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蔚鵬
摘 要:隨著舉重運動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舉重成績明顯提高,中國女子舉重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挑戰,尤其與亞歐一些國家競爭異常激烈。因此舉重的技術重要性更加凸顯,技術的差異決定成績的表現,技術的準確性決定成績的發揮。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女子舉重 抓舉技術 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a)-0209-05
抓舉是舉重比賽的動作之一,掌握好抓舉技術,運動員要了解抓舉技術的重要性,提高對技術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樹立正確的技術理念,最終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本文通過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調查研究結果得出:開始提鈴雙臂緊張和發力不貼身是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的最大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錯誤的用力習慣。建議教練員創新訓練方法,與運動員多交流并嚴格指導,從而提高訓練效果。
通過既有的文獻資料整理發現,抓舉技術必需要在控制好杠鈴重心與身體重心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杠鈴重心與身體重心的距離一定要達到最短,在阻力最小的情況下,杠鈴重心沿著身體重心的垂線向上運動,在發力時蹬腿展體做充分,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發力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運動員16人,其中運動健將5人、一級運動員6人、二級運動員5人。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相關內容和研究目的,在中國知網、維普網和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進行資料收集。通過對相關期刊雜志、論文數據庫和書籍的查閱,得到有關抓舉半技術分析、抓舉技術生物學分析、抓舉技術訓練要點和抓舉技術教學方法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
1.2.2 問卷調查法
對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隊員進行問卷調查,并統計問卷結果。一共發放調查問卷16份,回收問卷16份,問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6份,問卷有效率100%。
1.2.3 訪談法
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隊員、教練員和北京體育大學舉重方面的教授專家就運動員的技術問題、訓練情況和運動員的身體條件進行咨詢了解。
1.2.4 數理統計法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回收問卷調查對其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為論文提供有效的數據依據。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抓舉技術的重要性及技術原則
2.1.1 抓舉技術的重要性
抓舉是舉重比賽的競賽動作之一,與挺舉相比,抓舉著重要求技術的準確性和動作速度,挺舉著重要求力量和爆發力;而且抓舉與挺舉下蹲翻的技術相似,區別就在于接鈴的高度不同,所以抓舉技術好的運動員下蹲翻的技術也好。所以對于力量相對較大的運動員,掌握正確抓舉技術,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力量,成績自然不差;對于力量與對手相當的運動員,在挺舉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抓舉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總成績的高低。而對于力量相對薄弱的運動員,挺舉沒有優勢,抓舉技術準確性高,抓舉發揮的好可以很大程度的給予對手壓力,影響其挺舉的發揮。同時抓舉技術掌握的好,抓舉成功率高,還能提高挺舉比賽的信心。
2.1.2 抓舉技術原則
抓舉是一個快速連續不斷地將杠鈴從舉重臺提起到兩臂在頭上伸直的動作,只有最大限度地最快地將杠鈴提高和最大限度地使身體重心快速蹲低這一上一下地快速運動,才能使很重的杠鈴舉過頭頂。具體來講,速度快、時間短、路線長、技巧性強、整個動作復雜是抓舉技術的特點。動作必須遵循近、快、低、準四項原則。
“近”是指人體重心和杠鈴重心的運動軌跡與兩腳構成的支撐面中心的垂直線接近。根據靜力學原理,一個物體是否失去平衡,取決于該物體的重心是否越出支撐面,物體得重心靠近支撐面的中心時,穩度就大;反之重心越靠近支撐面邊緣時穩度就小。根據生物力學原理,肌肉收縮時,不運動的那一頭如有穩固的支撐點,就能充分發揮出力量。杠鈴貼近身體時,才能縮短阻力臂。
“快”是指在舉杠鈴的過程中,杠鈴應呈加速運動,在發力階段杠鈴達到最大的速度。根據力學原理,只有加快動作速度才能獲得更大力量;才能使杠鈴重心超越同向運動的身體重心,使杠鈴達到必須的高度;才能贏得杠鈴慣性上升瞬間和身體積極向下撐接杠鈴的時間。
“低”是指在充分發力后適時的積極主動的降低運動員的身體重心,在保證最大用力的前提下,縮短杠鈴的行程。
“準”是指在舉杠鈴過程中,肌肉用力要協調以產生最大的功效。
2.2 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分析
2.2.1 預備姿勢階段技術分析
預備姿勢是抓舉的開始,預備姿勢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動作的成敗。預備姿勢要求杠鈴和身體的共同重心線接近支撐面中心,腰背肌自然收緊,胸廓撐開,雙臂自然垂直拉緊杠鈴。通過對北體大女子舉重隊隊員進行抓舉問題調查,發現如下問題。見表2。
如表2,預備姿勢出現的問題依次是杠鈴離身體過遠,腰松,肌肉緊張。其中杠鈴離身體過遠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6.25%,出現腰松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25%,出現肌肉緊張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6.25%,預備姿勢沒有問題的有10人占總人數的62.5%。
根據結果顯示,預備姿勢沒有問題的人最多,說明大部分人能夠將預備姿勢做到位,使身體處在一個舒服的狀態,自如用力,做好開始提鈴的準備。而其余小部分人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杠鈴離身體遠會造成杠鈴重心與身體重心遠,杠鈴重心的作用線就會超出支撐面移到足尖前面,迫使身體重心向前移,因杠鈴軌跡向前,易造成杠鈴前掉;腰松不利于起鈴的腰背收緊,會破壞正確的用力結構,抑制腿部力量的發揮;肌肉緊張會抑制肌肉用力,導致動作不協調不到位。
通過訪談法了解到,出現杠鈴離身體遠的人是因為杠鈴往前腰背更容易收緊,出現腰松的人是因為用力習慣和髖關節僵硬,出現肌肉緊張的人是因為用力著急。這些問題都是由于自身的用力習慣造成的,所以用力習慣會對動作技術造成一定的影響。
2.2.2 開始提鈴階段技術分析
開始提鈴階段是通過伸膝升肩使杠鈴離開舉重臺并基本沿垂直方向上升到膝部前下面,再依靠伸膝伸髖的力量把杠鈴從膝關節前下方上升到膝關節上方。要求腰背肌自然收緊,胸廓撐開,雙臂自然垂直,進膝自然使杠鈴重鈴心和身體重心更加接近。通過對北體大女子舉重隊隊員進行抓舉問題調查,發現如下問題。見表3。
如表3,開始提鈴出現的問題依次是雙臂緊張,腰松,伸膝升肩不到位,進膝過快。其中出現雙臂緊張的有9人占總人數的56.25%,出現腰松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25%,出現伸膝不到位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12.5%,出現進膝過快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6.25%。
根據結果顯示,開始提鈴階段存在雙臂緊張的問題的人最多,說明雙臂緊張是開始提鈴階段最嚴重的問題,雙臂緊張是一種錯誤的用力習慣,尤其是屈臂提鈴,它會抑制腿部和上體力量的發揮,這樣不利于充分發揮大肌群力量。其余小部分人還存在其它問題,腰松會破壞正確的用力結構,抑制腿部力量的發揮,大重量容易造成重心偏前;伸膝不到位是伸膝沒有同時升肩和伸膝不夠伸髖過早,前者臀部過快抬起使杠鈴重心在前,后者使上體前傾度變小不利于伸髖肌發力;進膝過快的人存在膝關節回屈過大,造成發力髖關節角度大,伸髖的力量不能充分被利用。
通過訪談法了解到,出現雙臂緊張的人做動作著急,自身感覺不到雙臂用力;出現腰松的人是因為髖關節沒有壓住和用力習慣;出現伸膝不到位的人是因為對動作沒有感覺;進膝過快的人是因為伸膝與伸髖配合不好。
2.2.3 發力階段技術分析
發力階段是杠鈴提拉到大腿上1/3處或大腿中上部時快速地蹬腿,并以此帶動伸髖和展體,將杠鈴提至胸部。要求速度快、用力狠、身體挺拔向上。通過對北體大女子舉重隊隊員進行抓舉問題調查,發現如下問題。見表4。
如表4,發力出現的問題依次是發力早,發力不貼身,發力蹬展不充分,聳肩提鈴不到位。其中出現發力不貼身的有8人占總人數的50%;出現發力早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18.75;出現發力蹬展不充分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18.75%;聳肩提肘不到位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12.5%。
根據結果顯示,發力階段出現發力不貼身問題的人最多,說明在發力階段發力不貼身現象最為嚴重,發力不貼身的人主要靠伸髖的力量發力,而忽略了伸膝與伸髖的配合,導致腿部的力量沒有用上,發力后使杠鈴路線發生改變,導致動作費力支撐不穩定。還有一半的人存在其他問題,發力早的人往往是沒有帶到發力點就發力,容易造成發力高度不夠杠鈴前掉;發力蹬展不充分就是在發力時伸髖不充分,只注意伸膝而沒有與伸髖配合,這就會導致發力效果不佳。聳肩提肘不到位是發力后沒有積極聳肩提肘,杠鈴向上同時重心容易遠離身體重心,容易造成支撐的不穩定。
通過訪談法了解到,發力不貼身的人有的是因為用力習慣,有的人是因為開始提鈴階段沒有做到位;發力早和蹬展不充分的人有的是因為做動作著急不到位,有的是發力意識不強;聳肩提肘不到位的人是因為意識不強,發力時過多的注重伸髖展體,而忽略了聳肩提肘。
2.2.4 下蹲支撐與起立階段技術分析
下蹲支撐與起立階段是發力后杠鈴靠慣性繼續向上運動,身體迅速向杠下屈膝下蹲,并及時地甩直兩臂在頭頂后側上方鎖肩支撐杠鈴,待杠鈴支穩后,借助下蹲時的反彈力(人體各環節的反彈力和杠鈴桿的反彈力)起立。要求腰背仍要繼續收緊,肩鎖緊。通過對北體大女子舉重隊隊員進行抓舉問題調查,發現如下問題。見表5。
如表5,下蹲支撐與起立問題依次是支撐不進肩,兩肩支撐不平衡,支撐雙臂有二次屈伸,下蹲腰松,沒有問題。其中出現支撐不進肩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18.75%;出現腰松的有4人占總人數的25%;出現兩肩支撐不平衡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18.75%;出現雙臂二次屈伸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6.25%;支撐沒有問題的有5人占總人數的31.25%。
根據結果顯示,下蹲支撐與起立階段出現腰松的人比較多,腰松是支撐時髖關節沒有壓住或發力往后導致支撐時杠鈴的慣性使身體重心往后,使支撐動作不穩;支撐不進肩是撐時杠鈴重心偏前于杠鈴的支撐面,容易造成杠鈴前掉;支撐時兩肩支撐不平衡,一肩在前一肩在后;雙臂二次屈伸是支撐時胳膊出現屈伸動作,在比賽中屬于失敗。
通過訪談了解到,下蹲支撐與起立階段進肩不到位的人有的因為用力習慣導致,有的是因為肩關節僵硬導致;兩肩支撐不平衡的人有的因為左右力量發展不均衡導致用力不均衡,有的因為受傷影響一邊支撐不到位;雙臂二次屈伸的人是因為杠鈴高度不夠,支撐意識不強;腰松的人有的因為發力時杠鈴往外的慣性,導致支撐時身體重心在后,有的是用力習慣。
3 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的因素
3.1 錯誤的用力習慣對抓舉技術的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普遍存在錯誤的用力習慣。例如,腰松、雙臂緊張、發力不貼身。這些問題和運動員開始訓練時對技術概念不清楚、沒有掌握動作要領、教練員的要求有直接的關系,錯誤動作沒有及時糾正反復出現,長此以往在訓練中養成了錯誤的用力習慣。錯誤的用力習慣會導致抓舉技術中肌肉的用力順序、動作的節奏發生改變,使動作變得僵硬而費力,不能發揮出肌肉的最大力量。錯誤的用力習慣還會導致后期訓練改動作困難,做動作過程中,運動員總是按照自己的用力習慣去做動作,用力習慣發生變化便會出現動作不協調、成績下降的問題。所以運動員需要打破原有的動力定型,去重建一個新的動力定型,這其中要克服錯誤習慣鞏固新動作,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
3.2 運動員自身的本體感覺對抓舉技術的影響
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通過訪談法了解到,運動員在做動作過程中對自己的動作沒有感覺,教練員說完動作問題和要求,運動員感覺不到,不能完全按照教練的意圖做動作,這樣反復重復錯誤動作反而加固了錯誤動作,使抓舉技術得不到改進。
3.3 運動員身體條件差異對技術的影響
通過訪談法了解到,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個別運動員存在關節僵硬、協調性差的問題,做動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運動員髖關節僵硬,動作就容易出現腰松的現象;有的運動員肩關節僵硬,支撐就容易托在前面。
4 對策分析
4.1 加強抓舉技術訓練
根據運動訓練學技術訓練方法把完整訓練法和分解訓練法相結合訓練,可以把高抓和抓舉組合練習,用60%的重量每組2個高抓+2個下蹲抓多組練習,讓運動員感覺高抓的發力感覺,以解決下蹲抓發力蹬展不充分的問題。加難法和減難法的訓練方法,可以把帶拉帶與不帶拉帶結合練習抓舉,讓運動員體會在技術過程中胳膊放松,發力向上的感覺等等。這樣不僅著重練習了運動員的薄弱技術,還能提高運動員的本體感覺,提高了對技術的辨別能力,對改進技術有很大的幫助。
也可以將半技術動作組合訓練來加強動作技術的準確性和運動員的本體感覺。半技術動作就是技術性較強的輔助動作,這些動作既可以發展抓舉的力量,又可以提高抓舉技術。見表6、7、8。
4.2 教練員加強指導,提高運動員對技術問題的重視程度
通過對北體大女子舉重隊隊員的抓舉技術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技術大部分問題都出現在用力習慣,說明錯誤的用力長期沒有得到注意,使之長久養成習慣。教練員應該加強對運動員的技術指導,明確技術概念與運動員的錯誤習慣,并且做到親自或運動員之間互相糾正每組的錯誤習慣,使運動員逐漸建立正確的用力習慣。教練員還應該與運動員多交流,讓運動員深刻認識到自己問題所在,提高對錯誤的用力習慣的認識程度,從而重視并有意識的主動加以改正,并不是被動的依賴教練。使運動員做到想與練的結合,提高訓練效率。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抓舉技術十分重要,在比賽中直接影響抓舉的發揮,并且抓舉技術要遵循近、快、低、準四項原則。
(2)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始提鈴雙臂緊張和發力不貼身,預備姿勢階段和下蹲支撐與起立階段問題相對較小。
(3)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女子舉重隊抓舉技術的主要因素是錯誤的用力習慣和本體感覺,改善這些問題的對策是要加強抓舉技術訓練和加強教練對技術的指導。
5.2 建議
(1)教練員在訓練中要創新訓練方法, 使運動員增加不同技術訓練的感覺,因材施教,找到解決技術問題最有效的訓練方法。
(2)運動員要提高對自身技術問題的認識,積極解決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訓練意識,從而提高訓練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雷,楊世勇.2001-2011年國內抓舉技術研究成果述評[J].當代體育科技,2012(11):6-8.
[2] 任景萍,王惠棣,葉鳴.對抓舉動作技術身體各環節運動特征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6):104-107.
[3] 金鳳霞.女子舉重運動員抓舉技術環節分析[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4(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