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甜甜
村莊作教室,地頭為課堂,支書當老師,典型作教材

“基層黨建工作怎么做好?”“村支書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延安市馮莊鄉康坪村,迎來一批“新學生”,連珠炮般提出問題,一行人聊得火熱。
這是村級黨組織換屆之后,我省舉辦的新任村支書第二期示范培訓班。來自關中地區的103位村支書代表抓問題、找不足,在培訓班中長新知識、增本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按照這一目標,省委組織部堅持問題導向,對新上任的300位村支書代表分三期進行培訓,從思想上和能力上提升農村“領頭雁”的水平。
黨建業務知識與鄉村振興,是這次培訓的兩大重點內容。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但如何做好黨建工作,使支部能帶領群眾奮力發展,新上任的村支書表現出能力不足的恐慌。
“我們村的黨建工作相對較弱,大家認為黨建是虛的,與農村發展更是‘兩張皮’。”90后女支書彭錦錦很是擔憂。
“說黨建是虛的,你就錯了。支部組織力的提升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受得到。”康坪村的窯洞里,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處長楊孝武與學員交流經驗。
“黨建除了有政治功能,還有服務功能。村支書要放下身子、吃透底子,出好點子、引好路子。”楊孝武所講的黨建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引發了村支書的思考。
大家坦言,自己也知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在實踐中會遇到很多矛盾。
“做村支書不僅要有德行,還要有技巧。”楊陵區斜上村支書任讓席試圖解答村支書遇到的矛盾。
支書教支書,同行帶同行,任讓席這次是來當“老師”的。
“帶領支部要有耐心、有上進心;發展產業要重視質量,用誠信換取顧客信任;農村工作要黨建統領,產業引領……”任讓席的一席話又引出一個大家熱議的話題——鄉村振興的重點在產業興旺,在集體經濟的振興。
“然而,與浙江相比,我們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省委基層辦副主任寇勝茂,在講座一開始,就將現狀和盤托出。
寇勝茂介紹,早在3年前,浙江就提出消滅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子,去年消滅100萬元以下的村子。而我們空殼村偏多,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薄弱。
說到這,武功縣皇西村支書王特感觸頗深:“村里沒有錢,什么都干不了。”王特一上任,就想盡辦法為村上招商引資。近期正與甘肅的一個服裝企業洽談,想把企業辦到村上來。“這次回去以后,客商就會來村上考察。”
充滿自信的王特覺得這次培訓沒白來,鄉村振興中很多急需的知識,培訓中都有涉及。“黨建和集體經濟的講座給我們打開了思路,電商扶貧的講座,教給了我們操作方法。雖然我比較年輕,但這些技術問題,還是需要系統培訓的。”
“我們村子比較復雜,以前的村支部班子因為貪污被連鍋端,而且村上貧困戶較多,其中不乏懶漢。我想知道大家對這類貧困戶應該咋辦?”5月8日晚,討論會一開始,扶風縣杜城村支書韓靖安就一股腦拋出自己的尷尬。

“我算是老大哥了,我來說。”一旁,眉縣湯峪村支書馬紅偉接過話茬,“這是在精準識別時出問題,應該先摸清底子,上報鎮黨委,對于懶漢,要多跑腿,多做思想工作。”
“前任的村支書出問題,會造成村民的不信任,你們還是要多和群眾交流,要有耐心。”
問題一拋出,就將討論引向高潮,村支書們根據各自的經驗,出點子、找門路,為韓靖安出謀劃策。
培訓期間,像這樣有組織的討論、自發的“夜談會”,開展了很多場,村支書們總覺得意猶未盡。
翻看培訓手冊,記者發現,培訓班多了一個“小設計”,特意將不同地區的村支書穿插分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交流學習借鑒經驗。當然,出來“取經”可不只是聊聊就好,還要走出去到田間看看。
5月9日,學員們走進安塞區南溝村、寶塔區趙家岸村和石窯村現場觀摩。
來到南溝村,黃土高坡上的榮譽令村支書們羨慕不已,“全國旅游扶貧示范村”“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
“南溝村的村企共建是很成功的模式,我們也可以拿回去用。”在展板面前,孟俊祥駐足很久。
原來,孟俊祥所在的黃良新村,歷史上是屯皇糧的地方,村上還有一座荒廢的糧庫,前幾年找企業洽談,想打造成旅游景點,但嫌麻煩就被擱淺了。
“南溝村的旅游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準備回去再把這個事做起來,還可以帶動集體經濟的積累。”說到這,55歲的孟俊祥也表現出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看到這么多的年輕人在努力,我們這些老同志也不能拖后腿。”
邊走邊談,學員們都敞開胸懷接受新知識、新理念;集中注意力,聽取新思路、新辦法。
“震撼,幾天的革命舊址參觀,我只能想到這兩個字。”
說話的這位,叫張增增,父母在西安工作,今年28歲的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留守書記”。
幾天下來,令他印象最深的有3個場景。
5月7日,村支書們參觀了康坪村的知青舊居。“看到墻上掛著當時犧牲的知青名單時,我被震撼了,那是唯一一間我沒待夠1分鐘的窯洞。”
每一位都是鮮活的生命,每一位都才十幾歲。
5月8日,村支書們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撫觸歷史,讓人唏噓。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在紀念館,學員們和唱著這首《游擊隊之歌》,不禁潸然淚下。
“重踏先輩足跡,我明白了為什么要在延安培訓,它帶給我們的歷史感和沖擊感不是單憑聽課能感受得到的。”
9日,學員們又來到梁家河。想象著在這條黃土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幾進幾出,干出的一番事業,張增增感觸頗多,“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忽然理解了延安精神,那就是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十幾年的艱辛,幾天的行程。村支書們在中國革命的圣地,感受到的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
“望山川秀美,數不盡偉人事跡。傳延安精神,永不忘先烈遺志。新時代新潮流,誰做先鋒,還看今朝!”培訓結束,張增增在他的朋友圈發了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