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偉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162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提出鄉村振興總要求及分階段目標。對于一直以來的熱點問題,學術界通常遵循兩種解決路徑:一是從需求側出發,通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加以分析,試圖通過自下而上的群眾參與及利益表達對國家政策決策進行影響;二是從供給側出發,尤其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缺少農村現代化及農民利益表達而單純的農業現代化也沒有使鄉村走向振興。事實上這兩種路徑都是不全面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供給側改革時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在鄉村公共服務供給中切實抓住農民對于美好生活多方面多層次需要,進行鄉村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就對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以公共服務現代化推動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由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導致的產業體系不健全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最大瓶頸,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一方面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農機裝備數量稀少、農田建設標準低下及小規模水利設施缺乏使得鄉村農業生產粗放式、碎片化嚴重。另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及農產品銷售是兩大難題。缺乏知識、技能使農民普遍采取多施化肥多打農藥來尋求農作物增產,使得土壤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堪憂;缺乏完備的產業價值鏈使大量瓜果蔬菜滯銷并不鮮見;“靠天吃飯、靠地生存”的單一糧食作業生產也制約了農產品創新力與競爭力。這就要求完備基礎農田、科技試驗田、水利工程建設,使農業真正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通過互聯網+公共服務,引進科技人才,落實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打造一村一品的電子商務平臺,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可能。
1.2 以公共服務生態化落實生態宜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農村的寶貴財富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載體。現階段由于公共政策落實不到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鄉村觀念使得過度放牧、濫砍亂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依然嚴重;鄉村由于缺乏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水直接排入地下嚴重影響農村飲水用水;固定垃圾處理場所缺位使得生活生產形成的垃圾到處存放,鄉村整體面貌呈現臟、亂、差。這就要求公共政策建立成果鞏固長效機制,實施農村生態小流域建設,推進“廁所革命”,實現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同時積極推進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3 以公共服務均衡化助力鄉風文明。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并進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點。現階段文明鄉風程度較低,一是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陳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較少且服務內容單一;二是教育水平落后導致農民精神文化匱乏,大操大辦、人情攀比、天價彩禮等陳規陋習依然盛行。這就要求公共服務一方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建立高標準、多樣化的娛樂性公共服務設施及大型體育活動中心,另一方面通過文化下鄉、電子政務平臺等網絡化手段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弘揚優秀鄉村文化,摒棄陋習,提升服務效能。
1.4 以公共服務多元化促進治理有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是鄉村走“善治”道路的重要抓手。現階段農村主要以德治為主,綜合服務平臺及網上服務站點的缺位使得村民會議形同虛設;公共法治服務缺失使得農民法治素養較低,缺乏必要的維權意識與法律援助。這就要求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平臺,同時通過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來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
1.5 以公共服務精準化實現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制約農民增收關鍵點在于不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與公共教育服務模式。一是由于農村就業面狹窄,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使得鄉村“空心化”嚴重;二是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加上戶籍制度的制約,使得一部分農民選擇進城買房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同時缺乏職業教育培訓使農民只能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的服裝廠、電子廠的工作,又使得農民市民化受阻。這就要求公共服務資金更多向就業培訓、教育設施傾斜,通過提升農民就業技能使其勝任更多就業崗位,同時培育一批家庭作坊、鄉村車間等拓寬農民就業選擇空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要實現現代化、生態化、均衡化、多元化和精準化公共服務供給就要正視鄉村振興中的公共服務短板,推進鄉村“軟、硬”公共服務均衡,就要對鄉村公共服務進行供給側改革,完善財政體制、優化供給模式、加強數據平臺建設,使公共服務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抓手。
2.1 完善財政體制,引導資金向農村傾斜。沒有資金支持,鄉村公共服務供給必定是紙上談兵。通過改革、體制機制的創新,形成“財政資金優先保障、金融資金重點傾斜、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的投資格局,使供給資金來源多樣化。一是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鼓勵金融資本下鄉去投資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緩解政府財政投入的壓力;二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鄉村公共服務問題“對癥下藥”,對資金利用有明顯導向性。比如一些鄉村未脫貧,那么解決“上學難、看病貴”理應成為重點;而教育優先,就業優先,那么鄉村公共服務供給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向產業引進、教育培訓等方面傾斜。
2.2 優化供給模式,推進鄉村“軟”“硬”服務均衡發展。發展公共服務需要發揮公共服務的聚集、吸引功能,這就要求在農村內部公共服務供給中要創新供給模式。其一,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根據公共服務的類型、性質等制定實施鄉鎮政府購買農村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即“公共服務清單”,規范項目遴選、信息發布、組織購買、項目監管、績效評價等流程。其二,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政府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磋商、競爭性談判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加入公共服務供給;積極落實PPP模式項目選擇具有相應管理經驗、專業能力、融資實力以及信用狀況良好的社會資本作為合作伙伴。
2.3 加強數據平臺建設,保障精準化高質量供給。大數據為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提供了技術支撐與解決可能,應當通過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平臺整合以及機制完善,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性。建立鄉鎮綜合信息平臺,為每個鄉村建立資料信息,并及時更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對象精準、人群精準。利用“互聯網+公共服務”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碎片化”,更好地統籌協調鄉村內部及各鄉村之間的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