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新
[摘? ? ? ?要]通過西藏內地中職班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探索、研究,整理歸納出應該以模仿為主要教學方法,以規范藏族舞的基本動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兒童舞蹈為主要教學成果,能夠提升學生的舞蹈素養。
[關? 鍵? 詞]西藏內地中職班;學前教育;舞蹈課程
依據西藏班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我對西藏班的舞蹈教學歸納如下:
一、以模仿動作為主、教授動作為輔
學生來自西藏的6個大區,年齡在16至22歲之間,藏族占了98%。藏族人民熱情好客,在各種節日里、集會上、晨練時,都會三五成群地載歌載舞,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當地流傳一句話是:“會說話的就能唱,會走路的就能跳。”在藏族舞蹈活潑有力、熱情豪放、威武粗獷、奔放瀟灑、優美自如的舞蹈特點的培養和熏陶下,藏族學生形成了節奏感好、動作協調性好、樂感好、有著積極的動作表現力和強烈的表現欲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以模仿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反復示范動作為基本手段,以進一步講授動作為完善措施來進行教學。教學中我先示范動作,觀察學生模仿動作的情況,針對學生沒有模仿下來的動作進行分解講授,講解后觀察學生的完成情況,然后將所學的單一動作連接形成舞蹈組合,學生隨老師共同模仿記憶動作順序,對沒有連接下來的動作再次進行講解示范,然后整體觀看學生動作及組合完成情況,再根據課程設置的難點動作和學生的難點動作,進行詳細講授,這樣學生既能掌握教學的難點動作,又能完成自己的難點動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講解量雖然減少,但是體能的消耗量勢必比漢班的消耗量大得多,所以藏班的舞蹈課更適合30至35歲具有一定舞蹈教學經驗的老師。
二、以藏族舞為主、其他舞為輔
以藏族舞蹈為主,是指老師和學生共同整理歸納藏族舞蹈動作的準確性、規范性。主要是對塌腰前傾態、“一順邊”、膝蓋松弛屈膝顫動這三個藏族舞蹈動作風格的顯著動作特點,進行細致的規范和整理。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各地區的動作風格有所不同,教學中我主要以基礎組合、訓練性組合、風格性組合、表演性組合為訓練手段,將動作的特點逐一規范,讓學生能夠將動作做到位、做標準。在藏族舞蹈體態訓練上我從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只是一個基本組合一帶而過。訓練性組合主要是“屈伸”“顫”;風格性組合主要是“弦子”“撩腿”“卓”“牧區”;表演性組合主要是“鍋莊”。經過調查了解,學生最擅長的“鍋莊舞”很多都是跟著自己的家人一起跳著學會的。
三、以兒童舞蹈精品為主、地區性舞蹈為輔
(一)增強幼兒舞蹈的學習內容,積極融入新教材
我國當前幼兒舞蹈教材選擇范圍較廣,教材種類頗多,展現方式較多元化,我在以往每個民族民間舞教學之后會選擇一個該民族的兒童舞,在陳舊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的修改。我大量地吸收新教材、新思想、新目標的教學體系和內容,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師舞堂、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優秀幼兒舞蹈教材為素材,選擇符合藏班學生和幼兒園發展的教材進行教授,這些教材不僅有要學生會跳的教學內容,更包含如何教授孩子的教學方法,這些教材的內容正是我們藏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二)選編西藏地區幼兒園教材,教學與實踐結合
選擇西藏地區幼兒園教材當中的舞蹈內容部分,作為學生課堂創編的作業,結合《舞蹈創作理論和編創知識》進行講解,以《藝術》教材中的“舞蹈”內容作為學生的創編練習作業,讓學生明確目標,明確思想,明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創編匯報,匯報后讓學生結合舞蹈創編理論知識,具體說明其編創手法、技巧、優點和困惑。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創編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講授的能力,使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適應西藏幼兒園的需要。
(三)豐富舞蹈教學內容,增加地域性舞蹈
舞蹈課程的另一個目的是:通過舞蹈教學,提高學生的舞蹈素養,陶冶其情操,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我選取了當地比較有特色的東北秧歌手巾花組合、扇子組合、步伐組合、表演型組合;蒙古族的體態組合、硬腕組合、軟手組合、拉背組合;滿族舞蹈的手巾舞;朝鮮族舞蹈的古格里組合、拍手組合、阿里郎組合作為補充,進行教授。讓他們帶著我們特有的藝術去西藏,豐富他們的人生,同時也豐富著西藏幼兒園的教學。
總之,西藏學前中職班的舞蹈教學對于我來說,還在摸索階段,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西藏地區學生的教育中來,共同研究西藏地區學生教學的規律和方式方法,更好地為西藏地區培養人才,為祖國的民族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徐穎怡,江夢瑩.淺談西藏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J].藝術評鑒,2018(8).
[2]許延斌.探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班級德育工作[J].東西南北(教育),2017(4):176.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