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馨瑜 齊旺
摘 要:武術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光彩,是豐厚的、深厚的、內蘊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武術傳播對于弘揚中國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探討構成中國武術文化形象的基本元素,即定義、特征、種類和價值等,使人們對中國武術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
關鍵詞:武術 武術文化 文化形象 技擊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b)-0188-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of Wushu, which reflects the glory of national spirit, is rich, deep and intrins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spread of Wushu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valu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soft power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cultural image of Chinese Wushu, that i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value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clearer and accurate grasp of Chinese Wushu.
Key Words: Wushu; Wushu culture; Cultural image; Technical attack
武術孕育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長期存在,蘊藏于民族精神、制度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具象之中,并被世界所認知。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武術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國氣質、中國風格,在世界視野的關照下、在與域外文化相比較中得以昭顯。武術文化并非是凝固不變、自我封閉的。它具有歷史傳承性、穩定性和包容性。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彰顯武術文化的魅力是塑造國家形象、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重要舉措。武術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重要使命和價值,在于它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有能夠引起人們思想或情感的具體形態。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構成中國武術文化形象的基本元素,即定義、特征、種類和價值,使人們對武術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為武術的國際化傳播,以及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做出貢獻。
1 定義:“武術”是什么──從不同學者的觀點說起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武術的定義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給出了武術的“官方定義”: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但是,中國武術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叢體,它以多個觸角與哲學、軍事、教育、醫學、養生、競技、娛樂、休閑、民俗等相關聯,具有跨領域、跨學科、跨人群的性質,它不僅僅屬于體育,體育部門對它的定義只能算是其中一家之言。在阮紀正看來:“武術是中國人的存在方式。”既然是“中國人的存在方式”,那么關于武術的定義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馬劍李印東等認為武術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武術與中國傳統格斗技術密切相關,狹義的武術屬于體育的范疇。楊建營提出了廣義的武術概念是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徒手和持械為運動形式,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體運動文化。陳振勇從人類學的視角,為給武術下定義因跨越體育技術以及文化的特定領域范疇,將其視為不同地域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身體行為。周偉良認為:“武術是體現中華民族技擊之道的傳統體育活動”。宿繼光認為武術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攻防格斗技術”。
通過對以上武術定義的梳理,逐漸使我們對“武術是什么”的問題有了一個大致的把握。盡管前人對武術下定義立足于不同視角以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基本都與“技擊”相關。技擊性是武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武術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武術的技擊性并不是表現為暴力,它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滋養下所形成了“近乎于道”的格斗藝術。
2 特征:對武術本質屬性的把握
2.1 技擊性
技擊性是武術基本的屬性。在生產力極低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野獸搏斗或與其他種族部落進行殘酷的戰爭,從而逐漸形成了最初級的劈、砍、刺等技能。據彭鵬研究:“商周時期,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田獵,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從軍事表演、擂臺比武到民間的格斗無疑不顯示這中國武術的技擊特征,它以簡單、直接、實用的方法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如太極拳中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寓意著利用走化對方的來勁使對方勁力落空,使對方的身體滕虛,進而向對方身體施力,由防御轉入進攻的技擊思想。在中國武術中,技擊或技擊動作時體現和構成武術內容的根本,技擊動作的技擊性依然位居決定性的主導地位。沒有特點的東西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沒有技擊性的動作就失去了武術的真正含義。李小進、趙光圣從胡塞爾的現象理論對武術本質特征進行研究發現,指出武術的本源是人與人之間的、徒手或利用器械進行搏殺與格斗。武術的本質是一種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技擊術。因此,中國武術應凸顯其自古有之的技擊特征。
2.2 文化性
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元素,從簡單的技術到厚重的內容,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陰陽是我國傳統哲學的經典理論,其動靜、虛實、剛柔、開合等一系列哲理在武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武術的技術構成和設計理念依附傳統哲學理念而形成,從最早的《吳越春秋》越女論劍中提到的“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到《太極拳論》中的“太極者,動靜之極,陰陽之母”都反映了武術陰陽哲學的內涵。仔細推敲武術文化的理論基礎和淵源,不難發現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仁”是孔子儒家的理論核心。在孔子看來,它是一種內在的愛人之心,一種內心的道德自覺。滲透到武術中表現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關系,習武態度上的“謙遜、刻苦”,比武時的“點到為止”。顯然,武術以深刻的哲理性影響著習武人的日常行為規范。馬明在《中國武術哲理分析》一文中認為:“中國武術蘊涵著剛健自強、貴和尚中、重禮崇德、愛過主義等豐富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武術所折射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世界觀、和諧的人生觀、崇高的價值觀,是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體現。
2.3 健身性
武術具有極強的健身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謂“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氣”,都是對武術健身功能實踐和總結。中國傳統養生功法與武術高度的契合,尤其是氣功與武術的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武術健身性。為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便是因為有著極強的健身功能而具有較高的普及程度。作為四大拳派之一的形意拳,其拳理借助“五行”學說與中醫理論想聯系。例如,在形意五行拳中講“劈拳似斧,屬金,對應五臟為肺”,因此有練習劈拳對肺有好處的說法。通過現代解剖學證明,做形意拳劈拳練習時要求逆腹式呼氣,膈肌的上下移動引起肺活量的增加。從實踐上來分析,生命在于運動,習武要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鍛煉自然會增強體質,再結合上武術中行氣、運身的方法便是事半功倍。
3 種類:武術的分類與構成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其內容繁多、拳種豐富,形式多樣。歷史上依據不同的標準,對武術有不同的分類,有按照地域劃分的齊魯武術、三晉武術、燕趙武術……,有按照名山大川劃分的少林武術、武當武術……,有按照風格特點劃分的內家、外家,有按照拳理劃分的太極、形意、八卦……。在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武術體育化的改造形成了一種新的武術形態——競技武術,與之而形成的是“傳統武術”的概念。楊建營在《武術分類及發展探析》一文中指出:“傳統”是一個發展的范疇,“昨天”是“今天”的傳統,“今天”又將成為“明天”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競技武術幾十年后也將成為傳統武術,這種不斷發展變化的分類標準無法界定什么事“傳統”,什么是“現代”。在《中國武術教程》中提出:“現代武術吸取傳統武術的技法結構,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在價值取向上發生很大的變異。現代武術的競技價值和健身價值顯得更為突出,它正向多元化發展。”按其“價值”分為:競技武術、健身武術、實用武術、學校武術。由于競技武術的出現,武術內容被人為的割裂成為套路和格斗,后又加入功法。在現階段,這種分類方式成為了人們的對武術的普遍認識。然而,根據形式邏輯學對概念的分類原則,由于功法、套路、格斗都不具有武術的本質屬性,因此這三者都不能成為一類武術,而是武術的組成部分。以歷史的觀點分析,武術產生于攻防格斗,其本質屬性是與格斗緊密相關的,武術一旦失去的技擊性其本質屬性則發生了變化。功法和套路都不具有技擊性,不能獨立成為一類武術。即便是格斗,由于其沒有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也不能成為一類武術。對于習武而言,不論練習功法、套路還是格斗,都是“指月之指”,目的為了培養武術素養,因此把武術分為功法、套路和格斗是不準確的。也有人指出“武術套路是攻防技擊的基礎,而有些武術套路只不過是對戰斗場合的模擬或藝術表現,有些武術套路僅僅是一種健身養身的手段”。
4 價值:武術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功能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凝結了中華民族生存智慧和斗爭哲學。在原始社會中,武術萌生于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的爭斗,當時的人類主要以狩獵為主。在冷兵器時代,武術不僅具有防身自衛的功能,而且成為謀生的手段。公元702年武則天設立武舉制,習武之人可以通過選拔步入仕途;宋朝出現勾欄瓦舍,習武者可以通過才藝展示以獲得收入;明清之際鏢局的出現為習武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促進了武藝的提升。雖然戚繼光認為“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技”,但是依然認可了“活動手足,慣勤肢體”的健身價值。清朝后期,火器時代的到來,使得武術逐漸退出了實用技術范疇,逐漸凸顯其教育價值和娛樂功能。總的來說武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其武術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技擊、教育、娛樂方面,不同時代統治者對武術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武術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武術的功能價值。近代社會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走向競技化的道路,并將武術的娛樂價值逐漸推向了頂峰,提出了“高、難、新、美”的競技化武術道路。武打片的興起是武術文化多方位、大規模地進入娛樂領域的表現,也是無數娛樂性發展至最高峰的標志。武術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洗禮發展到今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武術的價值功能也發生著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并不是某種價值功能對另一種價值功能的取代,而是某一價值功能在某一時期地位的重要程度有所變化。縱觀武術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武術的價值其實是由“技擊價值功能、教育功能、健身功能”這條主線構成。
5 結語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平靜時它微波蕩漾,靜若處子;洶涌時氣勢磅礴,無堅不摧。武術文化不是一種附庸風雅,也不是那種廣義的泛文化。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豐厚的、深厚的、內蘊的。武術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更是一種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中國武術競技化的迷途與困境[J].搏擊·武術科學,2010,7(3):1-2.
[2] 阮紀正.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J].體育與科學,1992(1):32-36.
[3] 馬劍,邱丕相.廣義語境下武術概念的解讀及定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4):47-52.
[4] 李印東,張明庭,李志坤,等.武術概念闡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259-262.
[5] 楊建營,程麗平.大武術觀統領下廣義武術概念的確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4):88-93.
[6] 陳振勇,李斌.人類學視域下武術概念的重新審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5):54-60.
[7] 周偉良.武術概念新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1):10-13.
[8] 宿繼光,李金龍,李夢桐.武術概念之邏輯追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3):68-72.
[9] 彭鵬,毛愛華,尹碧昌.現代武術技擊之思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127-130.
[10] 章璐璐.競技太極拳技術發展趨勢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11] 李小進,趙光圣.論中國武術的體悟認知方式[J].體育文化導刊,2017(7):75-79.
[12] 王繼強.武術中的哲學思想與文化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8):39-41.
[13] 馬明.中國武術哲理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9):75-77.
[14] 楊建營.武術分類及發展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139-141.
[15] 楊建營.從武術套路與搏斗的關系看武術的分類及發展[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3):83-86.
[16] 邱丕相,馬文國.關于中國武術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