良好的體育課程學習平臺,實現全納教育,應當針對弱勢生具體需求,成立特殊教育援助系統。首先,為弱勢生提供健康體育運動知識講座、運動技巧培訓交流會,為弱勢生夯實運動基礎,做好準備。其次,高校應當邀請校外專業運動講師,重點培訓弱勢生,鼓勵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個人體質,健全綜合素養。同時,高校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完善性的體育課程在線學習系統,方便弱勢生通過視頻觀摩,掌握體育運動技巧,實現弱勢生有效轉化。
4 結語
綜上,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體育課程作為重點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素質建設。因此,高校為了解決體育弱勢生轉化問題,應當注重更新教學觀念,以全納教育為支撐,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優化課程內容、構建動態課堂、優化評價系統、成立援助系統,從而滿足弱勢大學生群體體育課程具體學習要求,促進當代大學生體能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強.魯東大學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現狀調查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2):80-82.
[2] 謝燕妮.提高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教學質量對策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6(14):158,169.
[3] 李新國.高校體育弱勢學生群體參與身體鍛煉的現狀及對策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