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吳志成
歐盟與美國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行為體,兩者既因全球共同利益進行合作,也由于利益分歧引發競爭,其全球治理戰略既有許多相似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
歐盟與美國全球治理戰略的相似性
作為現有國際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和國際秩序的重要維護者,歐盟與美國全球治理戰略的相似之處表現在:
一是維持并有條件地改革現有國際機制。任何試圖大幅度改革現有國際機制或由新興國家牽頭創建新機制的舉動都不符合歐盟與美國的利益。
二是不愿過多承擔全球治理的成本和責任。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歐盟與美國都不愿承受巨額的治理費用,特別是在各國都能受益的問題領域,由于它們所負擔的治理成本可能超出其獲得的收益,更加要求全球行為體共擔國際責任、共享治理成果。
三是全球治理決策的透明度、責任感和參與度不夠。目前大部分承擔全球治理職能的國際機制仍然由主要國家的政治精英主導決策過程,這就導致全球治理的政策制定缺乏透明度,民主赤字問題嚴重,政策貫徹的效率低,因而國際機制決策權及政策執行權的合法性也常常受到質疑。迄今為止,全球治理政策制定的出發點是迎合大國意志多于履行國際責任,政策制定者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本性導致民眾融入這一進程的積極性不高。
四是傾向于循序漸進的治理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以條約為基礎的框架內,先以小規模論壇的形式舉行談判,推動協議的達成,進而以跨國合作的形式利用多邊機制在全球范圍內逐步推廣。
五是對聯合國改革的態度消極。歐盟與美國都認為強大的聯合國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還應充分利用國際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以及區域組織的資源尋找解決全球問題的有效方式。
歐盟與美國全球治理戰略的差異性
歐盟與美國對全球治理和未來全球秩序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
第一,全球治理目標不同。雖然兩者都著眼于解決全球問題,但歐盟長期以來致力于尋找恰當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共同遵守的規則與制度,而不是將全球治理簡單看作民族國家功能的補充。美國的目標則是在不威脅其大國地位的前提下,提倡解決全球問題仍要以國家為主導,維持美國在全球經濟政治秩序中的領導地位。
第二,解決全球沖突的途徑有別。由于擁有一體化合作的傳統,歐盟主張通過協商談判等制度化的非軍事手段解決沖突,促進國際合作與穩定,倡導多邊主義,在共同的規則與規范基礎上建立集體行動體系,采用軟性方式推廣自身的制度與價值觀。前奧巴馬政府看似摒棄了“單邊主義”與“先發制人”戰略,但其全球戰略的本質并未發生根本變化。美國政府并未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國際或區域沖突、重建沖突地區統治秩序的一貫做法。
第三,全球治理的政策各有側重。歐盟民眾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經濟貿易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其全球治理戰略的內容與這些領域直接相關。而美國主要關注核武器擴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等與國家安全相關問題,這些領域成為其制定全球治理戰略的重點。
第四,對全球環境治理的態度有異。在歐盟看來,若要保證環境領域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在國家和國際層面進行集體干預十分必要,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不能指望市場發揮主導作用。美國政府則堅持要求發展中國家做出減排承諾,強調全球氣候治理不能影響美國的國內事務。并且,美國更傾向于依靠市場自動解決環境問題。此外,歐盟與美國對全球環境治理的標準存在較大差異。
第五,應對中國崛起的策略存在差異。歐盟追求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進行深入的接觸與合作,對華實行“多層次接觸戰略”,與中國保持對話與接觸,而非將中國視為敵人和威脅。然而,許多美國決策者與學者則視中國崛起為美國安全利益和全球戰略的重大威脅。當然,也有美國學者認為,不能對中國的崛起采取簡單的遏制政策,應當努力將中國納入美國設計并主導的全球秩序中,將其置于可控的范圍內,讓中國分擔更多的全球治理成本。 (摘自《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