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在學校在占據不可輕視的作用,而思政工作的本質在于師生溝通。輔導員與學生直接的良好溝通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提高教學效果,增進師生感情的作用。強制并不是師生溝通的最佳方式,在溝通的過程中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潛能,師生間的溝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思政工作;技巧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思想引導者,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因現實條件的限制,高校輔導員對接學生處、學院等多個部門,受多重領導,以至于在思政工作中限于條框里,在有些特殊情況下,甚至采取強制的溝通,缺少“以人為本”的思考。實際上,作為高校輔導員,在思政工作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到服務學生需求、幫助學生成長、提升學生素質。
1 “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
“以人為本”是在改革開放時,黨和國家就對思政工作提出的理念,這能促進思政工作的開展更加科學。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更是提出“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作為培養復合型人才重要途徑之一的大學,更應該在思政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教育是客體。因此,思政工作要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結果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達到自身價值和學生價值實現中的平衡。
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需求(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為之提供和創造相應條件。物質需要是指思政工作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并協調與自身相關的物質需要,合理維護自身利益;精神需要則是指思政工作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準確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樹立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其次,“以人為本”就是指思政工作要堅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這是思政工作的終極目標。學生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個人思想覺悟、身體素質和專業能力都并行發展。因此,在思政工作中,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遠離片面性發展,實現發展的最大價值;引導學生遠離眼光短淺,實現個人的當前與長遠發展共存;引導學生遠離個人主義,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和利益結合起來,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該有的貢獻。
2 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現狀
工作的高強度讓輔導員缺少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機會。據不完全統計,高校輔導員除了要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還承接了學院對接學校部分部門的相關工作,同時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就業等相關疏導,工作強度高。根據高校輔導員工作情況及滿意度調查數據反饋,有不少于88.2%的高校輔導員表示,在工作中因工作強度大,缺乏與學生的深度溝通,無法完全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工作中更多使用的是強制手段,以教師的身份要求學生做到相應事務;甚至有16.7%的輔導員在工作中曾經對學生有過粗暴話語,導致與學生產生矛盾或誤解。
工作經驗的缺乏和專業背景限制讓輔導員缺少與學生交流的話題。高校輔導員是個年輕的群體,大部分都是畢業三年以內的學生,雖然保證了輔導員與學生直接無“代溝”,但也造成這個年輕的群體缺少足夠的經驗來指導學生的思政工作。各部門的工作匯報和檢查也導致年輕的輔導員群體無法深入思考思政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另外,多數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并非思想政治專業,沒有相關的理論支撐和知識儲備,也無法系統科學的多學生提出的思政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導致輔導員工作限于困境,對學生缺乏說服力和影響力。
職業倦怠期的出現讓輔導員缺乏工作激情。目前,高校輔導員是一個職業認同感較低的職業,很多高校將教學作為學校的工作重點,而認為管理工作只是教學工作的輔助部分,輔導員的思政工作就更缺少地位,這就直接導致輔導員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現成就感低、心理失衡,這就是職業倦怠期的出現。在這個階段,輔導員缺少組織學生活動的動力,無法對工作深入思考,在學生思政工作中簡單粗暴。
3 “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幾點建議
完善制度,提升輔導員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發展通道。通過制度的完善,提高輔導員在職業上的成就感,使他們在工作中更有激情和追求,減緩職業倦怠期帶來的失落感。同時,輔導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上適度的承擔,一方面可以提高輔導員在學生心中的“保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更大的平臺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搭建平臺,促進輔導員的繼續學習。前文已提到,大部分輔導員并非思政專業出生,缺少系統和科學的理論來支撐思政工作,因此,繼續教育制度對于輔導員的技能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搭建學習平臺,就是輔導員繼續教育的重要路經。一般來說,繼續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絡學習,比如輔導員職業技能提升班、中央精神培訓網校等,通過學習,可以拓展輔導員的知識領域、豐富文化底蘊;另一種是外出交流學習,這種學習可以促進不同高校輔導員之間的交流,提升輔導員專業技能,避免出現無專業背景的輔導員只能靠工作中的經驗累積來優化自己的思政工作方法的現象,更好的幫助輔導員打好業務水平的基礎。
正確定位,提高輔導員自我認知,構建合適的排壓方式。現在的輔導員,既是學生的思想引導者,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者,小到宿舍矛盾、學生感冒咳嗽,大到學生曠課、打架、心理疾病等,都是輔導員工作的部分。再加上機制安排不合理,輔導員面臨著各種部門對接與匯報,難免在工作中出現情緒,更易誘發職業倦怠期的提前。于是,正確認識自己,并對輔導員工作做出合理定位,是輔導員工作中緩解壓力的重要步驟;找到合適的排壓方式,也能幫助輔導員更好的排解不良情緒,以抵抗其對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打亂。通過這些方式,輔導員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才能將思政工作做得更好。
尋求新技術手段,更新輔導員思政工作思路。現在的社會是高科技的社會,現代大學生,更是與高科技共同成長的新一代,于是,學會利用新技術手段來與學生交流,也是輔導員思政工作的一個新思路。例如微博,輔導員可以通過微博的即時互動,引導社會熱點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積極生活、掛住時政熱點;其次,微博所特有的即時性和互動性,能夠幫助輔導員在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并及時介入。除微博以外,還有很多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學會適度的運用,將是輔導員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證。
4 結語
教育是個大系統,輔導員的思政工作是保證專業性教育效果的重要一部分。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的效果。思政工作,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是單純從社會本位或者歷史淵源上的工作接續,而是把學生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人”出發,形成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里的思政工作,重視的是個人的個性、尊嚴、多樣化等,突出人的主體能動創造精神,同時能夠關注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共同發展,突出思政工作德育的效力,弘揚主體性道德人格,構建溫馨的、有魅力的、值得人們向往的道德教育,有利予煥發德育的生命活力,提高德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宋亞杰.共情:師生溝通的潤滑劑[J].教學與管理,2010(3)
[2]應蘭.搭建師生溝通橋梁,提高教育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2010(29)
[3]吳喜濤,韓俊梅.淺析高校輔導員運用微博開展思政工作的現狀[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5)
[4]朱嵐.關于師生關系的哲學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5]王暢.以人為本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遼寧大學,2014.05
作者簡介
周玉格,江漢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