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原
摘 要:西藏文化題材美術繪畫作品種類繁多,包括唐卡、壁畫、當代藏族題材繪畫等,其中唐卡和藏族題材繪畫最具代表性。文章論述了西藏文化題材美術繪畫作品的種類,并分析了唐卡、當代藏族題材繪畫、藏族主題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藏族美術文化;繪畫題材;表現方式
西藏文化題材的美術繪畫作品種類紛繁,可以概括為三種:一是西藏民族古老傳統藝術繪畫中的唐卡和寺廟里的壁畫。其作者均為西藏人,有家族上下傳承的美術繪畫師,還有寺院里的高僧、喇嘛,以及在民間靠繪畫手藝為生的民眾。二是藏族地域特有的主題形式的繪畫。這種主題形式的繪畫從20世紀初便逐步發展,一直演變至今,獨樹一幟。它符合時下人民的藝術審美取向,而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繪畫形式。作者都是那些具有相當豐富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的畫家,其中大部分人來自于內地,小部分是在這些內地藝術家引領下的藏族藝術家。三是在當代藝術語言環境下衍生而出的架上美術。采用現代藝術形式的語言文字來解讀藏族文化,表現內容和形式覆蓋了藏族人的清苦生活、宗教信仰等各個層面,這種類型的創作者大部分集中在拉薩,他們是藏族地區藝術形態一種特有群體,常被稱作“西藏群落”。
1 西藏繪畫藝術形態的形成與唐卡制作
任何民族藝術形式的形成及演變都具有其相應的歷史必然趨勢性,藏族獨有的繪畫藝術的歷史演變與早期的印度大乘佛教入藏關系深遠。隨著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入和發展,在松贊干布統治下的公元7世紀時期,在其推崇和倡導之下,印度大乘佛教逐漸與當地由原始崇拜發展起來的雍宗苯波教結合起來,形成藏族地區特有的藏傳佛教。這些歷史事件的發生,促使藏族演變成了一個全民推崇和信奉佛教的民族。然而,在當時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極為低下,廣大游牧民眾常常居無定所,往往難以到寺廟進行朝拜和祈禱,正是在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下,逐步孕育出了唐卡繪畫藝術形態,在其迅猛的發展之下,出現了主要以卷軸畫為形式的唐卡繪畫。這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牧民對佛教傳承的需要,又滿足了其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方式。繪畫在唐卡上的畫像,常有釋迦牟尼佛、菩薩、護法神、度母、金剛等諸多形象,取代了常見的寺廟里塑像和壁畫,成為人們能夠隨身攜帶的膜拜品,走到何處都有神的庇護,唐卡便由此而出現。
繪畫唐卡,是諸多唐卡品種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方式,而其中有所成就并得以傳承的流派也是五花八門。它的主要繪制過程包括了:制作及打磨所需的畫布、粉本打線及線條勾勒、重點區域暈染著色、白描區域勾描彩線、勾描金線,最后還有磨色、鋪金以及開眼等。作品繪制結束后常常需要用到綢緞進行縫制和裝裱。畫布表面上覆有的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是用來防塵土污染的。繁雜的制作工藝加上精美的裝裱才能組成一幅合格的藏族傳統唐卡。制作古代唐卡,尤其是清代皇宮保存的那些品相完好的精品唐卡,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顏料的選擇。那些留存了幾百年的唐卡,到今天仍舊芳華四色、璀璨奪目、色彩絢麗,這是因為它們都選用了多種復合型的礦物質顏料、植物性顏料和部分貴金屬和礦物質寶石,例如黃金、白銀、瑪瑙、珊瑚質、綠松石、珍珠粉、孔雀石、藍靛、大黃、朱砂、藏紅花、茜草、赭石等。制作方法是將這些原料進行搗碎、精細研磨、調膠,同時在調膠時添加一定量的牛膽汁(牛膽汁有防腐的功效),通過這種傳統工藝制作出的礦物質顏料是現如今各種化學顏料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它往往能使這些傳統唐卡畫面色澤保存相當長久、經久不衰。
2 藏族題材繪畫的表現形態分析
2.1 唐卡的傳統繪畫形態
在西藏文化中,傳統唐卡和寺廟壁畫都是最為傳統而且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因為當地民俗文化受到藏傳佛教的深遠影響,從而創作者在繪制唐卡之前都要做許多繁瑣而復雜的準備工作,例如在繪制前必須靜修心靈,切忌暴躁,保持對佛陀的和忠誠心態。具體的做法有干凈的洗漱、整齊的穿戴,來到畫像前時要進行雙手合十、口念佛經等虔誠的行為后,才能開始繪制唐卡。
在開始階段,創作者的繪畫過程必須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其中的要求比例進行創作,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三經一疏”。作為傳統藏傳佛教造像度量的標準核心,不僅僅精確闡述了佛陀釋迦牟尼佛及其他諸佛、大菩薩的畫像造型標準,同時還確定了其在色彩、手勢、法器等方面不得隨意修改的要求。繪制結束之后,還另外需要佛教高僧或者喇嘛進行開光加持。藏族人民并不認為這一切是枯燥乏味且浪費時間的毫無意義之舉,反而認為只有按照如此繁瑣的傳統工藝繪制出來的唐卡才會擁有神靈的力量和靈氣,擁有者才會得到神的庇佑,所以他們面對傳統唐卡是心存敬畏和絕對忠誠的。另外,藏族繪畫是一種具有少數民族特性的藝術形態,具有其特有的民族藝術原創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傳統唐卡和寺廟壁畫就是一本包含了全部藏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藏族人民永垂不朽的精神文明支柱。
2.2 現代西藏題材繪畫形態
西藏特有的民俗題材繪畫在其語言表現方面還是有部分局限性的。首先,創作者往往使用先入為主的命題作畫,所展現的內容要么是贊美生活幸福,要么便是歌頌西藏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極少有涉及到藏族人民的內心世界。此外,我們也能觀察到現代西藏題材繪畫,極大地拓寬了其選材范圍,這一切使現代藝術家們的繪畫創作靈感得以拓寬,內容表現上也更加靈活,讓人們常常腦洞大開,為之驚嘆。同時,題材繪畫與同一時期的其他主題繪畫相比較,更能靈活地展現西藏特有的民族地域特征,還從多個不同角度表現了藏族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末社會轉型變化等歷史事件。
在20世紀80年代末,西藏題材繪畫也迎來了它的黃金發展時期,以尼瑪澤仁、其加達瓦等人為主的藏族畫家聲名鵲起,他們憑借著藏族地區原住藝術家的身份給西藏題材繪畫注入了更深的文化解釋,其中尼瑪澤仁在傳統唐卡繪畫的基礎上拓展了新唐卡繪畫的表現語言,這對西藏題材繪畫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藏族民俗文化和藏傳佛教的傳播極具深遠影響。在這段時間中,詹建俊、陳逸飛、靳尚誼、楊飛云、劉文西、劉大為、方增先、馮遠等繪畫名家均紛紛加入到西藏題材繪畫創作的隊伍里,這使得這一繪畫形態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繁茂無前的可喜景象,極大地豐富了西藏題材繪畫的語言表現藝術。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現代電子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量的資本進入藝術市場,藏族題材繪畫作品在大眾傳媒的有力宣導下得以廣泛傳播,并一發不可收拾。在這一時期,陳逸飛、艾軒、陳丹青等人名聲大噪,他們的繪畫作品在當時藝術市場上便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在藏族題材繪畫領域獨占鰲頭。總的來說,是青藏高原的藏族文化提供了這些西藏題材繪畫特殊的成長環境。
2.3 西藏的當代藝術
今天,當今經濟持續繁榮發展帶來了交通的便利,使藏族地區與祖國內地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當代的藝術觀念、繪畫的語言形態逐漸影響著在藏族地區旅居的藝術家們。其中,在1985年,美國波普的美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先后曾經在北京和拉薩舉辦個人展覽。1986年4月,“西藏五人畫展”在北京太廟成功展出,這五人均為曾經在藏區生活過的內地藝術家,他們是翟躍飛、陳興祝、李彥平、齊勇、李知寶。1987年5月,“西藏山地藝術家作品展”也同樣在北京太廟展出,其中就有李新建、張曉紅、蔡顯敏等名家。
3 結語
藝術家往往不會直接在作品中以概念或者真理的形式描述他們所理解的世界,而是運用獨特的藝術技巧,通過線條和色彩這種獨具一格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和心中的世界,同時,借此展現他們所看到和觀察到的世界,并且表述其特有的藝術見解,也正是這些真正觸動了大眾觀賞者的思想情感,引領著大家再次認識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曹倩倩.心之所向——藏族題材繪畫創作報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周韜.藏族題材繪畫的表現方式[J].藝術教育,2013(04).
[3]陳艷.藏族題材中國畫創作中的人物表現[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姚博哲.藏族題材油畫表現形式的嬗變與發展[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3.
[5]王玉堂.藏族題材繪畫的基本特征及當代意義[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2.
[6]尚輝.中國藏族美術與藏族題材美術概述[J].美術,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