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蒙
摘 要:隨著2020計劃的不斷推進實施,“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也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中一直貫穿著。南京普通高校的學校體育也一直在推進改良,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以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的設置為調查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對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的設置進行了調查,發現了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課程目標單一、內容的發展緩慢、場地器械的不足,重視程度較低等,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得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意見建議,為南京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的改革提供參考意見,從而為全民健身計劃出一份力。
關鍵詞:南京 高校 體育課程設置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c)-0118-03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體育鍛煉的需求越來越大,身體是否健康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準則之一,同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處于中小學體育教育與走上社會后的終身體育意識之間。因此大學生的體育課程設置比較重要。不僅關乎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與社會的未來息息相關。關乎著整個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水平的提升。不斷完善體育課程,不僅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體魄,也可以讓他們從中磨練意志品質,培養團隊協作、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
體育課程的設置是體育課的基礎。它不僅體現著體育教師對于課堂的教育觀念和思想,也可促進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影響著學生對于體育終身學習的觀念。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體育課程一直在不斷更新進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和嘗試,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參考解決辦法,是目前南京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依據發現的問題,促使有關部門產生一些新的想法,探究出新的視角,以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的進一步實施。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文章以南京市部分高校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通過查閱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以及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收集大量有關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現狀、發展情況及問題,給予了一定的借鑒和幫助,為本研究獲得了大量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查閱有關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相關的文獻資料,制定了調查問卷,對部分南京市高校的老師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再對問卷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在南京市高校里隨機抽取8所,每所高校抽取3名教師進行問卷發放,預計發放24份。
1.2.3 訪談法
對學校的學生、體育教師以及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對學校體育課程的設置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使論文更加全面。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學知識分析問卷調查所得數據,使得論文分析更加科學性,更加全面性。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
2.1.1 體育課程培養目標
在過去的這些年以來,南京高校的體育教育方面都遵循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這些觀念思想融合進了平時的課程之中。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成為了當前體育教育的首要目標。其中提到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大領域目標,不僅包括了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目標。以此來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在統一(見表1)。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得出,當前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目標都是以《綱要》中體育課程目標為依據來設置各自的體育課程目標的。大部分學校的直接目的仍然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為首要準則,以促進學生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興趣。由于各個學校的側重點不同,部分學校將技能學習列入計劃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學校注重觀察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素,關注社會適應目標的則更少。
2.1.2 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南京部分高校進行了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因此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教學模式。調查結果見表2。第一種是“三段型”:一年級開設基礎課,二年級開設專項選修課,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目前南京大部分高校采用這種模式。第二種“分層次型”:一、二年級都開設專項選修課。第三種“三自主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教師、上課的時間的一種教學模式。第四種“俱樂部”模式:主要是模仿國外高校非學科性質的俱樂部形式。
相對于一開始單一的一、二年級必修課模式,近些年來南京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有了較大的改變。通過對南京普通高校的調查,我們發現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上,以三段型模式居多,占調查學校的50%;其他幾種模式分布相近,但都遠低于三段型模式,俱樂部模式在調查的學校里沒有發現,這可能由于目前南京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和師資力量還不能很好的滿足多樣化的教學需要。
2.1.3 體育課程類型的設置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指導綱要》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 學時),修滿規定學時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調查結果(見表3)。
從調查情況分析看,基本所有的高校一、二年級都已經開設了體育課程,但還有部分普通高校未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但盡管如此,開設了選修課的學校,教學內容也比較形式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鍛煉學習到體育技能。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體能素質越來越差,學生的身體健康重視程度不夠,體育課程的滿足情況不夠。但較為驚喜的是,所有學校均開設了體育保健課一類的課程,體現了教育的平等。
2.1.4 體育課程內容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技術的教學為主的,學生主要學習體育技能。項目大致有田徑、籃足排乒、武術等,相對來說內容比較單一。但隨著《綱要》的實施,學校和學生的需求變大,體育課上的項目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見表4)。
從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統計表來看,南京普通高校開設體育課程內容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許多項目的普及還不到位。從大學生希望設置的項目走訪調查調查結果可知,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學生對高校體育學習內容的需求不斷增長,很多學生喜愛的項目例如街舞、瑜伽、輪滑等,目前還沒有設立。在對高校教師的訪談中得知,項目開展的主要障礙在于:場地設施不足、設備缺乏和師資條件不具備。
2.1.5 體育課程的實施
(1)體育課程教學設施條件。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結果顯示,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條件能夠基本滿足學生的需求,但缺少專業定向的場地條件,也缺少了綜合體育館。
(2)實踐課組織形式。
大部分高校前期的基礎體育課程都是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方式,但這樣的授課方式忽略了男女生之間的差距,導致教學的結果并不能發揮最好的狀態。教師在課堂上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較大。后期學校則采取按興趣重新整合年級班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節省很多精力,同時也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和目標的實現。
(3)體育教學方法。
當前體育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是以過去基礎的示范講解、練習、分解等方法為主。對于新型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等,使用得較少。教學的方法過于單一傳統。
(4)理論課教學。
經過走訪調查,被調查的所有學校都開設了體育理論課。但學校對于體育理論課的重視程度較低,理論課的開設時長較短。
(5)課外體育活動。
通過走訪調查得知,調查的學校都有早操或是晨跑的活動。除此以外,由各個系別、學生會等組織所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說明學校對于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相對來說比較重視。
2.1.6 體育課程的評價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調查的南京普通高校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依然是教師為主導的較多。相對來說這種評價形式較為單一,比較容易只看見學生近期學習成果,而忽略了學習能力的發展等長遠效果(見表5)。
2.2 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2.2.1 體育課程目標較為單一
南京普通高校一直將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將關注力放在了運動的參與程度上,而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顧及較少。
2.2.2 體育課程內容發展緩慢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南京地區的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地提升。體育課程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盡管已經有所進步,但南京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內容建設仍然發展不夠完善,缺少平衡。一些休閑體育例如輪滑等項目,以及一些富含地方特色的學校內容在體育課程中的體現還是比較少的。
2.2.3 場地器械設施不足
當前除了一些較為前衛的體育項目的場地器械較為缺少,其他普通體育項目的設施還是相對完備的。但常年的使用需要更加頻繁地維護和更新,以及場地的大小不能夠滿足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這要求了體育場館也需要更加專業的團隊經營,尤其是對于場館的維護和運營這一塊。
2.2.4 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時代在進步,體育課程的教學也應當與時俱進。當前的體育課程基本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對于新興的教學模式還無法運用其中。并且在這當中教師的地位太過于突出,學生缺少自主學習體育技能的行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太少。
2.2.5 體育理論課教學重視不足
根據調查發現當前的高校們對于體育理論課的重要性還不夠。缺少的理論課,一定會對實踐課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 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中比較重視運動參與,而缺少了對于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要求。
(2)南京普通高校教學模式一味地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未能打破束縛。
(3)南京普通高校對于高年級開設的選修課程缺少完整的體系。學生對于選修課態度不夠明確,因此課堂效果也不盡人意,效果不好。
(4)南京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的內容近年來稍有新增,但還是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帶有校園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項目較少。
(5)南京普通高校的場館設施條件不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多項體育項目的需求。專門性的場地較少,綜合性的場館缺少專業的管理和維護。學校對于體育課程的設置重視程度相比其他科目也較低。
(6)南京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以教師的評價為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
3.2 建議
(1)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2)加強學校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學的質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力量,提升課堂效果。
(3)提高學校的重視程度,引進更多的受學生喜愛的新興體育項目,以及富有校園文化特色和當地特色的體育項目,為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創造條件和環境。
(4)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做出改進,不僅僅注重于最后的結果方面,也關注與學習的過程和感受體會方面。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下去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效輝.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研究——以北京市普通高校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37(5):79-81.
[2] 隋曉航.中美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8,15(3):61-66.
[3] 丁素文.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改革構想[J].體育學刊, 2002,9(1):66-67.
[4] 臧衛國.適應高職學生專業發展的體育課程設置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 5(21):251-252.
[5] 楊潔,倪湘宏,唐煉.社會性別視野下大學女生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6, 32(13):189-191.
[6] 張華.山東省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7] 盛曉明,周興偉.中國、英國中學體育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653-656.
[8] 程義志,吳文琪,劉建華,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5):96-97.
[9] 鄭國榮.從“終身體育”視角分析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 27(12):93-96.
[10] 汪波,周學榮,李慧萌.“陽光體育運動”視角下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困惑與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4(5):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