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華
(鄭州大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鄭州 450001)
2016年澳大利亞悉尼作家節的主題是閱讀療法。閱讀療法就是以文獻為藥,預防或治療身心某些癥狀的方法。該方法歷史悠久,中外亦然。2010年國內著名閱讀療法研究者王波博士發表《閱讀療法理論和實踐的新進展》[1]。如今,距王波博士發表的文獻有些年頭了,閱讀療法有了一些新進展,文章對這段時間的有關閱讀療法的國內外文獻進行梳理,期望找到國內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中文文獻以“閱讀療法”“書目療法”“讀書療法”為主題詞在知網、萬方、維普、百度、谷歌、亞馬遜、京東、當當、Worldcat等網站進行檢索。時間跨度:2011—2016年。檢索到中文圖書:《閱讀療法(第二版)》《閱讀療法實證研究》《閱讀療法教程》《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閱讀療法對小學生心理干預的研究與實踐》《兒童閱讀治療》《從沉郁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愈繪本解題書目》《小說藥方:人生疑難雜癥文學指南》《繪本·閱讀治療》等。
外文文獻以“Reading Therapy”“Bibliotherapy” “Book Therapy” “Literatherapy”“Reading Treatment”“Reading Cure”“Reading Healing”“Therapeutic Reading”等為主題詞在 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PubMed、Worldcat 等數據庫和Google進行檢索。時間跨度:2011—2016年。檢索到外文圖書:“The Novel Cure: From Abandonment to Zestlessness”“Reading as therapy: what contemporary fiction does for middle-class Americans”“Healing through books: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ibliotherapy”“Poetr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A Five-Minute Bibliotherapy Prescription as a Physician-Delivered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Effects of Bibliotherapy on Behaviour Modification of Adolescents”“Using Books in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uide to Bibliotherapy”。此外,還有藝術療法之類的圖書,如“Identity and art therapy :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和“Using art therapy with diverse populations : crossing cultures and abilities”。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讀書多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有顯著的生存優勢[2]。閱讀療法能幫助人們應對精神、身體、情感或社會問題。它可分兩大流派:認知閱讀療法和情感閱讀療法。前者認為學習過程是變革的主要機制,通常采用非小說材料,閱讀療法師很少參與,甚至不參與。而后者高度重視認同作品人物經歷的情緒反應上,通常采用小說材料,需要治療師的參與[3]。國外閱讀療法的研究方向主要側重于心理學、神經學、普通內科等領域。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臨床醫生、圖書館員、學校輔導員、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常使用此法。
筆者管中窺豹,采用搜遞學術輔助分析系統處理外文期刊,外文期刊中與“Bibliotherapy”關系密切的詞有抑郁癥(Depression)、壓力(Stress)、兒童(Children)、發展(Development)、因特網(Internet)、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年輕人(Youth)、多動癥(ADHD)。美英兩國研究力量處于世界前列。此外,發表此類文章較多的期刊有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Journal of the Korean BIBLIA Societ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國外一些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面對閱讀療法進行綜述。麥克利斯(McCulliss)回顧了閱讀療法的歷史,指出圖書館館員與精神科醫師在進行閱讀療法上起補充作用,并探討了閱讀療法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作用。在總結閱讀療法課程和培訓項目之后,提出未來研究建議[4]。布魯斯特(Brewster)總結英國閱讀療法的處方書模式(Books on Prescription);閱讀與您的服務模式(Reading and You Service);融入到閱讀模式(Get into Reading)[5]。麥克利斯(McCulliss)和張伯倫(Chamberlain)認為在基礎教育教室中實施閱讀療法益處很多,重點探討了如何使用閱讀療法解決學生的具體問題并提出研究建議[6]。謝里爾(Sherrill)和哈里斯(Harris)描述了良好溝通的臨床和心理益處,并突出說明了如何使用閱讀療法改善患者的健康[7]。除此之外,國外文獻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有些對實施閱讀療法態度不佳,如麥金尼(Olajide)采用調查問卷收集尼日利亞公立中學學校輔導員的數據,結果表明學校輔導員對學校實施閱讀療法實踐的態度不佳[8],但大多數人群接受閱讀療法,如邁克修本(Macsuibhne)采用在線調查評估愛爾蘭高級精神病學學員對于閱讀療法的態度。結果表明,大多數高級精神病學學員對推薦自助書很放心[9]。坎普(Camp)對美國中西部大學248名本科生進行閱讀療法看法調查,結果表明普遍接受教師對兒童和青少年在教室環境中實施閱讀療法[10]。阿魯拉南賽姆(Arulanantham)和納沃尼塞克瑞思南(Navaneethakrishnan)調查了斯里蘭卡賈夫納區公共圖書館向受戰爭影響的人們提供閱讀療法服務的可能性,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可“閱讀能治療某些疾病”以及“閱讀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并還贊成將引進閱讀療法作為圖書館的一種服務[11]。
閱讀療法所用材料非常豐富,這就需要對文獻進行選擇。史密斯(Smith)提出推薦圖書的原則:符合治療目標和程序;適用于患者的病情;有證據用之有效;患者有能力閱讀。戈達德(Goddard)指出選擇用于閱讀療法的兒童文學的標準:適合年齡、能力和成熟度;能正確使用語言;提供激勵性和挑戰性的體驗;引起關鍵和個人的反應;代表一系列的素養結構;拓寬對多樣性的理解;提高對差異的敏感和理解等[12]。莫爾頓(Moulton)等認為為受欺凌學生選擇的書籍應符合他們的特點和受欺負的具體情境,建議專業人員應考慮角色的性別、欺凌的類型、角色在欺凌中的作用、成年人在局勢中的作用和應對策略等因素有選擇地推薦書籍并產生理想的欺凌解決策略[13]。雷特姆(Laitem)在對治療受親密關系暴力影響的兒童所使用圖書進行鑒定和審查的基礎上,評估每本圖書的有效性并自制了一本兒童圖書[14]。紹泰勒(Sawtelle)根據相關文獻和臨床病例編寫了8個短篇故事,以便通過閱讀療法讓青少年警惕網絡漏洞和學會自我保護。三位至少有五年臨床工作經驗的專家審查這些故事,根據反饋進行修改,確定了故事的最終版本[15]。兩名學校輔導員和兩名小學教師使用文獻作者開發的評價工具評估有關死亡、離婚、軍事部署和監禁的8篇文本,發現某些文本可能比其他文獻更有效[16]。塔布斯(Tubbs)描述和分析了23部與軍事部署有關的兒童圖書內容,對親人調動最普遍的反應是悲傷,找到與被調動人聯系的辦法是書中最普遍的應對策略[17]。
國外閱讀療法應用范圍廣,老少皆宜,醫院、圖書館甚至監獄均有應用。它能帶來應用者行為和情緒的變化。如美國密蘇里的科學家使用腦成像顯示,當我們讀到一個故事時大腦活躍的區域與發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事件所使用的區域相同[18]。閱讀文藝小說能提高情商[19]。
閱讀療法在焦慮癥、抑郁癥、飲食失調、失眠、恐慌癥、性功能障礙、酒精上癮癥、口吃、自閉癥、軀體化障礙和疾病焦慮癥等方面均有應用。此外,在自尊、幸福、減輕壓力、學業成績、家庭關系、克服游戲癮、完美主義、兒童行為、同齡人態度、心理健康和心理靈活性等方面均有應用。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有效。
代表性文獻有:施耐德(Schneider)探討了閱讀療法對于兒童癌癥患者焦慮的效果。具體實施由非盈利的癌癥基金會指定的社會工作者在患者家中進行,以便為癌癥患者和家庭提供心理和社會支持。21名兒童癌癥患者通過一本與疾病相關的故事書學習應對策略。結果表明,書留給參與者幾個月后,癥狀有顯著改善的效果[20]。松派坤(Songprakun)和麥肯(McCann)對泰國清邁省54名抑郁癥患者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結果證實閱讀自助手冊有助于減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的憂慮[21]。裘林(Joling)對170名有亞閾值抑郁癥的社區居民(年齡均在75歲及以上的),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一個常規護理組或一個閱讀療法組(也有常規護理)。研究發現對照組和干預組在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方面沒有臨床相關性和統計學顯著性差異[22]。茹瓦德(Ruwaard)等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討在線認知行為治療貪食癥。結果表明在線認知行為治療貪食癥是一種可行的選擇[23]。杰尼勒(Jernel?v)等對133名參與者采用閱讀療法治療失眠隨機對照試驗,分析表明,從兩個自助組在治療前后相比均比待診組有顯著改善,有治療師指導的組比沒有指導的組有更高的失眠緩解率。三月后隨訪仍有效[24]。為了測試分配一本完整的書和每星期接收一個單獨的章節是否存在療效差異,采用隨機對照實驗比較這兩種閱讀療法治療恐慌癥的療效。這兩種方法都表現出樂觀的結果,效果維持達兩年。分次提供沒必要,閱讀治療時所有的材料可一次性在治療師指導下提供[25]。岡薩雷斯(Gonzalez)和達林(Dulin)評估了基于智能手機的酒精使用障礙干預與基于互聯網的簡短動機干預(加上閱讀療法)的短期結果。結果表明,在6周的試驗中兩項干預均導致酒精飲用顯著減少[26]。薩利米(Salimi)調查對伊朗伊斯法罕醫科大學女大學生的自尊采用團體閱讀療法的效果。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較,閱讀療法可顯著提高女大學生的自尊水平[27]。63人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或等待名單對照組,采用圖書《現在完美》(Present Perfect),探討為減少完美主義和相關的苦惱而采用基于正念閱讀療法進行干預的有效性[28]。
國內絕大部分研究者是圖書館人。發表閱讀療法文獻較多的核心期刊有:《圖書館論壇》《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圖書館工作與研究》。與閱讀療法有關的關鍵詞有閱讀推廣、圖書館、心理健康、大學生、抑郁癥、健康教育、真人圖書館、讀者服務等;有關閱讀療法論文的作者主要有宮梅玲、王景文、黃曉鸝等;有關閱讀療法研究主要來自泰山醫學院、華北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
盡管2012年有《我國20年來閱讀療法研究綜述》和《閱讀療法研究述評》,但由于發表時間早致使最新的文獻無法囊括在內。2011年之后發表的綜述側重于閱讀療法的某一側面。比如,崔榮艷探討文學治療研究的主要理論并展望文學治療的未來[29]。呂輝綜述了詩歌療法的理論與應用[30],文獻針對肢體殘疾群體[31]、抑郁患者[32]開展的閱讀療法研究進行綜述。王艷和黃曉鸝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展的閱讀療法研究進行探討[33]。肖紅琳對我國圖書館學界閱讀療法進行研究評述與展望[34]。嚴楓和邱天針對醫院所開展的閱讀療法梳理了研究進展和發展脈絡[35]。王曉燕等人總結了國外兒童閱讀療法研究[36]。王景文等對國外閱讀療法論文進行計量分析[37],還從文獻分析與書目建設的角度總結我國閱讀療法書目研究及實踐情況[38],文獻分別對宮梅玲課題組[39]、陳書梅[40]的閱讀療法研究與實踐進行綜述。除此之外,國內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中原工學院張懷濤從情緒管理、人性函數、信息確定、修復聯系等視角對閱讀療法的理論依據進行了新探索[41]。泰山醫學院宮梅玲等人通過深度解讀李蘭妮的《曠野無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認為閱讀療法抗擊抑郁的作用機制表現在獲取抑郁癥信息,學會自助療法;悟出患病原因;宣泄內心痛苦,撫慰受傷心靈[42]。劉洪從中醫學角度探討閱讀療法機理,提出基于中醫辨證論治思想進行閱讀療法研究與實踐[43],并以大學生戀愛問題為例進行實證研究[44]。洪柳斯從接受美學的視角探討閱讀療法的作用機制,指出閱讀前讀者處于預設情景與期待視野狀態,閱讀中讀者進行證同與趨異,閱讀后心靈得到凈化、共鳴與平衡[45]。鞠鑫分析了閱讀療法的“離身認知”和“具身認知”原理,指出后者是基于身心一體的思想,努力構建“閱讀—具身體驗—認知心理”的聯系,現實性更強[46]。
閱讀療法不但在緩解壓力、中學生情緒教育、青少年情緒智力、降低攻擊性認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大學生積極品質、消除弱勢群體不滿、提升幸福感等方面有應用,而且在精神分裂癥、焦慮、抑郁、腸易激綜合征、自閉癥、高血壓、酒精依賴癥等方面均有應用。
代表性文獻有:泰山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等人針對25名失戀引發的大學生抑郁障礙采用閱讀治療3個月,并用貝克抑郁自評量表的測試閱讀治療前后情況,治愈率、有效率分別達80%、92%,還提煉出治愈有關抑郁障礙的配伍書方[47]。張立頻針對警察職業壓力開展閱讀療法干預,結果表明,被測試警察心理狀態有明顯提高[48]。臺灣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圖書館采用發展性書目療法應用于初中生情緒教育[49]。王冰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設計,實驗組每周進行一次集中與分散閱讀活動,歷時兩月,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通過評估工具測量,并結合效果反饋單的定性分析,研究勵志閱讀對高一學生情緒智力的作用。研究表明:勵志閱讀對高一學生情緒智力有明顯的效果[50]。董宇豪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觀察法和談話法,評估閱讀療法治療前后的效果。經過一個月的閱讀療法干預,能夠從整體上顯著提高被測者的自我接納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51]。耿在香等人把恢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60名女性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前者僅常規藥物治療護理,而后者除常規藥物治療護理外還閱讀一些讀物,每天閱讀一小時。研究者使用NOSIE量表測量干預前后的情況,結果表明閱讀療法對患者病情有顯著性療效[52]。盧勝利和雎密太對大學新生患者采用閱讀療法、同伴療法、家庭療法、體能訓練法和實踐領悟法多種方法進行干預,有效治療心理障礙[53]。
主要探討圖書館如何開展閱讀療法服務。泰山醫學院閱讀治療師、心理咨詢師、音樂治療師、精神科醫師等利用紙質文獻、網絡文獻、影視文獻等多種類型,采用閱讀療法、音樂療法、同伴輔助療法、心理咨詢開展閱讀療法,形成立體化運行模式[54]。該校還派學生閱療員到多個社區開展一年的閱讀療法服務[55]。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通過組建工作團隊,提供閱讀咨詢室,舉辦“文學診所”、專題講座、團體輔導等活動,開設“閱讀咨詢服務平臺”網站,創辦《閱讀療法工作通訊》,成立大學生閱讀療法協會,設置《閱讀與閱讀療法》課程等形式開展閱讀療法基地建設[56]。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通過“心靈氧吧”讀書沙龍活動、電影展播活動、“一本好書帶來的啟迪”征文活動等拓展了基于閱讀療法的多媒體立體導讀工作[57]。海南醫學院開展經典名著的深度導讀和學生的深度閱讀,實施三月后,閱讀療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58]。醫院組建閱讀治療團隊、訂制閱讀處方、宣傳與推廣閱讀療法、設計閱讀治療環節與形式、建設與維護閱讀治療環境設施設備等對乳腺癌患者術后開展閱讀療法[59]。王曉美提出組建閱讀療法研究小組、編制書目和推廣、培訓專業閱讀輔導員以及利用數字圖書館等措施[60]。民辦高校圖書館實施閱讀療法可主輔兩條線同時進行。主線是對全校學生實施發展閱讀療法起預防作用;輔線是對心理健康問題個體學生進行臨床閱讀療法起輔助治療作用[61]。自媒體成為閱讀療法新載體,電影、活體書成為“新藥品”。王景文等認為開展以“宣傳推廣中心、實踐示范中心、教育教學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和科研中心”為目標的閱讀療法基地建設可消解閱讀療法實踐中的困境[62]。
在借鑒國外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國內近年對閱讀療法進行積極探索,閱讀療法得到蓬勃發展。涌現出王波、宮梅玲、陳書梅、黃曉鸝等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的代表者。宮梅玲等人闡述抗抑郁有效驗方《生命的重建》的研制情況、使用說明書、藥性分析和作用機制[63]。王波開列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書目在內的新生教育書目[64]。陳書梅和洪新柔針對臺北市20名大學生進行訪談,探討各類型紙質閱讀素材之情緒療愈作用[65]。曾慶苗通過對災區青少年閱讀選擇的調查研究提取出對青少年災后心理重建起良效的圖書的共性,總結出針對災區青少年實施閱讀療法的書籍選擇標準[66]。
國外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臨床醫生常采用閱讀療法,而國內則是圖書館員常采用該法。圖書館理解用戶需求和文獻的使用,努力提供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閱讀療法是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圖書館人參與積極性高。但是,圖書館員缺乏閱讀療法專業的訓練,而且閱讀療法所用的文獻常常僅限于閱讀文學經典。醫生盡管受過醫學專業訓練,但往往認為閱讀療法實際臨床價值不高,對之相對冷淡。
國外注重交互式閱讀療法,該法有書療師全程指導,強調書療師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再加上評估糾偏,由于針對性強,閱讀治療效果佳。而國內側重于不完全指導式閱讀療法,該法強調讀者自己閱讀被推薦的文獻,通過共鳴、凈化、領悟等階段,從而自我預防或治療身心的某些癥狀。圖書館員是不完全指導式閱讀療法主要推行者,該法不如交互式閱讀療法效果好。
國外干預方法多樣,而國內干預方法顯得單一。國外常采用個體療法,而國內常采用團體療法。國外療效研究結果多樣,既有陽性結果,也有陰性結果。而國內療效研究結果單一,均是陽性結果。有無書療師指導閱讀療法效果有否不同?影響閱讀療法的因素有哪些?同一本書對同一類疾病不同人群、不同性別有否不同?綜合療法是否比單一療法更有效?如何實施閱讀療法?這些問題應細化研究與探討。此外,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針對圖書館員、醫生等自身的閱讀療法研究。
20世紀2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閱讀療法的培訓計劃。1970年維拉諾瓦大學開設閱讀療法課程。1977年雷亞·喬伊斯·魯賓(Rhea Joyce Rubin)推出閱讀療法認證課程。進入21世紀,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開展閱讀療法教育項目[67]。國內泰山醫學院把閱讀療法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華北理工大學對閱讀療法課程進行探索,建議在學校課程安排中加入閱讀療法課作為全校大學生選修課、圖情專業必修課。教材可用王波老師等人的書,也可考慮通過網絡平臺開設慕課課程。
英國推出的全國性閱讀療法活動“閱讀好書籍處方”(Reading Well Books on Prescription)對患焦慮和抑郁的人采用以30本自助圖書為基礎的認知行為療法,以便把閱讀治療的益處帶給600萬患者[68]。大學和圖書館也制定了圖書清單。國際圖聯網站上的歐洲中部2020年閱讀療法項目支持書目咨詢、職業指導、培訓和監督指導、建立閱讀療法數據庫等活動。總目標是超越歐洲中部邊界進行合作以便使該地區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我國可借鑒國外經驗實施全國性的計劃。國外圖書適合什么人群甚至年齡有明確的標識,國內圖書也應該細化,如適合某年齡段、適應癥、可能的不良反應。國外常采用自助圖書,國內可以借鑒,不僅使用小說、詩歌之類大眾化的讀物進行治療,還可使用一些自助圖書。此外需注意利用網絡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推廣宣傳閱讀療法,特別讓醫生自發開出包括書目處方在內的信息處方。
探討閱讀療法的可塑性,深入研究閱讀療法的認知機制、心理機制、生理機制,比如采用眼動儀、功能核磁共振(fMRI)技術研究閱讀療法。fMRI技術不僅可利用磁場、射頻,測量所產生的電磁能使大腦活動呈現圖像化,而且可檢測不同腦活動區血氧水平的變化。常規行為實驗、教育實驗干預等手段再加上神經科學的新技術如功能核磁共振、腦電、近紅外等腦成像技術,甚至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如基因芯片技術,在行為、腦區、神經回路、神經核團、基因等多層次,對閱讀信息加工過程以及閱讀療法前后的大腦進行研究,深入探討閱讀療法的機制。
研究要講究嚴密性,可采用規范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程序,進行更系統的研究。這包括使用一系列的控制條件和使用隨機對照實驗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可借鑒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文獻[69]。繼續加強書目研究、療效實證研究。研究范圍要拓展(如全球化研究)、書目個性化,注意設立對照組、療效評價標準,注意進行閱讀療法長期有效性的后續評估,以便決定其臨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需要進行閱讀療法不同方式(如閱讀、收聽、音樂、電影)效果的比較,還需要探討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如性別差異)。加強閱讀療法動力機制研究。閱讀療法研究既要注意結果研究,也要注意過程研究。未來應注重跨文化和跨學科研究。從圖書情報學、心理學、醫學、神經科學、教育、文化等多學科進行探討,注意學科交叉。有關人員應通力合作,借助現代實驗條件,探討閱讀療法的機制、效果。圖書館學會可考慮進行項目資助、經費支持。
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開展閱讀療法。圖書變得立體起來,內容栩栩如生,書中人物、事件得到再現,讀者好像置身于當時的情境,實現了寓教于樂。如解決眩暈、聽覺、交互、價格等障礙。今后要研制開發增強現實技術的圖書,加大虛擬治療軟件的研制開發。
通過電腦或手機輔助開展閱讀療法。互聯網上有豐富的視聽材料,通過網絡開展閱讀療法花費少甚至免費,而且有助于克服害羞心理。通過制作、發布有關閱讀療法的手機APP,利用社交媒體加強宣傳閱讀療法。
除傳統的征文活動、朗讀比賽,還可以創辦閱讀療法學校、采用綜合方法策略、書評推薦、利用群體智慧懸賞創意等。英國阿蘭·德波頓與人聯合創辦可提供閱讀療法等多種服務的生活學校。書療師對開具小說“藥方”特別擅長,可以面對面交談或通過電話、Skype進行遠程會談。還可考慮創辦有關公司。閱讀療法材料形式多樣,如詩歌、小說,甚至佛經、圣經,發展到音樂療法、繪畫療法、電視療法、電影療法等。方法也多種多樣,如網絡手段,甚至還有對狗朗讀的。合適材料的選擇要基于性別、年齡、認知能力和用戶所受到的情感困擾等因素。由于讀者往往明顯表現出對包含與他們經歷相似主題的書籍的興趣,因此,最好推薦與之病癥相似的圖書。此外,要注意讀物的難易水平與讀者閱讀水平的匹配性。借鑒Lexile分級法、A-Z分級法、DRA分級法對閱讀療法文獻分級,這對閱讀療法應用人群尤其兒童針對性更強。可采用綜合方法策略,將閱讀療法與休閑療法如游戲療法等相結合,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fMRI研究表明,蘊含豐富情感的文獻用母語閱讀比用第二語言閱讀情感體驗更強烈[70]。為了使閱讀療效良好,閱讀母語寫成的材料會更佳。閱讀療法應本土化。在引進、翻譯外文閱讀療法經典文獻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優秀成果比如日本讀書療法學會、加拿大應用文獻協會等的經驗,進行消化吸收,與中國元素相結合,使國外成果本土化。特別是結合中國國情進行閱讀療法研究,設計一套適合我國的閱讀療法具體實施方案。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分委員會目前僅推薦了書目,將來還可推薦音樂曲目、電影目錄等。設想利用群體智慧對圖書、音樂、電影等文獻進行點評,探討文獻適合的癥狀,也可建立網站或數據庫,編寫適合國人的閱讀療法文獻目錄。

圖1 圖書館實施閱讀療法模型
在深刻理解圖書館服務的基礎上[71-75],筆者設計出圖書館實施閱讀療法模型(見圖1):用戶通過量表自測心理狀態,按照病癥類型,參考圖書館提出文獻目錄到圖書館借文獻或自購文獻,用戶以看、聽、讀、寫等多形式進行治療,實現參與、共鳴、宣泄、領悟。結束后,自測心理狀態,進行療效評估。經過一段時間,自己還要進行心理再評估。自測結果均要反饋到圖書館,可采用QQ、微信、微博、郵箱、電話等多形式反饋(圖書館最好提供網站讓用戶自測,網站自動計算并提交結果),以便圖書館根據用戶的療效適時調整閱讀療法所用文獻的目錄。圖書館人員應盡可能采用情感閱讀療法和交互式閱讀療法,通過多形式與用戶溝通互動,及時解決其困惑。對于同類型病癥患者,可組織QQ群、微信群,便于實施同伴教育。
(來稿時間:2017年8月)
1.王波.閱讀療法理論和實踐的新進展[J].圖書館雜志,2010(10):25-32.
2.Bavishi A, Slade M D, Levy B R.A chapter a day:association of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J].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16, 164: 44-48.
3.Shechtman Z.Treat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through bibliotherapy[J].The Springer Series on Human Exceptionality, 2009.
4.McCulliss D.Bibliotherapy: historic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2012, 25(1):23-38.
5.Brewster E.An investigation of experiences of reading for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models of bibliotherapy[D].Sheffield: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11.
6.McCulliss D, Chamberlain D.Bibliotherapy for youth and adolescents-School-based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2013, 26(1):13-40.
7.Sherrill W W, Harris M.Enhancing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through bibliotherapy: a brief historical review[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2014, 27(2):89-96.
8.Olajide A A.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bibliotherapy concept by school counselors for challenging students in some belected secondary schools in Oyo state[J].Nigerian School Library Journal, 2013,12:27-37.
9.Macsuibhne S, Abu O R.Attitudes to and practice of bibliotherapy among senior trainees in psychiatry[J].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31(2):107-110.
10.Camp R D.Perceptions of bibliotherapy: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D].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15.
11.Arulanantham S, Navaneethakrishnan S.Introducing bibliotherapy in public libraries of Jaffna district: 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ans Association of Sri Lanka, 2014, 17(2):104-118.
12.Goddard A T.Children’s books for use in bibliotherapy[J].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Nurse Associates & Practitioners, 2011, 25(1):57-61.
13.Moulton E, Heath M A, Prater M A, et al.Portrayals of bullying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nd implications for bibliotherapy[J].Reading Horizons, 2011, 51(2):119-148.
14.Laitem M.A book for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D].West Hartford: University of Hartford, 2014.
15.Sawtelle R.Using bibliotherapy to foster caution and self-protection from cyber vulnerability in young adolescents[D].Michigan: Ann Arbor, 2015.
16.Cleveland A S.Bibliotherapy for all: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about loss and grieving to increase awareness, develop coping skills, and build community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D].Saomt Louis: Webster University, 2011.
17.Tubbs A.Bibliotherapy for children coping with a loved one’s military deployment: what do children’s books tell us?[D].Provo: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2015.
18.Speer N K, Reynolds J R, Swallow K M, et al.Reading stories activates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visual and motor experiences[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20(8):989-999.
19.Kidd D C, Castano E.Reading literary fiction improves theory of mind[J].Science, 2013, 342(6156):377-380.
20.Schneider N.Bibliotherapy’s effect on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cancer[D].Portland: George Fox University, 2012.
21.Songprakun W, McCann T V.Evaluation of a bibliotherapy manual for reduc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people with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2, 68(12):2674-2684.
22.Joling K J, Hout H P, VeerTazelaar P J, et al.How effective is bibliotherapy for very old adults with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1, 19(3):256-265.
23.Ruwaard J, Lange A, Broeksteeg J, et al.Online cognitivebehavioural treatment of bulimic symptom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2013, 20(4):308-318.
24.Jernel?v S, Lekander M, Blom K, et al.Efficacy of a behavioral self-help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therapist guidance for co-morbid and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sychiatry, 2012, 12(1):1-13.
25.Carlbring P, Maurin T, Sj?mark J, et al.All at once or one at a ti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two ways to deliver biblio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J].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2011, 40(3):228-235.
26.Gonzalez V M, Dulin P L.Comparison of a smartphone app for alcohol use disorders with an 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 plus bibliotherapy: 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5, 83(2):335-345.
27.Salimi S, Zare-Farashbandi F, Papi A, et al.The effect of group bibliotherapy on the self-esteem of female students living in dormitory[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2014, 3:89.
28.Wimberley T E, Mintz L B, Suh H.Perfectionism and mindfulness: effectiveness of a bibliotherapy intervention[J].Mindfulness, 2016, 7(2):433-444.
29.崔榮艷.文學治療研究述評[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30.呂輝.詩歌療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2.
31.李婧.面向肢體殘疾群體的閱讀療法研究綜述[J].圖書館界,2011(5):35-37.
32.劉雙,李崢.閱讀療法在抑郁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5(1):101-105.
33.王艷,黃曉鸝.基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閱讀療法研究進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4):154-157, 163.
34.肖紅琳.我國圖書館界閱讀療法研究評述與展望[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4):25-28.
35.嚴楓,邱天.國內外醫院閱讀療法研究進展綜述[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11:61-65, 81.
36.王曉燕,關朝明,王景文.國外兒童閱讀療法研究進展[J].校園心理,2015,4:244-246.
37.王景文,馬紅亞,高玉潔,等.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外閱讀療法研究力量分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4):62-68.
38.王景文,黃曉鸝,唐品,等.我國閱讀療法書目研究與實踐進展評述——基于文獻分析與書目建設的視角[J].圖書館雜志,2015(4):46-51.
39.王學云.宮梅玲及其團隊對閱讀療法的研究與實踐[J].圖書館論壇,2012(1):137-140, 64.
40.鄒桂香,高俊寬.臺灣大學陳書梅教授的書目療法研究述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2):94-96, 102.
41.張鑫.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第二屆閱讀與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唐山召開[EB/OL].[2016-10-26].http://www.lib-read.org/newsshow.jsp?id=1981.
42.宮梅玲,劉靜,李旭.一個抑郁癥患者的閱讀療法實證檔案——評李蘭妮的《曠野無人》[J].圖書館雜志,2015(4):107-112.
43.劉洪.“閱讀療法”中醫理論溯源及應用模式構想[J].圖書館雜志,2012(6):107-111.
44.劉洪,王蓓.基于中醫“七情”理論的閱讀療法探析:以大學生戀愛問題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6):105-107, 111.
45.洪柳斯.“閱讀療法”初探——以文學接受為視角[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46.鞠鑫.閱讀療法的“離身認知”與“具身認知”原理[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6):91-96.
47.宮梅玲,于學美,冀寶蘋,等.失戀引發的大學生抑郁障礙閱讀療法書方分析及配伍[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2):80-88.
48.張立頻.針對警察職業壓力的閱讀療法干預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S2):133-135.
49.陳書梅.情緒教育中的發展性書目療法[J].中國教師,2016(8):13-17.
50.王冰.閱讀療法視野下的勵志閱讀對高一學生情緒智力的影響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51.董宇豪.閱讀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證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3.
52.耿在香,杜愛英,王艷紅,等.閱讀療法對恢復期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2):82-84.
53.盧勝利,雎密太.基于閱讀療法的大學新生心理障礙綜合干預個案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2):38-41.
54.宮梅玲,楚存坤,張洪濤,等.閱讀療法立體化運作模式探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84-88, 37.
55.譚亮,陳燕,宮梅玲.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探索[J].圖書與情報,2012(5):111-113.
56.王景文.撐起大學生心靈的綠蔭[J].圖書館,2016(5):102-108.
57.段梅,歐陽志.基于“閱讀療法”的多媒體立體導讀工作探索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2):97-100.
58.路靖,陳琳,黃玉華,等.深度導讀實施閱讀療法的初步探討[J].圖書館,2013(4):128-129.
59.龐云,吳尚.乳腺癌患者術后的閱讀療法[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7):48-51.
60.王曉美.公共圖書館閱讀療法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61.陸思霖.民辦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實施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14):80-84, 89.
62.王景文,郭向飛,李東.我國閱讀療法發展的困境與消解[J].圖書館,2017(3):96-100.
63.宮梅玲,孫燕,徐海軍.抑郁癥閱讀療法單方體例初探——以《生命的重建》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2):54-58, 71.
64.王波.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中的新生教育書目[J].圖書情報研究,2015(2):3-15.
65.陳書梅, 洪新柔.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愈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J].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13(2):43-64.
66.曾慶苗.適用于青少年災后心理重建的書籍選擇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11.
67.McCulliss D.Bibliotherapy: historic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2012, 25(1):23-38.
68.Reading Agency.Announcing the Reading Well Books on Prescription scheme [EB/OL].[2016-10-07].https://readingagency.org.uk/news/blog/announcing-the-reading-well-books-onprescription-scheme.html.
69.約翰·肖內西,尤金·澤克邁斯特,珍妮·澤克邁斯特.心理學研究方法(第10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470.
70.Hsu C T, Jacobs A M, Conrad M.Can Harry Potter still put a spell on us in a second language? An fMRI study on reading emotionladen literature in late bilinguals[J].Cortex, 2015, 63: 282-295.
71.王一華.圖書館用戶服務的發展趨勢[J].現代情報,2011, 31(9):59-61, 164.
72.王一華.淺談圖書館工作的創新[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0):33-34.
73.王一華.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現狀的定量分析[J].現代情報,2008(3):18-21.
74.王一華.國際圖書館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1(15):2-10, 16.
75.靳佳麗,王一華.我國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評價[J].圖書館學研究,2015(10):56-6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