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

80后女孩和丹·阿布迪祖籍索馬里,在沙特出生長大,父母都是沙特政府部門的職員。媽媽非常支持女兒讀書,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只有學習才能掌握命運。”
2005年9月,和丹高中畢業,爸爸決定讓她去美國或者歐洲讀大學,但媽媽堅決反對,因為她經常從電視里看到外國留學生在西方被加害的新聞。在浙江義烏經商多年的叔叔,建議和丹到中國留學,和丹媽媽當時就同意了,因為在她眼中,中國無疑是治安很好的國家。
到達義烏后,江南隨處可見的綠樹、草地、鮮花,給和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為她從小生長在沙特,到處是沙漠,能看到一棵樹就很稀奇了,而這里到處是青山綠水,風景實在太美了!
初到中國,和丹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障礙,她開始“瘋狂”學中文。漢語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字,甚至是標點符號,和丹都能背出來。不僅是課文、例句,就連練習題,她都不放過。她笑稱自己的大腦自帶檢索功能,只要給出頁碼,就能把當頁的所有內容都復述出來。
買菜、擠公交、逛街時,本就愛嘮嗑的和丹更是抓住一切機會跟身邊的陌生人聊天。“中國人有個好習慣,你哪個字說得不標準,他們馬上就會糾正你。”很快,和丹的中文口語水平便稱得上“字正腔圓”,再加上朋友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僅僅6個月,她便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5級。這個考試,類似于想要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必考的雅思、托福,最高級別是6級。通過5級考試,意味著和丹看中文報紙、電視劇,甚至是發表中文演講,都不是難事了。
憑借優異的成績和踏實的學習態度,和丹在浙江師范大學提前一年完成工商管理本科學業,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并拿到了優秀留學生獎學金。
碩士畢業時,和丹偶然間翻到浙江大學邵培仁教授所著的《傳播學》,本就對媒體傳播充滿興趣的和丹當即給邵培仁寫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成為他的學生。還沒等到他回信,和丹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拜訪了,并如愿來到了浙大,跟著邵培仁讀博。
博士論文的選題到底要定什么呢?她看到導師正在研究中國電影和“華萊塢”(中國的影視基地)電影理論,便萌生出研究尼日利亞電影的想法,并借用“華萊塢”的概念,創造出了“尼萊塢”(研究尼日利亞電影)一詞。2016年,和丹終于順利從浙大博士畢業!
因為叔叔哈吉在義烏市開了一家外貿公司,每個寒暑假,和丹都會到他的公司實習,學做生意,給客戶當翻譯,幫叔叔起草合同等。
有趣的是,剛到義烏時,和丹和許多非洲人一樣,并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這么能拼?白天在市場經商,晚上還要打理店面,有的一天工作18個小時,周末也不休息。但是現在,和丹也經常不分晝夜工作,上課、寫稿、拍片、參加學術研討,周末也不休息,越來越像中國人了。
從浙江大學傳播學專業博士畢業后,和丹放棄了中東幾家跨國企業和機構的高薪聘請,選擇回到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當一名普通老師。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年吸引上千名非洲客商前來“淘金”。幫叔叔打理公司期間,和丹結交了許多在這里做生意的非洲朋友,耳聞目睹了不少有趣、感人的故事,于是萌生了拍一部紀錄片,講述他們在異國真實生活的想法。
初到義烏時,當和丹向別人介紹自己來自索馬里時,有客戶問,索馬里在南美嗎?坐出租車,司機說:“我知道索馬里,那是個盛產海盜的地方。”和丹聽了哭笑不得。
和丹認為,由于長期受西方媒體影響,其實中國人對非洲,以及非洲人對中國都存在不少誤解。比如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探索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是不少中國人對非洲大陸第一印象的重要來源:干旱的平原上,大型野生動物在尋找水源;貧瘠的村落里,流離失所的饑餓兒童在等待救援。在西方主導的影視作品中,非洲人反面龍套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香港功夫片曾因能打而“橫掃亞非拉”。當前不少非洲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停留在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中,至今還能鬧出“見到中國人就夸功夫好”的笑話。時至今日,中非看彼此,有時猶如“霧里看花”。于是,2016年,和丹決定和同事張勇一起,聯合執導、拍攝一部紀錄片———《我從非洲來》,將鏡頭聚焦在義烏生活的非洲人,呈現一個個鮮活真實的個體。
和丹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記錄,將非洲人搭乘中國發展快車追逐夢想的畫面展現給全世界,講好非洲人在義烏的小城故事。但做導演并不輕松。在拍攝紀錄片的兩年里,和丹從來沒有周末,工作量大,經費緊張,缺乏人力,“但大家都沒有叫苦,憑著對非洲的一腔熱情參與拍攝。”和丹算過幫助紀錄片拍攝和制作的人,絕對超過了40名。許多在影片中出鏡的非洲商人,都是她牽線搭橋找到的。
最后和丹選取了19人的故事放入紀錄片。他們分別來自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蘇丹、馬里、喀麥隆、加納、埃及等國。主題涵蓋經濟、社會、婚姻、教育、飲食、藝術等6個方面。片中所有的背景音樂、歌詞都是由非洲人創作的。
《我從非洲來》共6集,第4集《中非跨國戀》中的一段畫面很感人,在寫有“forever”的蛋糕上點燃6根蠟燭,非洲小伙把結婚禮物獻給妻子并溫柔地說:“感謝你一直陪我走到今天。”燭光中,中國姑娘微笑著打開了禮物,含情脈脈地望著丈夫說:“Nice!Thank you!謝謝你為了我等待了這么久,我們好好過日子吧!”兩個人笑著笑著,繼而眼眶都濕潤了……
故事的男主角約瑟夫來自坦桑尼亞,他對海寧姑娘顧佳明一見鐘情,但兩人的愛情遭到了女方母親的極力反對。在歷經了6年風風雨雨后,一場傳統的中式婚禮終于為兩人的愛情長跑路畫上圓滿的句號。
同樣是跨國婚姻,蘇丹理發師贊恩與貴州戀人的故事,顯然要來得更為曲折些。雖然他們結婚了,但女方的父母依然激烈反對其婚事。堅信愛情無國界的他們即使在生下孩子,并帶孩子回去懇求父母理解時,仍被拒之門外……
愛情浪漫而美好,但并不一帆風順,有時還要經歷暴風雨洗禮。和丹認為,人與人之間只要增進了解,是可以消除很多誤會的。《我從非洲來》之所以與其他影片“不一樣”,因為它具有跟攝過程長、呈現形式客觀、采訪對象量多面廣等特點。
經過兩年拍攝,6集紀錄片《我從非洲來》于2017年冬季完成,很快入選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國際電影節,還被贊比亞盧薩卡國際電影節選為開幕影片。英國國際廣播電臺(BBC)等境外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該片還榮獲“2017中國網絡影視年度最佳紀錄片獎”。
2018年1月7日,《我從非洲來》在央視正式開播。5月,該片在南非、埃塞俄比亞、埃及、津巴布韋等30多個非洲國家電視臺播出后,引起轟動,導演和丹更是成了“網紅”。
如今身邊的朋友給和丹起了個新名字,叫“超級丹”。這緣于前不久索馬里聯邦政府正式聘任她為總統辦公室中索投資與經濟合作高級顧問,這位浙江師范大學的老師也成了索馬里最年輕的總統顧問!
目前,和丹正在籌拍第二部非洲題材紀錄片《重走坦贊鐵路》,將用更廣泛的國際視角,記錄這條象征著中非友誼豐碑的鐵路,講述非洲人民追求發展、進步、自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