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尚
摘 要:文章通過對高校體育資源和企業體育開展現狀進行調研,找出兩者之間需求的切入點。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與周邊企業合作舉辦綜合性運動會為實例。以體育資源為橋梁,搭建校企合作交流互動的平臺,用購買體育服務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學院體育資源與企業體育需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互利共贏,為高校校企合作、學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體育資源 體育需求 可持續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a)-0194-03
1 研究目的
日益高漲的房價讓之前地處市中心的高校發展受到制約,因地理環境所決定,現在高校的發展都往郊區建立分校,校區的選址也較為偏遠。在郊區所建設的工業園區跟分校校區相隔不遠,高校的資源服務能輻射到周邊的企業,企業也需要高校的人才支撐發展。這樣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優勢,給學院與周邊各企業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促進雙方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體育資源,將高校體育與企業體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使這兩者達到最大程度的互動共贏和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擺在政府、學校和廣大體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決的課題。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的體育資源管理及利用現狀進行調查,同時對周邊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及對周邊相關部門進行走訪、調研得出周邊企業對體育的需求,探究高職院校體育資源校企共享共贏的模式,注重搭建校企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校企的深度合作以達到“雙贏”為目的。企業嘗試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入手,與高校體育資源相合作,為企業職工開展體育活動,既增強了員工的幸福感,又促進高校體育事業發展,對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全面貫徹實施全民健身綱要,無疑都有著重大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論文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大學城4所學校和周邊工業園區內的一汽大眾廠、燕京啤酒廠、力合科技園、世錦生態工業園、長虹嶺工業園、寶麗洗滌用品廠等大小型企業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2.2.2 問卷調查法
向周邊工業園區內等大小型企業職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80份,最終有效問卷468份,有效回收率為93%。其中男性問卷285 份,女性問卷183份。
2.2.3 訪談法
對各廠的工會主席、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就在廠員工的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和企業所組織相關的體育活動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訪談。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回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統計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高校體育資源
3.1.1 體育場館硬件設施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擴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民間資本的介入,高校新校區的建立如雨后春筍般,學校硬件設施都相當齊全,體育運動場館的條件也非常優越。以表1場館的數量表可以看出,南海獅山大學城內的4所學校體育場館硬件設施良好。
但高校體育場館還是主要以滿足學校的日常體育教學使用為主,不能影響學校正常教育教學、訓練需求、脫離這個宗旨,就背離了學校教育的主旨,場地一般在寒暑假也關閉不對外開放。所以即使我國的高等院校中體育資源較為充裕,但外人皆莫能入。
3.1.2 體育專業技術服務資源
體育資源概念,不但涵蓋了有形的資源如體育指導人員、場地設施、運動器材等,還包括了一些無形的資源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專業技術知識、教師專業素質等。各高校的體育教師接受過正規的體育教育,具有科學的體育知識、豐富的體育經驗,也擁有較強的體育能力和賽事活動組織管理能力。據了解,獅山大學城4所學校雖然未招收體育專業的學生。但是每個學校都有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目的運動隊訓練,以備戰全國全省大大小小的比賽。這些運動隊的學生個人運動能力突出,同時也具備了一定體育素養和賽事組織能力,并且都是學校體育社團重要的骨干成員。這些豐富的人力資源將成為指導企業職工體育活動開展的主力軍。
3.2 企業的體育開展狀況
3.2.1 影響個人體育需求的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逐漸意識到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對追求健康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日益增強。但從相關的研究可以看出,企業職工的體育開展并不太順利。從整理的調查問卷中也可以看出(見圖1),運動場地的缺少和時間的缺乏是制約企業職工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企業職工大部分是屬于藍領階層,在他們的工作性質中,體力勞動多過腦力勞動,加班加點的超負荷工作量也是制約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之一。再有就是周邊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氛圍也很重要。人們都有從眾的心理,良好的氛圍能帶動一部分人參加到體育鍛煉中去。例如下班后同事們三五成群的相約去參加體育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進了同事間的感情,那企業也會健康、有序的發展。但目前大多數人都不太愿意花錢去鍛煉,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租個場地,買個球拍都得花錢。所以在個人經濟條件的考慮下,也會制約職工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3.2.2 影響企業體育開展的因素
在接受調查問卷時,企業職工認為企業體育活動開展較好的原因里,很多職工選擇“領導喜歡”這個選項。領導的親身示范和參與有利于企業職工體育積極性的培養。其次,就是體育經費的投入多少來衡量企業對體育開展的重視程度,也是企業擁有良好經濟效益的體現。再次,體育活動的策劃和組織都是由企業工會一手包辦,由于專業體育人力資源的匱乏再加上場地、器材不足、指導開展體育活動經驗欠缺、組織形式的相對落后等因素讓舉辦的賽事舉步維艱,極大程度地制約了企業體育活動健康持續的開展。
3.3 校企合作可持續模式
3.3.1 整合資源,制定制度
在學校體育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實現大范圍的統籌管理,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便于加強分級管理和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源建設。加強對體育場館、器材設施安全隱患的排查。安全問題是學校最擔心的,一旦與企業合作開展體育賽事,屆時將會增加學校的管理難度,并且運動事故或損傷難以預料,會將學校陷入復雜的糾紛當中。所以企業必須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及具體辦法。如:(1)加強對企業職工思想教育;(2)制定的制度要嚴格執行,對有違反的職工嚴肅處理;(3)進入校園必須服從學校管理,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4)發放校園臨時出入證,保障在校師生的安全;(5)實施保險制度, 減少學校和企業合作過程中的責任糾紛;(6)學校和企業做好突發事件處理的預案及應對措施等。從而才能較好地保障校企體育活動工作開展有序進行。
3.3.2 購買服務,迎合需求
購買體育服務,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利用豐富的體育資源和現有的體育設施條件,發揮地域優勢,為企業以及周遍事業單位舉辦各類的體育活動。而企業支付適當的經費給學校,用來保障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還可以用來場地器材的日常維護。結合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與獅山鎮政府、燕京啤酒廠合作舉辦的綜合性運動會的實際案例,以點帶面,針對可操作性強的各類大型活動進行合作與交流,并逐漸豐富企業體育活動的內容,為企業職工提供體育服務。
企業職工參加體育鍛煉的年齡層次不同、性別不同所選擇參加的項目就會不同。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觀念,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校外的體育資源,為相關企業的生產、銷售、服務等方面提供“產品”,制訂完整的計劃,迎合企業的體育需求。可由企業工會和學校聯合組織開展各類體育項目的學習班,例如青壯年職工會選擇足球、籃球學習班,年長的職工會以乒乓球或羽毛球為主,而女性職工更傾向于瑜伽或形體塑造,由學院體育師資統一組織,并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學習,避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
3.3.3 加強宣傳,培育文化
學校與企業建立互通機制,聯合成立體育資源校企共享開發部,利用手機軟件APP,讓企業及其職工更快、更便捷地了解學校體育資源開放服務的相關信息,更加高效的利用學校資源。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傳媒工具,宣傳校企合作舉辦的體育賽事,更為企業的正面形象增添不少光彩。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領導人逐漸認識到體育活動對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企業職工體育活動與體育比賽,已經從單純的強身健體、體育競技,發展成展示企業形象的窗口、增強職工凝聚力和激發職工斗志的平臺;特別是某些職工體育示范單位,開展某些運動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體育活動作為重要載體已經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去了,與高校的合作,不但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更是促進了企業文化的建設。
3.3.4 吸收人才,解決就業
有針對性的加強培養體育人才資源為企業服務。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和對相關專業的了解,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高職體育課程方面做出了調整,根據本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建立了以職業體能為基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服務于企業、行業的需求。而校企合作開展體育活動的交流能使企業了解學校、了解學生,還能使學生了解企業的文化內涵,為今后學生的就業和企業的選人建造了一個雙向橋梁。
4 結語
把企業比喻成“顧客”,學校如同“銷售人員”,讓體育服務作為一種商品賣給“顧客”,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又能滿足好“顧客”的需求,這樣的買賣還是較為劃算的。讓企業了解學校,愿意來學校合作開展體育活動,必須找到雙方的利益結合點,才能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企業文化發展、高校發展、學生發展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張麗.“校、企”合作共促高校體育發展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運動,2013(5):60-62.
[2] 嚴木林.高職院校體育資源校企共享共贏模式的探究——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1):118-119,132.
[3] 陳思.企業體育文化建設研究[D].湖北大學,2012.
[4] 戴豫.高校與社會體育資源共享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