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摘 要: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幼兒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如身體上容易疲倦,精神狀態不好;心理上壓力大,自卑,不喜歡上學;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孤僻,不愿意與人交流,不愛與同學溝通。文章對重視區角游戲環境創設促進幼小銜接策略進行研究,以解決幼小銜接不當所造成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幼小銜接;區域游戲;環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3-0067-02
一、前言
當前,幼兒教育出現了一些需要幼教工作者值得注意和重視的問題。有家長反映:“為了孩子能跟上一年級的學習,我專門給孩子報了學前班。結果孩子上過學前班再上一年級時,說老師講的知識都會,都很簡單,而老師卻說他不聽講,愛做小動作。”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天天丟三落四,一會忘拿這個,一會忘拿那個的,有的時候還忘了記家庭作業。”幼兒園有的大班老師也說:“我要求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專心聽講,不搞小動作。”這樣看來,好像問題的出現不在幼兒教師,其實不然。幼兒教師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聽課,并且以學習為主,教授幼兒一年級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這完全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例,說明有些家長和部分幼兒教師對幼兒怎樣才能盡快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忽視了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幼兒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如身體上會容易疲倦,精神狀態不好;心理上壓力大、自卑、不喜歡上學;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孤僻,不敢和別人交流,不愿意與同學溝通。長期這樣下去,幼兒不僅不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還會出現種種逆反心理,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會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極大地阻礙了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幫助學前幼兒盡快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的方法很多,其中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能解決幼小銜接出現的一些問題。但部分幼兒教師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環境創設的意義、作用認識不到位,環境創設的目的不明確。他們在布置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教室時,隨意性較大,只是簡單地在教室的墻上貼一些字卡,甚至有的教室墻壁光禿禿的,沒有任何布置,忽視了環境的適用性和教育性。還有的教師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完全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沒有站在幼兒的角度進行思考,也不讓幼兒參與設計和布置,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創設和布置。他們覺得環境布置是自己的事情,與幼兒一點關系都沒有,從而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參與性、互動性,就更不用說展示和教育活動相關的幼兒作品了。更有甚者,在環境創設上形式單一,內容空洞,缺乏特色,根本沒有考慮到學前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室四周始終是那幾個小動物或幾棵大樹, 幾年下來沒有一點變化。這不僅造成了幼兒的視覺疲勞,而且與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極不適應, 不能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要。
學前幼兒向學生過渡,身心會發生一些變化,往往體現在社會性發展與抽象邏輯思維發展這兩個心理維度上。幫助學前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有多種策略,教師可利用區角游戲中的環境設計與布置解決幼小銜接所出現的問題。
二、解決學習適應困難
學前幼兒要升入小學,主要是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專注性和持久性進行培養,可從以下幾個區角進行。
(1)美工區。雖然美工區活動的要求比較簡單,但是教師在布置和設計的時候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進行。比如在提供繪畫、泥工、剪紙等材料時,要更加美觀、更加豐富,而且要對幼兒在美工區的活動加大難度,逐步增加幼兒在美工區活動的時間。幼兒園大班課程的游戲時間一般都是30分鐘左右,而升入小學后,上課時間就會增加到45分鐘。為了讓幼兒能盡快適應小學上課的時間,教師可在幼兒進行區角游戲時提出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幅作品。可以畫一幅版畫,也可以捏一個有主題內容和背景的泥工,還可以剪一幅作品貼在色卡紙上。讓幼兒在進行活動的時候不僅充滿了興趣和熱情,而且都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從而培養幼兒學習的專注性和持久性。幼兒完成的美術作品裝飾在區角里,不僅能把區角布置得更加漂亮,而且會增加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幼兒在色卡紙上用超輕粘土捏出的作品,用超輕粘土做成的臉譜作品,用彩紙剪貼裝飾的大樹,用超輕粘土裝飾的盤子,在卷筒紙上畫的線描裝飾畫,等等。
(2)圖書區。在圖書區的布置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可選擇的圖書,比如故事、童話、詩歌等,要適合大班年齡段幼兒向小學過渡的閱讀。這樣,幼兒不僅可以共同閱讀圖書,還可以與同伴一起圍繞圖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內容展開討論。在閱讀中,幼兒還會關注圖書區中常見的符號、漢字、漢字的筆畫,并嘗試運用簡單的標記和符號。這樣,能培養幼兒認讀漢字的興趣,形成靜坐和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教師要鼓勵幼兒嘗試運用繪畫或書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進行其他交流活動,使幼兒在語言表達和漢字書寫方面逐漸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在圖書區中,教師要鼓勵大班幼兒進行閱讀。教師要提前把幼兒的名字寫出來,并且和相應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幼兒一邊認讀自己的名字,一邊嘗試著按照圖片上的內容找到相應的成語故事。
(3)小學體驗區。小學對學前幼兒來說,是一個既陌生而又新奇的地方。為了培養幼兒對小學的興趣和熱情,幼兒園往往會組織幼兒參觀小學。參觀的時候,幼兒們興趣盎然,然而過后就會慢慢淡忘。為了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教師可設計和布置小學體驗區,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并做好心理準備。1)參觀小學后,請幼兒畫出連環畫《快上小學了》,并布置在活動區里面。繪畫時,幼兒可以在一起互相討論,這樣能回憶參觀小學時的所見所聞,既加深了對小學的了解和認識,又能讓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2)經過教師的講解,幼兒知道進入小學后,要加入少先隊員,升國旗時要行隊禮。教師可以在活動區準備多幅圖片讓幼兒觀看,并讓幼兒在活動區觀看圖片練習系紅領巾,激發幼兒早日上小學、早日戴上紅領巾的期盼;也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創辦手抄報,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還可以讓幼兒模仿老師嘗試在黑板上畫畫、寫粉筆字,為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3)教師要為幼兒準備小學校服。幼兒身穿小學校服時,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名小學生,會感到光榮和自豪。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培養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的能力。
三、解決社會性適應困難
幼兒要適應小學生活,就要學會獨立自主地面對生活和學習,為此,在幼兒園可設置建構區,以培養幼兒在群體活動中的溝通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建構區。教師不僅要根據建構區的要求和規則布置和準備材料,還要把游戲的難度加大。比如可增加幼兒合作意識、并需要與同伴協商制定游戲規則的“蓋樓房”游戲,它需要幼兒進行合作,并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設計完成一個有難度的建筑。
(2)棋類區。教師在棋類區要給大班幼兒準備各種棋,其中有五子棋、軍棋、飛行棋、跳棋、象棋等。這些種類的棋,不僅能發展幼兒的思維,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幼兒謙虛、有禮貌的優秀品質,讓幼兒懂得不與同伴搶玩具是一種謙讓,能營造友好合作的學習氛圍,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幼兒園的環境設計和布置對幼兒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優秀品質。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樂于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使學前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教師要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為本,為幼兒的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孟繁慧,張代玲.國內幼小銜接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7).
[2]楊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08).
[3]蘇曉波.我國“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4]李玉杰,趙春穎,李桂云.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