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梅
摘要:學生是教育的實施者,學生怎樣學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關注;有效
教學、教學,拆開來看,就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我們平常都很重視怎樣教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學生怎樣學的問題。
學生是教育的實施者,學生怎樣學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有的老師課講得的確精彩,卻讓人感到惋惜。老師在講臺上繪聲繪色的時候,雖然有一部分同學被吸引,可有的同學心思沒完全隨著老師的思路走,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學需要關注所有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與學總是相輔相成,所以,教學應當重視教與學的碰撞盡可能的產生最大的實效。
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習慣比知識和能力更重要,因為學會學習是小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習慣包括聽課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做作業的習慣、時間安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這些都需要老師從點滴的要求開始,耐心的指導,長期的堅持,一直到學生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比如在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上,每節課下課時,學生下節課需要準備哪本書、哪本練習冊、什么練習本、放在什么位置,練習本必須翻倒要用的那一頁,桌子上不許有與本課無關的任何物品,每位學生只有把自己的座位收拾合格才能離開座位。學生上課時坐姿要端正,眼神要跟隨上老師的節奏,翻書要快、靜、齊等。這些常規性的要求我一向很重視,這些細微的小事都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這樣才不會因此耽誤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不會因此影響課堂教學秩序,不會因此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就要督促學生依言行事,嚴格把關,學生才能把老師的話當回事。
其次,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還應盡可能的避免在課堂上浪費任何一個同學的時間。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讓每一位同學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平時讓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就是照顧每一位同學發展的有效方法。而關注學生有效學習要從各個方面著手,在各個環節上力求時間的零浪費,追求課堂的高效。一個班級中,學生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比如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上,就有快慢的差別。往往老師照顧了學的慢的同學,學得快的同學就閑著沒事做;老師照顧了快的,慢的跟不上。每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是對其他同學說:“誰能幫他講這道題?”“誰還有別的辦法?”“你們不會講,聽老師怎樣給他講。”這樣,快的同學就會把精力用在如何講明這道題上,而不會在等待老師耐心的給不懂的同學講解的過程中沒事可做、或思想開小差、或對差生唉聲嘆氣,浪費了許多時間。不會的同學也會減輕心理壓力從而心情放松,也有更充分的時間把問題弄懂。不會的弄懂了,會的同學不僅對問題理解的更透徹了,能力也提高了,老師也不用口干舌燥了。此乃一舉四得。只要學生能夠做到的,老師就不要代替。老師要充分的相信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有助于學習的有效性。
學習宜有針對性的練習,忌題海戰術。題海戰術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耗時低效。會的不斷重復,不會的得不到足夠的訓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我特別關注在什么地方出錯。有人說:“一個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即使他吃再多藥,也不一定能治好病”。治病要對癥下藥,學習也一樣,哪里出錯了,就要在哪里下功夫。平時一些錯誤不及時糾正,到了考試的關鍵時刻,就會吃虧。所以,平時哪一位同學在哪一個方面學習效果不好,我都盡量有數,做完練習或考完試后,對于做錯的題目,都要分析錯誤的原因。概念不清的看概念,審題不嚴的練審題,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多做類型題。病人有病歷,學生的錯題也要建立起錯誤檔案。每一次錯誤都要認真記錄,認真糾正,養成錯題做三遍的習慣,使錯誤變成經驗,下次再撞到這些熟面孔,就不會重蹈覆轍。學習忌囫圇吞棗、粗枝大葉,必須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學生的點滴進步,豈能只是三拳兩腳的招數。良好的班風學風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和諧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接受的情感基礎;學生對學習的期望、目標與自信是進步的內驅動力等等,這一切都要老師們煞費苦心,長期經營。作為老師,除了研究教法外,還得多關注學生的學,這也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