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
摘 要:近年來,社會體育專業的就業日漸蕭條,學生的專項能力也比較尷尬:相對于運動訓練專業來說,在技術方面沒有 優勢;相對于體育教育來講,教育教學又處于短板;相對于醫療康復類專業來講,其核心能力捉襟見肘。那么如何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專項能力,對于就業來講至關重要。本文僅從提高學生的醫療康復方面的能力入手,從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簡稱體醫結合)的角度進行闡述,希望對該專業的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體醫結合 運動處方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a)-0031-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is declining day by day, and the special ability of students is also embarrassing. Compared with sports training major, there is no advantage in technical aspects. Compared with sports education, education is in a short board. Compared with medic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ty, its core competence is hard to be stretched. So how to improve the special ability of social sports majo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only starts with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expounds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the combination of body medicine for short),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of the major.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body medicin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model
1 研究背景
教學質量是教學的核心,是一所高校的靈魂,是評定一個高校好壞的重要依據。隨著高考人數的擴招,民營資本的注入,高校數量劇增,加之教育也是一種產業思維的傳播——重資本的積累、輕教育的傳播,現在很多學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出現了畢業生專業能力不強,就業無門,未曾畢業就已經開啟失業之路。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現在的很多教育的真實背景,實屬無奈。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身大眾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健身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有健康評價與運動處方、運動損傷康復學等,輔以體育保健學,人體測量與評價等課程,構成了該專業一大就業方向。但這方面的知識掌握起來有難度,因為它們更多屬于屬于醫學知識。經體育學院深思熟慮后,決定培養新型的人才:既懂得運動技能知識,同時又對醫學、康復治療、體育保健知識有所掌握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減輕老齡化社會的看病難、醫療費高昂、看不起病的社會現象,本文就是以“以體為主,體醫結合”的思路,提高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學生的專項技能,拓寬就業的渠道。
2 構建教學模式
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往往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增強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專項能力至關重要,有效改善體育生專項意識和醫療體育素養;“體醫結合”處方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利于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又能符合當前學院特點的教學體系。
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專項能力包括運動技術、醫療康復等方面的知識,若是將兩者完美結合,才能更好的健身與服務大眾。要做好這項工作,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身體情況和具體細節有全面而細致的掌握,從而制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這種形式被稱之為體醫結合教學。這是針對性很強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積極主動的探求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更要結合實地的醫療器械進行操作,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操能力。這與常規的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不同,是一種可以切實培養鍛煉身體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
2.1 教學目標
“以體為主,體醫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的醫學、健身知識,充分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 重新修訂了體育系教學大綱
傳統的教學大綱偏重于理論部分教學,比較適用于培養研究型的人才。結合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總體要求,體育系新大綱在課程的設置上,更注重于實用技能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相關基礎科學的學習,如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等。
2.3 設置聯合辦學基地
體育學院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依托興城市醫院、313海軍醫院,與其骨傷、針灸推拿等科室聯系定點,體育學院“以體為主、體醫結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辦學思路為指導思想,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實施“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特色教育方式。
2.4 教學條件
葫蘆島興城市是一個旅游城市,尤其是療養院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這里的溫泉久負盛名。這里有興城市醫院、810核醫院、164醫院、武警醫院等,幾乎都有推拿按摩科室,有在推拿按摩方面很有造詣的醫生。體育學院采用“以體為主,體醫結合”的體育教學模式,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2.5 教學內容
體育學院開設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損傷康復學、健康評價與運動處方等,其中,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由專業對口的教師講解,做到術業有專攻。
2.6 教學方法
在教師培訓中普及體醫結合知識;定期外出進行學習。根據近年來就業的形勢,采用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如問題式、討論式、啟發式等實驗教學方法。例如,在運動損傷康復學的課程上,可以就學生的半月板扭傷、脫臼等,讓學生先說出關節的構成,然后判斷可能是什么損傷,人體處于哪種狀態最易出現關節的損傷,如何預防和急救等問題,這樣就會極大地調了動同學們思考的積極性,使其在掌握了相關運動醫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運動損傷急救和防治的基本技能,對提高他們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7 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加直觀,體育學院采用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教學領域。同時,掛圖、骨骼模型、現場按摩等,也搬入課堂,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2.8 設置互動平臺
校園網絡設置專門的互動平臺,建立體醫結合項目導師制,搭建網絡信息化平臺,定期安排網上答疑互動交流,設計總結出一套針對性強、效果突出、師生都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體驗運動處方實施過程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培養復合型體醫人才。
3 結語
體育教學模式對學校現有的教師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利用和整合,為其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該模式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熱情,同時也使同學們所學的體醫結合的知識更加鞏固,養成了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專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對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醫療體育素養有著積極的影響。拓展了醫學教育的空間、深度和廣度,有利于探索“體醫結合”復合型體醫結合人才培養體系和特色化發展途徑。
4 建議
學院給出積極的政策,加大投入,向重點項目傾斜。體育教師的知識體系向體醫結合的方向發展。定期召開由校領導、體育教師、醫學教師參加的座談會,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培訓方面,加大體醫結合的內容。
高校是造就人才的搖籃,如何因時因事利導,使學生既有高校的文化氣息,有具備專項的技術知識,筆者認為這是我們當代教師需要深思之處。
參考文獻
[1] 王志華,熊云新,謝翔,等.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397-399.
[2] 朱寧波.高校體育保健班處方式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0):79-80.
[3] 宋保華,王會勤.“以體為主,體醫結合”——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現代交際,2009(12):131.
[4] 李積錄.高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體醫結合”[J].醫學與社會,2008(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