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偉
【摘 要】云端翻轉課堂是將教學資源儲存在云盤,再通過社交媒體向學生推動學習資料,通過互動評估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在口譯教學中采用云端翻轉課堂模式,可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口譯練習。本文對口譯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就云端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口譯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云端翻轉課堂;口譯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229-01
口譯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必須要多練,才能達到比較高的口譯水平,提高口譯的準確性。云端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口譯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將課堂以外的時間利用起來學習,還能在線上與同學和教師一起交流、討論。
一、口譯教學現狀
現階段,口譯教學一般是在語言實驗室中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對課文進行朗讀,或者朗讀其他的教學資料。有的教師會直接播放磁帶,讓學生一邊聽一邊速記,再由學生輪流對每一句進行翻譯,教師對學生的翻譯情況進行評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有翻譯的機會,教師對課堂控制也比較容易。但是,由于每堂課的時間有限,每個學生都只能翻譯一兩句,只能分配到2-3分鐘的時間,且課堂上的練習時間很少,能夠交流的時間更少。另外,在教師朗讀過程中,雖然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但不能創造出真實情境,學生無法體會到不同環境下的英語聲音層次。如果學生長時間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習,不僅會讓學生感覺到口譯課枯燥乏味,還會影響其學習效果,學生的口譯結果雖然能將字面意思表達出來,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內涵等卻無法有效傳達出來,對于一名合格的口譯者來說,這是不允許的。
二、云端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口譯教學
(一)口譯技能訓練
基于云端翻轉課堂模式的口譯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線上,教師都應為學生提供一定指導,以提升學生的口譯技能。比如,在“迎送來賓口譯技巧”訓練中,教師可將PPT課件、歡送來賓的視頻等提前一周存放在云盤內,由學生在課前通過云盤下載學習,并對學生進行短時記憶訓練。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和總結,再由教師播放材料“videos on manners watching ”,學生進行復述和口譯。在課堂上口譯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注意對禮貌用語掌握,熟悉職務、職稱、職業、部門等表達,口譯時注意vice、deputy、associate、assistant、professor等的差別,在送別的時候要說“ thank you for coming”,即對來訪者表示感謝。在整個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以培養學生的口譯技能。
(二)混合學習模式
借助云端課堂,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則可面對面交流,將兩種模式結合起來進行混合教學,不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時間和場所限制,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interpreting skills ”教學中,教師先將有關詞義選擇、引申和褒貶口譯材料放在云盤中,讓學生在課前學習口譯技能,在課堂上再集中進行口譯訓練,對口譯技能進行深入探討。同時,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口譯活動,讓學生現場進行口譯。在課堂結束后,利用QQ、微信等進行實戰模擬訓練,讓學生將學習到的口譯技能應用到口譯實踐中,提高學生口譯能力。
(三)口譯教學評價
在傳統的口譯教學中,評價機制比較單一,主要是對學生的口譯技能進行考核。基于云端翻轉課堂的口譯教學,應改變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要考核學生的口譯技能,還應考核其口譯實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通過一體化的口譯教學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口譯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進步。比如,在詞類轉譯訓練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云盤中的資料進行練習,讓學生先對名詞轉譯為動詞、含有動詞一味的名詞轉譯為動詞、以er結尾的名詞轉譯為動詞,以及轉譯為名詞等進行學習,再在課堂上給出“This machine is designed to burn up if overused”等句子讓學生現場口譯,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記錄下來,作為其以后就業時的個人檔案資料。
綜上所述,云端翻轉課堂模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思路,而在口譯教學中應用,要將云盤充分利用起來儲存教學資料,讓學生利用云盤中的信息進行口譯技能訓練,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要打破原有的單一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查,促使學生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洋,劉卓.基于Prezi的云存儲構建互動式多媒體課件的探索——以《基礎口譯》課件設計和制作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5):52-57.
[2]王洪林.基于Moodle平臺的口譯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5,(2):93-96.
[3]梁勇,常淑麗.網絡數字技術下的翻轉課堂與口譯教學[J].海外英語(上),2015,(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