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摘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現實的問題。本文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 現狀 問題對策建議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改善我國社會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程度相對于下業來說較為緩慢。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不利影響,國家㈩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糧食連年豐收。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9億斤,比2012年增長5.4%。目前,我國供需還存在一定缺口,產需自給率大體在97%左右,雖然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但總體土仍是產不足需。糧食生產結構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農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165446千公頃,比2013年增加819千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10805 6.6萬千瓦,比2013年增加414 9.8萬千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892元。
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增減不一,但總體保持較高產量水平。2015年,棉花產量為561萬噸,油料產量達到3547萬噸,糖料產量為12529萬噸,下降7.1%;蔬菜、水果和茶葉產量分別達到78727萬噸、27344萬噸和224萬噸,分別增長11.1%、13.7%和25.2%。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技術含量低
農業機械、水利和鄉村公路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近年來。雖然我國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農業基礎設施的支農能力明顯得到改觀,但由于歷史原因遺留了許多問題,現有的農田水利下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已超過規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嚴重,設施不配套,效益衰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多頭管理。這種管理格局,導致部門各自為戰,責任不清,投資過程中缺乏綜合協調。造成地區之間不平衡。農業技術人才匱乏。不能滿足我國農業生產的需求,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民自身素質普遍偏低
隨著丁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從事農業生產獲取的經濟收入遠低于進城務下的收入所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大部分未受過高等教育,在進行糧食種植缺少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抵御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低。
3、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增加。直接加大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投入成本。造成農產品價格的提高。政府為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對農業生產進行價格補貼。對小麥、谷物進行最低收購價格,以及取消前的玉米實行的臨時倉儲制和進口限額的保護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產品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
三、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農村公路建設。保護和合理利用耕地,支持農業機械化和農村供電設施建設,以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支持家庭農場和農機大戶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并結合地區實際,實行政府投資、資金補貼、低息貸款和建立基金等多種方式,調動集體、農民和社會投入農業機械化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下作量大的系統下程。就目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而言,涉及農業、水利、林業、國土資源、財政金融、發展改革等多個部門的下作,單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建立一套專門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聚集各個方面的力量。促進部門有效配合。齊心協力,才能收到成效。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積極向集約型農業發展,把農業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推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科技進步上。在此基礎上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通過農業集約化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同時根據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改變農產品的生產結構,使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相協調,積極發展“互聯網十”農業,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積極發展農產品加下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農業效益。
3、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提㈩要扶持發展種養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在各地積極落實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業部組織的一些培訓跟專家講座不能及時的傳達給有需求的農業生產者,還有一些指標和名額較少的扶持項目。往往會㈩現項目落實后才被更多的經營主體所了解。因而一方面要做好宣傳下作,確保農民能夠接收到實時動態,另一方面要做到公開透明,讓真正有需要或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受益。
4、穩步推進土地確權制度,實現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傳統模式的生產經營是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較慢的直接因素。許多研究表明,穩步推進土地確權制度,促進土地流轉,進而實現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要重點培育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使之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
四、結語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萬愛.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3(10).
[2]許靜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3] 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gd/20140702/143919586222.sh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