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區域發展戰略”,是以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突破遼西北、沈撫新區、縣域經濟等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區域發展布局,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新動能。
遼寧沿海經濟帶,毗鄰渤海和黃海,包括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等6個遼寧沿海城市所轄的行政區域,陸域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920公里,海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區域,在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和推動形成互利共贏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按照《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 安排,未來3年,遼寧將在沿海經濟帶建設中強化大連龍頭作用,構建大連都市區,全面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打造沿海經濟帶升級版,使之成為引領東北振興的增長極。
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輻射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等4個城市,形成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沈陽經濟區集政策、區位、產業和基礎設施等諸多發展優勢于一身,對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具有重大意義。按照《沈陽經濟區建設發展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 安排,將加快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群,用3年時間做好沈陽經濟區發展這篇大文章,推動沈陽經濟區成為遼寧經濟的發動機和新引擎。
突破遼西北,涵蓋阜新、鐵嶺、朝陽等3個市。這些地區擁有農業資源相對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毗鄰京津冀經濟圈等區位優勢,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內生動力不足、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突出,仍屬欠發達地區。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是遼寧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沒有遼西北地區的新突破,就不可能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就不可能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就不可能實現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按照《加快實施突破遼西北發展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安排,將咬住發展目標不放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突出高效特色農業、生態屏障區建設,用3年時間實現遼西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沈撫新區,位于沈陽市和撫順市的接壤地帶,規劃范圍171平方公里,其中沈陽片區69平方公里、撫順片區102平方公里,該地區著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新材料、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現代服務業等五大核心產業。按照《沈撫新區三年滾動計劃(2018-2020年)》 安排,未來3年,將圍繞創新發展先導區、示范區建設,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有機結合體,是聯結工農、統籌城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遼寧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涵蓋全省41個縣(市),堅持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服務活縣、人才興縣,協同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千方百計發展壯大全省縣域經濟。按照《遼寧省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安排,將加快發展縣域“一園一區一鎮一品”,大力發展新業態,積極培育新動能,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資源稟賦為基礎,以農產品深加工和旅游等特色產業為依托,逐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實現縣鄉村經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