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瀛霞
【摘要】現在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各大企業熱衷開拓的領域。但是在展望電子商務的利潤空間的同時,因為其虛擬性和不確定性,為我國傳統稅制帶來巨大沖擊,在稅收征管上的空白導致長時間以來,電子商務成為避稅逃稅的天堂。本文以臺州汽配企業為例,分析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稅收征管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的具體措施,以其對改革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汽配企業 電子商務 稅收征管
一、臺州汽配企業電子商務的現狀
在電子商務巨大利潤的吸引下。很多行業開始向該領域進軍。目前,臺州中小汽配企業開設網店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個體經營者表示他們在阿里巴巴或者天貓開設了規模不等的網店,并盛贊這確實是個利益巨大的新興渠道,很多異地單子都是通過網店接的,但也有人表示電子商務方興未艾,前景不錯但目前能產生的能量不足以支撐企業的發展欲望。多數汽配企業雖然積極拓展電子商務,可真正理解其潛在價值的卻非常少。甚至不乏認知程度僅停留在“電子商務等于設立企業網站”的人。導致對電子商務投入成本不足。
二、稅收征管面臨的主要問題
1.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電子商務理論
臺州汽配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很多企業管理者對電子商務理論一知半解。更缺乏大局觀。認為電子商務僅僅是開個網店,或者建設企業網站公布產品信息,沒有意識到電子商務市場所帶來的巨大利潤潛力。一方面很多汽配企業對電子商務投入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已經進軍該領域的企業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處于瞎打盲闖的狀態。不規范、不成氣候的電子商務環境加大了稅收征管的難度。
2.企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臺州汽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對外互聯網應用率不足,開展電子商務僅滿足于企業網站建設,而且建設程度不高,僅具備發布信息能力的網站不再少數,缺乏商務平臺功能和對產品信息變化的及時跟進。對內除了個別大企業,企業內部網建設缺失。信息共享能力差,甚至有些企業布置傳達任務仍舊停留在紙質時代。很多企業并未對信息化建設引起足夠的重視,觀念狹隘。認為將公司業務延伸至互聯網便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另外,那些有意愿加快企業信息化步伐的汽配企業缺少建設經驗。導致失誤頻出,結果帶來了不應有的財產損失。企業信息化程度低,稅收征管系統難以做到適時有效的監管,造成電子商務監督的空白化。
3,電子商務高級人才缺乏
高級人才不單單掌握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同時還要掌握企業經營、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高級復合型人才可以參與企業電子商務涉及的方方面面,參與構筑企業網絡商務平臺,為提高企業信息化,為合理電子商務稅收管理出謀劃策。目前。電子商務方面的高級人才稀缺。
三、解決稅收征管問題的具體措施
1.健全稅收法規,促進電子商務良性發展
修訂實體法。流轉稅方面,擴大增值稅范圍,將線下交易納入征管范疇中,并根據其特性制定相關法規;所得稅方面,以發達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為參考。需要對外資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條文進行重新界定。更注重經濟活動的發生而非實體產業的存在,對電子商業貿易過程中的勞務薪酬所得、銷售利潤和特許權使用費進行明確的分類定性。
完善征管法。首先,為電子商務建立稅務登記制度,類同于其他報稅登記體制,納稅人開展電子商務就必須到稅務機關登記,確保填寫信息的真實性,并按照相關規定接受稅務機關的信息審核;其次,對電子商務納稅人的范圍進行界定,將在網上以個人或企業名義設立或租賃網站從事電子商務行為的界定為法律層面的電子商務納稅人;第三,通過金融機構和網絡中介來完成對稅金的代扣代繳,實現電子商務交易時稅款的及時扣除;第四,對企業使用財務軟件進行備案,包括名稱、版本號、說明書等。這樣才能為稅收的征管和稽查提供便利;第五,開設電子商務專用發票。發票具有電子化的特點。在每次網絡交易完結后,電子發票便會發往銀行,在錢款結算的過程中完成稅金的征收;第六。明確電子化票據和賬簿的法律地位。
2.改善企業電子商務的稅收環境
擴大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CZC模式下的中小型企業。可以根據在線汽配網店的規模和級別制定程度不同的稅收標準,監督其發展動態。擴大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的政策。
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進程。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需要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作出努力。對內而言,臺州汽配企業應該加強網絡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統,構筑企業內部網,加強內部信息共享能力,使管理經營更加便捷高效。對外而言,國家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在充分調研企業信息化建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之后具有針對性地制定,做到科學合理。行之有據。實現內外信息交流管理,推動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不斷提升稅收征管效率。
重點培養電子商務稅收專業人才。建立一支兼具電子商務知識和稅收專業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對先進技術手段形成真正有效的利用。
3.努力造造有利于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信用體系
信用源于自律和外部監督。在加強企業守信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政府、消費者、媒體三方的協同監督作用。政府通過出臺政策,協調各方工作來改善電子商務運作環境。蕩滌不正之風,對電子商務信用體系進行公正公開公信力高的監督。消費者則通過在網購過程中留下真實評價信息,構建企業信用體系,為媒體報道提供可采納的依據。三方監督確保了企業電子商務活動的透明。避免了欺詐消費者、經濟信息的虛報瞞報和偷逃稅的現象發生。其次,法律對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起到了根本的督促作用。增添或者修訂電子商務在各相關法律法規中的條文,尤其是稅法和征管法制度。相關部門有法可循,企業有法可依,電子商務才能落到實處,得到根本性規范。最后,鼓勵充當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的專門組織對企業信用體系進行信息采集。體系評估分級和管理。這樣的組織具有公正、中立、權威的特性,獲得了第三方網絡信用機構的信任,企業才能開展相關的電子商務活動。
參考文獻:
[1]王君.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2]鄭黎榕.電子商務背景下的物資采購管理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 2014(5).
[3]譚榮華.稅牧信息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
[4]楚翠玲.我國對C2C電子商務征稅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4).
[5]曾恒貴.好一座汽配“未來城”[J].撫州日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