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高茜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國科學院設有6個學部,現有院士796人,外籍院士91人。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頒發了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證書;頒發了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獲獎證書。
中國工程院設有9個學部,現有院士872人,外籍院士65人。經過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選舉,宣布了中國工程院新一屆領導班子名單:李曉紅為中國工程院院長,陳左寧、鐘志華、鄧秀新、何華武、王辰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選舉新一屆學部常委會,頒發新當選外籍院士證書,頒發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獲獎證書等。
中國科技創新的成就震驚全球,世界的目光越來越多地注視中國。
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移動通信、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
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
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藥創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講道。
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預計將在今年7月1日前正式通車,建成后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已經成為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它串聯起了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以往在這三地轉一圈至少要4小時,而現在僅需短短的30分鐘就能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18年3月30日01時5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按照計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于2018年底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為無人駕駛、共享單車提供精準的導航服務。
功能納米結構的構筑對科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利用功能分子構造 “小分子機器”一直吸引著人們的廣泛興趣。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高鴻鈞院士與合作者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系統研究了量子結構在固體表面上的組裝、構造與物性調控,獲得2018年陳嘉庚科學獎的數學科學獎。
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國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2016年5月,中國工程院向中央報送了關于啟動“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計劃的建議。隨后,又組織專家編制《中國“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方案》,為國家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把握方向、搶占先機、引領潮流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條改革任務,目前已完成110多條改革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院士大會上講:“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強,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現象仍較突出,科技投入的產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業化、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不足;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激發出來等成為目前科技體制改革中還存在的一些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核心技術、原始創新是與基礎科學研究的扎實程度密切相關的。加強原始創新,就要加強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說道。
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大類科研活動中,基礎研究既不像應用研究那樣有明確的目的性,所產出的新知識、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術開發所產生的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那樣具有實用價值,所以做基礎研究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鉆研,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中科院院士侯建國表示,總書記的這段講話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得到了廣大院士的集體共鳴。“我們確實應當在工作中加快科研評價管理制度的改革,對科技界普遍關注的‘帽子’問題作出實質性的改進。”
他認為,對榮譽性的“帽子”要與實際的科研活動掛鉤,對項目型、任務型、崗位型的“帽子”應與責任和科研效益掛鉤,并且有時間和適用范圍的限制,不能搞終身制,切實改變現在“帽子滿天飛”,將“帽子”標簽化、永久化的現象。

中國自主研發的標準動車組列車“復興號”

我國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首臺發電機自主研制成功

國產大型客機C919
包信和院士帶領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團隊從碳管限域的金屬納米粒子催化合成氣制乙醇的探索開始,系統研究了納米限域體系中催化劑活性中心結構、電子特性和催化性能的控制規律,率先提出了“納米限域催化”概念。同時在研發過程中使用的突破性技術在烯烴合成領域被譽為“里程碑式新進展”,從原理上開辟了一系列天然氣、煤和生物質等高效制備烯烴等高值化學品的新途徑。“納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轉化中的應用”這一項目獲得了2018年陳嘉庚科學獎的化學科學獎。
同時獲獎的還有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家戴金星院士的“煤成氣及鑒別理論”獲得地球科學獎;植物分子遺傳學家李家洋院士的“水稻株型形成與稻米品質調控的分子基礎”獲得生物科學獎;數學家、信號與信息處理專家徐宗本院士的“基于L(1/2)正則化理論的稀疏雷達成像”獲得信息技術科學獎;材料學家田永君院士的“比天然金剛石更硬人工材料的合成”獲得技術科學獎。
“希望院士們將培養優秀人才放在與自己繼續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無私地提攜和支持青年人才,大力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重要的科研任務,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道。
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越來越需要中國科學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越來越需要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發揮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臺。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我們要進一步推進科技外交工作,推進創新開放合作,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學思想和行動示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道。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看來,在當今社會,關起門來是無法創新的,只有將科技創新放到全球環境下開展,才有可能產生更多新的火花。“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開放合作,對實現自主創新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