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丹
摘 要:對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舞蹈啦啦隊歷屆隊員、教練員、參賽情況進行統計并分析,針對我院啦啦操隊特征、該比賽項目評分標準;總結實踐訓練方法與經驗,提高我院啦啦操隊的競爭力。建立健全新形勢下我院舞蹈啦啦操核心能力訓練模式。高職院校啦啦操項目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重視、教練科學的訓練方法、隊員的刻苦訓練。要充分消化競賽規則與裁判評分標準,在不斷的訓練、比賽經驗中增強學院自身的競技水平對我院隊員的競技能力與運動水平乃至整個湖南高職舞蹈啦啦操項目發展服務。
關鍵詞:舞蹈啦啦操 訓練方法 湖南高職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c)-0190-03
舞蹈啦啦操是在音樂的伴奏下,運用多種舞蹈元素的動作組合,結合轉體、跳步、平衡與柔韌等難度動作以及舞蹈的過渡連接技巧,通過空間、方向與隊形的變化表現出不同舞蹈風格特點,強調速度、力量與運動負荷,展示運動舞蹈技能以及團隊風采的體育項目。該項目以舞蹈動作為主,通過展示各種舞蹈技巧和元素并可結合道具為基本內容的團隊競賽項目。該項目組別分為爵士、花球、街舞以及高踢腿等。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舞蹈啦啦隊于2009年成立,分別參加過湖南省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健美操比賽啦啦操項目、CCA全國啦啦操聯賽(長沙站)比賽及聯賽全國總決賽等啦啦操賽事,并多次獲得優異成績。
隨著啦啦操項目的不斷發展,以及“一校一球一操”理念的不斷推進,我院想要在今后各級各項比賽中再創佳績,就需要對啦啦操隊員在技能、技巧、核心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直面我院啦啦操隊存在的各種問題,建立健全新形勢下我院舞蹈啦啦操核心能力訓練模式,對我院啦啦操隊員的競技能力與運動水平乃至整個湖南省高職舞蹈啦啦操項目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舞蹈啦啦隊歷屆隊員訓練參賽基本情況為研究對象,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文獻資料,參考《2010-2013年全國啦啦操競賽規則》、《2017-2020周期啦啦操裁判規則》、《國際啦啦操評分規則》、運動訓練學、肌肉訓練等相關資料與書籍,并通過知網、中國期刊網、維基百科等查閱相關期刊、碩博士論文多篇,了解本領域訓練的研究現狀,進行系統分析、總結歸納,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多年從事舞蹈啦啦操教學與訓練的教練員、專家,就有關啦啦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專項難度動作訓練的方法與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深入交談與探討,從不同方面了解舞蹈啦啦操訓練的現狀及趨勢,并探究相應的對策。
1.2.3 實地考察法
實地考察啦啦操傳統項目學校,例如赴湖南大眾傳媒職業學院啦啦隊、湖南大學啦啦隊、湖南師范大學啦啦隊等學校了解該項目最先進、前沿的訓練方法與理念。
1.2.4 錄像觀察法
對國際、國內優秀大學與高職啦啦操比賽視頻、部分訓練視頻以及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舞蹈啦啦操隊在2010—2018年各屆啦啦操比賽、訓練期間的錄像進行觀察,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院舞蹈啦啦隊現狀
我院舞蹈啦啦隊自2009年成立以來,多次參加省級及全國比賽,成績較為優異。隊伍基本依托學院團委社團,每年在賽前半年左右招募成立,組隊參賽。由于高職學生大二就出校實習,每屆比賽隊員都是新鮮血液,隊伍的承上啟下現象、隊員的老帶新作用基本沒有實現。除第一屆隊伍參加的是花球類項目,隊伍走的基本是爵士舞風格,這也是由隊員的基本素質和體能狀況導致的,參賽的選擇面受限。
2.2 我院舞蹈啦啦操隊隊員特征
隊員總體水平偏低,近10年來具有健美操基本功底的隊員只有兩人,更不用說啦啦操專項運動員。隊員基本都是一些協調性較好、愛好體育或有一些舞蹈功底的普通高職學生。隊員身體素質特征主要體現在:協調性、靈敏素質較好,柔韌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普遍較差;對啦啦操項目的認識不足,舞臺表演、比賽經驗匱乏,缺乏啦啦操隊員獨有的表演特質和表現力;隊員體能基礎差,訓練加注強度不理想,隊員訓練承受能力有限。
2.3 我院舞蹈啦啦操隊師資
我院舞蹈啦啦操帶隊教練三人(副教授兩人、講師一人)。歷年來參加相關啦啦操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兩次,其中兩人獲得健美操國家一級裁判員、啦啦操項目中級教練員,專項教練參與CCA啦啦操聯賽長沙站執裁一次,帶隊比賽4次。專項師資隊伍較為薄弱,專項業務能力與知識儲備需要跟進。
3 我院舞蹈拉拉操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 隊員方面
我院啦啦操隊需要更為專業的新鮮血液,學院可以從招生政策上給與支持,為我院啦啦操隊從生源質素上解決一定數量的專項運動員,提升隊伍整體水平,提高起平線;加大賽后給予隊員的獎勵力度,形成良好的獎勵機制,致力打造成學院傳統項目。
3.2 師資方面
學院帶隊教練應每年參加至少一次啦啦操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學習了解當下最前沿最先進的啦啦操項目發展現狀、更進訓練方法、改善知識體系、增加執裁頻率。這樣才更有利于判斷學院啦啦操隊伍訓練與比賽的優劣水平,把握隊伍發展方向,確保其正確性與先進性。
3.3 訓練方面
從2017—2020周期啦啦操裁判評分規則舞蹈啦啦操評分表來看,舞蹈啦啦操從技術、團體協作能力、編排以及總體評價四個方面給分。其中技術包括了動作技術的執行、定位(控制、延伸)、動作的風格與力度;團隊協作能力包括動作與音樂的同步性、動作的統一、空間的一致性等;而編排方面包括了音樂性、創造性、原創性、舞蹈效果、視覺效果、難度等級;在總體評價上注重與觀眾的交流及號召力、整體形象、與音樂、服裝編舞等各方面所提升的表演效果等 。
高職院校的啦啦操隊多以參加比賽為目的、表演為輔的形式存在。從競賽規程與裁判評分規則要求出發,舞蹈啦啦操日常訓練應主要從運動員完成動作的協調技術能力、難度等級、動作的執行力及整體協作與形象等方面進行提高。針對舞蹈啦啦操難度分為:跳步(例如:屈體分腿跳、C跳、蓮花跳等)、轉體(例如:平轉、立轉、揮鞭轉、抱腿轉等)、平衡與柔韌(例如:抱腿平衡、大踢腿等)。將其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分為力量、耐力、柔韌、協調與平衡等。針對我院歷屆隊員存在的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普遍較低的狀況,應著重在組隊訓練初期就加強這幾個方面的能力訓練。提高隊員核心能力、攻克比賽規則所需展現的各種難度動作的基本訓練手段包括:平板支撐、快速仰臥起坐、背起、仰臥剪刀腿、俯臥撐、兩頭起、立腳跟深蹲、單腿立腳尖小跳、跳繩、揮鞭轉等難度動作單項練習、單腿舉腿控腿練習等。
在動作編排方面多注重風格建設,合理的難度動作設置,融合藝術與美的展現,提升整體氣質,培養隊員表現力與舞臺渲染能力。讓隊員“走出去、引進來”,積累表演比賽經驗。
高職院校啦啦操項目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重視、教練科學的訓練方法、隊員的刻苦訓練。要充分消化競賽規則與裁判評分標準,在不斷的訓練、比賽經驗中增強學院自身的競技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審定.2017-2020年全國啦啦操競賽規則[Z].2017-01-03.
[2] 陳哲遠,王楊.淺析舞蹈啦啦操的體能訓練[J].搏擊·體育論壇,2015(7):61-62.
[3] 孫瑞.關于功能性核心力量訓練對青少年舞蹈啦啦操訓練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7(9):78-80.
[4] 鮑碧栩.江蘇省職業學校優秀舞蹈啦啦操隊運動技術水平分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