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國
【摘要】“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就是農村的金融改革。本文通過探析農村信用體系構建、創新農村抵押擔保方式、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等問題,以期為推動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關鍵詞】金融 農村 改革
一、引言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而言,農村金融處于核心位置。一直以來,農村金融的整體建設都處于高風險、低收益以及“小且散”的狀態。由于農村地區整體信用環境不佳,致使農民融資困難,“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一直以來鮮有破解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村金融依舊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要想切實解決,就需重點鼓勵農民參與金融試點工作,以建設出一種迎合農村特性的金融體系[1]。
二、構建農村信用評價體系
作為農村發展建設的一項基本工作,農村信用體系的構建需要將農村的金融發展作為先決條件,在此前提下方可使信用體系的建設有序而規范[2]。當前,我國農村信用體系的整體建設工作普遍存在滯后的現象,這給農村金融改革的推進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為了改善上述情況,不少地區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我們可借鑒相對成熟的模式,制定信用評價機制,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切實緩解農戶和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提升農民的誠信意識以及農村誠信氛圍,使得農業生產發展得到更好的金融保障和支持。在信用評價體系建立時,可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由政府牽頭,強化農戶與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引導和促進農村的信用體系建設。目前,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建設在城市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在農村層面,因為信息采集途徑有限,使得作用難以發揮。對此,可由政府牽頭,另行建立一條專門針對農村和農民的信用評價體系,這種體系可以與人行征信體系平行,以此作為農村信用評價的基礎。
二是政府和金融機構密切協作,在對區域內農村和農民全面搜集信息的基礎上,給予每家農戶一張金融身份證,以此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金融身份證應實現對農戶信用情況的動態管控,及時變更存在信用不良情況的農戶信息,對農戶進行動態評級授信,保障農戶信用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這種做法可能需要耗費較大的工作量,但對農村長遠的金融服務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可以考慮從經濟利益引導方面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如政府可以對誠實守信的農戶進行貸款利息的補貼,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產品引導農村的信用體系建設,對于長期使用金融機構信貸產品且誠實守信的農戶,可以進行一定的利息優惠或減免。以此引導建立誠信的農村信用環境。
三、創新抵押擔保方式
對于農戶而言,貸款難的主要問題在于缺少有效地抵押(擔保)物品,而農村擔保方式的創新有利于幫助農戶克服貸款貴、貸款難的問題[3]。通過國家試點工作和相關實踐驗證,我們可以借鑒如下幾種模式對擔保方式進行創新:
(一)鼓勵各農村建立融資擔保基金
此基金的建設以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為基礎,通過農民共同出資的形式,專門為加入基金的農戶提供農戶貸款擔保服務。在基金運作的過程中,應加強風險資金的管控,建立違約賠償和補償機制,以保障資金流轉的規范運行。
(二)推動行業擔保公司的建設
由于大多數支農的擔保意愿較弱且擔保能力有限,我們可通過鼓勵農村建立專業擔保公司等方式,專門為農戶提供行業性的擔保服務。其中,對于風險防范工作,公司可通過規范服務體系的形式限制服務主體,譬如,僅為已注冊的會員以及本村農戶進行擔保等。行業性的擔保公司是推動農村互助金融建設的一個創新模式,可以為農村特殊行業的融資提供有效的支撐。
(三)創新抵押方式
抵押物一直是農戶融資的瓶頸,實際上,金融機構完全可以打破傳統、創新思維,大膽接受一些相對優質的抵押物。對金融機構來講,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基本能夠有效控制各類動產和權益,都可以試點用于貸款擔保。如農戶的農機具、各類車輛、價值較高的活禽、一些生產型農戶的存貨、農作物等,均可納入抵(質)押擔保范圍。實踐證明,這些抵押物雖然在價值評估、變現處置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在促進融資方面,無論是對于農戶還是金融機構,其總體是利大于弊,值得繼續深入推廣。
(四)健全“三權”抵押貸款機制
農村“三權”抵押貸款是指在不變更土地所有權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農戶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權以及林權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長期以來,“三權”抵押貸款一直是呼聲高、落地難。歸其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抵押物本身價值難以準確估量,金融機構難以認可;二是抵押物登記主體責任不明,登記辦理難;三是交易市場不健全,抵押物無法真正流通。
要想真正推動“三權”抵押,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具體而言,一是金融機構要提高認識,積極進行嘗試性介入;二是政府要明確抵押登記機關,落實主體責任,宣傳并樹立起抵押登記法律效力的權威;三是政府要采取措施保證抵押物的流轉順暢。如在農戶逾期無法清償貸款本息時,可以由鄉政府或村組對“三權”抵押物進行先行收購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然后統籌進行處置,以打消金融機構的顧慮。
三、完善產權流轉交易機制
當前,我國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缺位是一項急需探究的問題,它既是阻礙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金融機構在農村放貸積極性較低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著重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設進程,以農村產權登記情況為基礎,為農業用戶提供各項產權交易服務,諸如產權鑒定、信息發布、抵押登記、政策咨詢以及組織交易等等。
其二,將農村產權和金融市場的流通渠道徹底打開,以盤活產權與農業設施的方式將資源進行質押,其中包括房屋產權、農村林地的經營權、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收益權、農業訂單以及農業設施等等。
其三,重點創新信貸品種的種類,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幫助農業用戶解決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農村企業等生產活動融資難的問題。
其四,提升培育資產評估等中介組織的建設步伐,重視農村產權評估難問題的解決情況,以保障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的完善工作,推動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建設[4]。
其五,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助力流轉機制的順利運營,保障相關產權可在本區域正常交易,徹底盤活此類睡眠資產。
四、結語
本篇文章主要就農村信用體系的構建、農村抵押擔保方式的創新以及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的完善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通過強化以上建設來加快農村的金融改革步伐,進而推動我國農村的經濟、金融的發展,提升農村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胡靜,姚鳳閣.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學術交流,2017(02):140-145.
[2]黃琪玉.農村金融改革若干問題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領導科學,2017(04):38-39.
[3]王景利,李宏鵬.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