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志國
(四川省眉山市畜牧站,四川 眉山 620010)
近年來,四川洪雅縣立足生態優勢,專注于綠色發展,以畜牧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優化區域布局,推進規模養殖,建立綠色發展機制,整縣推進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有效破解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難題,推動了畜牧業穩量提質、轉型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畜牧業已成為全縣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1.1 全面完成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的關閉搬遷工作 2017年,根據中央及四川省環保督察工作要求,制定了《洪雅縣畜禽養殖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科學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依法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118家,關閉搬遷圈舍4.4萬平方米,督促指導394家養殖場完善配套了糞污處理設施,每年可減少畜禽糞污排放3.6萬噸,畜禽養殖產生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大幅減小,境內清衣江等主要流域水質明顯轉好,水體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1.2 種養結合綠色發展機制基本建立 洪雅縣是四川省第一批農業循環經濟項目試點縣、四川唯一的全國生態文明獎獲得縣,享有“綠海明珠”、“天府花園”等美譽。近年來,通過項目整合、企業投入、社會融資等渠道,累計投資7000余萬元,在現代牧業萬頭牧場、新希望陽坪種牛場、雅河豬保種場等大型養殖場和畜禽養殖密集區域開展畜禽糞污大循環利用管網建設,已建成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加工廠1個,自動化沼液前置處理中心1個,大型沼液集中存貯池12個,沼氣池集中供氣站2座,配備沼液輸送加壓設備26臺,鋪設沼液輸送管網600余千米,管網覆蓋已建成的農業經濟循環園區3個,面積5萬余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園區畜禽養殖糞污干濕分離后,干糞用于生產有機肥,沼液經處理后以全密閉運行方式,通過管網輸送到田間地頭,用于種茶、種草、種菜等。園區內每隔100米左右便有一個沼液輸送管道接口,接上管子就可向田里噴施沼肥,可以隨時取用,年利用沼液達30余萬噸。園區內種植業替代化肥施用量達80%以上,每畝每年節本增收1000元以上。以種定養、以養促種、種養一體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先后受到全國人大、財政部、農業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眉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四川日報等主流媒體也進行了廣泛報道。
2.1 加強組織領導 洪雅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循環農業,每年將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情況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之一,納入縣政府對部門和鄉鎮的年終目標考核任務。為推動畜禽糞污大循環利用管網建設,該縣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督查組,圍繞重點任務進行分工,加強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做到時間節點明確、進度要求明確、具體舉措明確,層層落實責任,確保畜禽污染治理工作出經驗、出成效。
2.2 強化規劃引領 充分考慮農民意愿和種養習慣,科學編制了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洪雅縣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和《洪雅縣畜牧業綠色發展五年規劃》,確定了畜禽養殖的品種、規模和總量。優化種養殖業布局,整合區域優勢,促進種養業對接,暢通糞污還田渠道,實現糞污就地就近利用。引導奶牛散養農戶以入股、出資共同購牛計股或租賃的方式進入奶牛小區,把散養方式變成小區養殖。完善奶價協調機制,切實保護奶農的養殖積極性,確保加工企業穩定生產。
2.3 強化監督管理
2.3.1 印發《洪雅縣農業循環經濟設施管護辦法》,按照屬地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由專業公司進行設施管理、維護等,將權、責、利明確到每個環節,建立有人管理、有人維護的長效機制,確保設備設施正常運行,長期發揮作用。
2.3.2 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環境準入制度,明確要求所有養殖場必須在環保部門、農牧部門的指導下,按照每100頭豬配套15畝消納用地,配備12m3沼氣池、36m3貯液池、12 m3干糞棚、1 套抽排設施,督促養殖場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
2.3.3 強化監管執法,確保中央、省環保督查期間關閉的養殖場不恢復、不反彈,確保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
2.4 強化宣傳 為解決大循環管網建設初期運行管理中出現的部分問題,該縣每年投入100萬元鼓勵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攻關和新技術轉化。先后成功改良牛糞干濕分離、節水節料、沼液固液分離、糞污管道防堵等10余項技術,總結提煉異位發酵床治污等新經驗、新模式4項。同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現場參觀等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推廣糞便處理工藝。全縣每年舉辦種草養畜、污染治理培訓班30期以上,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先后培訓指導5000余人次。
2.5 強化典型示范 近年來,洪雅縣在大循環管網建設的同時,整合農業、畜牧、水利、農發、環保等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形成了扶持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合力,實現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雙贏局面。
2.5.1 抓好以奶業為特色的現代畜牧業發展 洪雅縣是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中國南方優質奶牛繁育基地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乳制品加工基地,奶牛存欄量、生鮮乳產量和優質高產奶牛群規模均位居全省第一。為推動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洪雅縣出臺了《關于鞏固提升現代奶業發展的意見》,穩步推進奶牛品種改良、散養奶牛進小區。建立了奶價協調機制,按照“容量控制總量”原則,調整奶業發展思路,實行“限量提質”,加快形了成健康養殖的長效機制,切實保護奶農利益。近年來,該縣奶牛常年存欄量均穩定在4萬頭左右,日產鮮奶250余噸。
2.5.2 探索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種草模式 洪雅縣根據當地草地、耕地資源情況,利用黑麥草、牛鞭草、青貯玉米、高丹草等牧草不同季節的生長特點,堅持開展牧草栽培試驗,篩選適合當地的主推品種和栽培技術,采取多種模式發展種草養畜。經過多年的試點探索,形成了黑麥草+青貯玉米輪作、黑麥草+水稻輪作、林下常年種草及荒山荒坡常年種草等四種適合南方農區的種草模式。在該縣人工種草1.5畝 (可飼養一頭奶牛),一年純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而一畝稻田兩季收入不超過1 500元,通過種草每畝可增收1 000元以上。
2.5.3 建立牢固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目前,洪雅縣已發展草業專業合作社4個,實現人工種草21萬余畝(含復種指數),其中萬畝草場2個。該縣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推動牧草種植:一是牧場+農戶的訂單模式。牧場與農戶簽訂購草協議,農戶自行組織生產,按訂單交售牧草。二是牧場+草業專業合作社模式。牧場與草業合作社簽訂牧草種植收購協議,草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種植優質牧草,農戶通過土地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紅獲得收入。三是農戶自給模式。農戶或養殖小區根據養殖規模,自行租地種草。
新時期,畜牧業面臨環保政策趨嚴,土地供應緊張,發展空間變小等現實問題。為此,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快發展轉型 要認真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公司+農戶模式創新,加速全產業鏈布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開展生態示范牧場創建,加快培育新主體、新業態,鼓勵發展環保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機制,采取養治分離的PPP模式,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新機制和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農牧業發展新格局,推動畜禽養殖向規模化、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轉型。
3.2 推進升級改造 要充分利用大型養殖企業迅速擴張、散戶加速退出的時機,推進中小養殖場的規模升級。要引導企業建立規范標準,推動自主創新和標準升級。抓好奶牛夏季飼養、異位發酵床治污等關鍵技術的推廣,創建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促進科技創新,加快技術升級和環保升級。爭創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推動品牌升級。提高現代化設施裝備水平,促進設備設施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