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寧 郝洪磊
體育教師早已習慣依據項目進行大單元構建或以某一技術動作進行小單元構建,從本期研討的情況看,對“轉身”序列單元的構建方式,存有不同的意見。其實,這樣的構建方法是對單元構建的一種嘗試,可以豐富單元的形式,從運動學習的角度,是對小學到中學都教前滾翻的一種積極破解,尤其對低年齡段學生來說則更具有學科性質。“轉身”序列單元是依據George Graham的技能輪[1]設計(圖1)。
對水平一、水平二的“轉身”單元的設計,目的是希望學生對轉身動作進行認識,這種認識,是從其表面的“形態”入手,首要的是學其“型”,就像小學數學學習三角形,先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給學生展示各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從感官上知道三角形的形狀,即外觀,然后開始深入地了解三角形的各種性質和定理等。同理,當體育教師讓學生認識轉身這一動作技能時,體育教師先要讓學生認識各種轉身,以此來建立一種感性認識,這樣的動作是轉身動作。筆者認為,這樣的認識才符合學習的認知規律。那么,如何認識轉身類動作呢?從運動的主體出發,首要的是“轉身時身體怎樣運動”,其次是“在轉身過程中,我的身體怎樣,以及我與人與物里存在怎樣的關系”,最后是“轉身運動到哪”。以上3點是完成轉身動作的過程。當體育教師從認識論的角度安排學習時,即如何轉身,則會從“時間”“力量”“有無限制”等方面認識;認識轉身過程中身體部分,以及與人與物的關系時,則從“圓的、窄的、扭曲的”等,“在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等,“是打開的還是閉合的”等,“是單人的還是成組的或成組相間的”等進行認識;認識轉身運動到哪,則從地點、方向、高低、路徑等方面思考。這樣的認識才是全面的認識,才是由淺入深的認識,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以上是對“轉身”動作認識的初級階段,在水平一與水平二進行這樣的設計和安排較為妥當,隨著認識的深入,對轉身動作有什么作用或者說其“功用”就應成為學習的需要,那么在投擲中的蹬地轉身與在折返跑中的蹬地轉身,其作用一樣嗎?這就是學習的要點,要明白二者的異同,更重要的是能體驗到二者的不同,不僅僅是在頭腦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及不同。如,投擲中蹬地轉身的意義在于力量的傳遞與疊加;折返跑中蹬地轉身的意義在于實現快速折返;可能體育教師在教投擲壘球或投擲鉛球的過程時會指出這一要點,但就像去景點的路上看到的風景與景點目的地所期望看到的風景,后者的印象更深刻一樣,顯然注意力和感受力都要強一些。這種身體認知下的意義理解,才是體育學科應有的認知特點,也是教學應予以關注的。
水平四的轉身設計,則更為深入和細化,開始關注具體項目中不同轉身動作,是對轉身動作的具體運用。在充分認識了轉身動作的前提下,當進入具體項目學習時,對諸如運球轉身投籃、體前變向運球接轉身運球后投籃、背對籃球筐接球后轉身跳起投籃、傳球后轉身切入接球投籃、轉身擺脫后接球投籃等,則不會感到陌生,因其動作幅度、動作節奏、與其他動作的銜接等知識,是早已有了積累的,是有著切身體驗和感受的,因此,這樣的設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符合學習規律的。當然,有關籃球項目的轉身單元設計僅僅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小課題,留給教師們的,應有更廣闊的設計空間。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陳昌福.單元構建的內容配布及整體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6(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