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思宇 宋經保
摘 要:文章采用專家訪談、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三峽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實習、實踐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剖析,研究發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實習、實踐環節面臨以下困境:管理層重視程度不高、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高質量實習實踐基地少、實習時間短、實習內容偏少、校內外師資力量不足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實習實踐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體育 學生 實習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a)-0035-02
實習實踐是大學本科專業教學體系中重要環節之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和創新創業的基礎。實踐能力不足已成為畢業生成功踏入社會的最大桎酷,是影響學生成功簽約的主要因素。作為人才培養和供給方的大學,應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強調“高素質、強能力和應用型”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打造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是專業生存的基礎。由于三峽大學該專業開辦時間較短,辦學資源條件有限,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管理層的重視程度等緣故,學生實踐教學環節面臨著諸多困境。
1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實習實踐面臨的困境
1.1 重視程度不夠,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
“看重課堂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看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能力、創新力的培養,從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和規格質量的基礎。研究表明,三峽大學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質量要求,是按照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介紹中的要求而制定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沒有與時俱進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現狀,以及地方高校的特色和優勢,導致部分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對實習實踐環節重視不夠,培養目標定位出現偏差,致使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社會認同度低,嚴重影響學生就業。
1.2 實習實踐基地數量少,質量不高
實習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之中,接受實踐“體檢”的過程。通過實習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接受社會對所學知識、技能和運用能力的檢驗,找到自己知識結構、技能和運用能力的不足,回校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補差、補強。因此,對提供學生實習崗位的單位在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設施設備和行業知名度等方面要有較高要求。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宜昌市很難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實習基地。調查表明,三峽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現有實習實踐基地9個。其中,體育行政管理和事業單位5個:市級體育局1個,區級體育旅游文化局4個;中小企業4個:健身連鎖企業1家,市內健身和少兒體育培訓企業3家。無論是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很難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嚴重影響專業實習效果。
1.3 實習實踐時間短,時機安排不夠合理
調查表明,三峽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本科專業教育實習一般是8周時間,通常安排在第七學期,9~11月期間:暑期結束開學的第1周進行實習前動員培訓,第2周下到實習基地正式實習,直到實習期結束。部分學生反映:“感覺剛剛熟悉實踐環境或者實習內容來不及鞏固,實習就結束了,時間太短。”大多數實習基地管理層也反映,剛將實習學生培養出來,學生還來不及為單位服務,實習生就要返校了,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沒有得到回報,極大地影響了企業接受實習生的積極性。
1.4 實習內容單一
調查得知,三峽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教育實習主要采用集中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方式。為了充分滿足學生的實踐和就業需求,根據學生及家長意見將學生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個組。集中實習單位主要以地方體育文化旅游局為主,實習內容主要是各種賽事的服務和辦公室日常雜務。分散實習工種多種多樣,有從事教育實習的、產品營銷的、少兒體育技能培訓的、健身教練等。而集中實習方式過于單一,專業針對性不強,沒能充分地將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實習內容不夠多樣化,致使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全面鍛煉,不符合市場需求多樣化的要求,從而影響學生的就業選擇。
1.5 人力資源儲備不足,高水平指導教師少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環節所涉及的校內外指導教師普遍存在一下問題:職稱、學歷和年齡結構不夠合理、水平能力不高、企業管理資質不夠、雙師型指導教師稀缺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內指導教師工作量大,學校對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工作考核全面,精神壓力大,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此項工作中去。其次,校外基地層次不高、高水平管理人才少、企業規模不大,管理者重視程度不夠,基地內的指導老師各方面能力不足等等。
2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實習實踐環節建設的對策
2.1 加強頂層設計,改革滯后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三峽大學在2017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以國家提出的“健康中國”和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大政方針為指導,針對社會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現狀及未來發展預期,及時調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對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和實習環節。在廣泛征求社會相關部門專家意見和建議,以及大量社會調研的基礎上,將學生見習和實習時間分別調整為4周和18周。加強過程控制,重視實踐質量,強化檢查和考核。
2.2 逐步建立高質量、穩定的校內、校外實踐實習基地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著力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按照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單位分布應:多區域(一、二、三和四線城市都布局)、多業態、多層次,實習企業在行業內應具有較大影響力、有完善的培養計劃、高水平的指導老師、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和全面的勞動保護措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行政和企事業單位。
(1)加強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在校內引進合格企,建設校內學生業余實踐基地。開辦與社會密切相關項目的業余俱樂部或體育培訓基地,在專業管理團隊的指導下,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學習策劃、宣傳、經營、管理以及教練等各種內容的實踐,它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基地之一,學生可將所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在這里進行實際操作實踐,強化對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是學生由校內走向社會實踐的中間環節。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立高質量的校外實踐基地,在尋求地方在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協助下,充分合理地利用社會資源,依照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國際國內一些具有廣泛影響力體育用品公司、體育制造企業、健身俱樂部和體育培訓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體育學院通過各種渠道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和長沙等省會城市以及多個地級市的相關企業簽約掛牌成立了20多家實習基地。通過建立不同層次的校內外實踐基地,不僅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主修方向及愛好選擇實習點,豐富學生的實習內容。而且還能滿足學生的不同的就業需求提高學生就業簽約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利于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同時,還滿足了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2.3 建立靈活多樣的實習實踐方式
三峽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對集中實踐和實習環節進行重點改革,將見習過程由原來的2周增加到四周,見習的時間由原來的第五學期2周,調整為第三學期1周、第四學期1周和第五學期2周。實習時間由原來的第七學期12周調整為18周。鼓勵高年級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到企業兼職。實習方式采用集中和分散結合、就業意向結合的形式進行。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內陪外引”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選派了6位中青年教師到體育產業部門、企業、地方文體旅游局以及國內、外友好合作院系進行培訓,學習新興運動項目、了解市場機制、學習管理課程,短期內提高專業知識能力;聘請3位有專業背景的優秀管理者、企業家和專家授課、實習指導。在教師配置上,不僅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指導能力,而且還要有較強的社會交際能力,有利于加強與實習單位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確保實習生能在良好實習環境以及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地完成實習任務。
3 結語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現狀、學院辦學定位、發展方向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的實際,加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實踐環節建設,是貫徹落實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更是社會經濟發展對合格專業人才的需要;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環節。因此,大學應不斷完善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李如喜.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4,21(3):88-90.
[2] 舒宗禮,夏貴霞,楊斌,等.社會體育專業特色建設探索——以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2):115-119.
[3] 王剛軍.地方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特色建設的探索——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健身保健專業方向為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1(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