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起伏,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處置壓力跟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處置方式逐步得到了市場和監管的關注。本文通過闡述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發展歷程及業務模式,并與常規不良處置方式進行對比,從而思考重啟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關鍵詞】銀行 不良貸款 資產證券化
一、概念與定義
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就是通過對不良資產池中的不良資產進行處置并產生相關處置回收,用于償付資產支持證券的業務過程。
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的定義是,發起機構將不良貸款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該不良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證券化融資工具。
二、不良貸款證券化的發展歷程
截止2016年,全國的不良貸款雖有所減少,不良余額降至1.51億元,但不良率仍高達1.74%,新一輪不良處置已拉開序幕。
雛形(2005年以前):
工商銀行寧波分行2004年4月發起的面值為26.19億元的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可看作是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的雛形。
發展(2005年至2008年):
2005至2008年期間,我國共發起了“東元06”、“信元06”、“信元08”、“建元08”四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總計約133億元。
停止(2008年至2016年):
2008年至2016年期間,我國未有任何商業銀行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相關業務進入了發展低谷。在這幾年中,各家商業銀行處置不良的方式主要為批量轉讓,即將不良資產債權打包出讓給資產管理公司。
重啟(2016年之后):
2016年5月,中國銀行發行了名為中譽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意味著停止8年之久的不良資產證券化重新啟動。
三、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業務模式
通過對過去各家商業銀行發行情況的研究,各期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主要交易結構大同小異。以建設銀行2016年9月20日發行的建鑫2016年第一期(見附圖)為例,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進行簡單分解。
建鑫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證券化交易結構
(一)參與主體
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參與機構主要分為兩類:核心機構和服務機構。核心機構分為發起機構和受托機構。服務機構數量較多,主要有主承銷商、流動性支持機構、財務顧問、資金保管機構、登記托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會計顧問及法律顧問等。
(二)交易流程
不良資產證券化大致分為三個交易流程:
一是前期準備。發起機構根據要求確定發行的證券化資產池,受托及服務機構完成信托設立、資產評估、增信措施確認等工作。
二是承銷發行。一般情況下,發行人為信托工作,其主要任務就是委托其他機構向目標市場銷售優先檔和次級檔債券。
三是后續管理。發起機構作為資產服務機構,采用與表內信貸資產相同的處置要求,進行日常管理及資產處置,將回收的現金打入資金托管賬戶,用以償付本息。
四、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獨特作用
雖然核銷、批量轉讓、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均在于處置不良,但相比而言,不良資產證券化具有其他處置方式無法企及的獨特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銀行內部存量不良資產的流動性和處置效率。目前各家銀行的不良資產的處置手段無非分為四種:一是司法催收,二是核銷,三是重組,四是批量轉讓。經濟下行期,不良資產催收、重組等難度顯著加大,處置效率進一步降低,而批量轉讓又受制于資產管理公司。比較而言,不良資產證券化是公開、透明的市場化批量處置手段,既能實現快速處置,又能提高資產回收率。
第二,有助于分散金融體系風險,豐富金融產品供給。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緩解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體系的壓力,也為社會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五、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后的新特點
近期各家商業銀行均采用了不良資產證券化手段對存量不良進行處置,雖然總體上與2008年前發行的產品相似,但仔細對比可以發現,重啟后的產品具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
第一,優先檔收益保障程度較過去產品大幅度提高。例如建鑫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中,優先檔規模4.40億元,優先檔發行利率3.30%,全場認購倍數達2.68。而優先/次級的結構設計,為優先檔提供信用增級。此外,入池資產抵質押水平充足以及過渡期累計部分回款都為優先檔收益提供了保障。
第二,創新流動性支持。建鑫2016年第一期中,中證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流動性支持機構,當基礎資產自身無法償付當期優先檔資產支持證券利息,由流動性支持機構進行補足。
建鑫2016年第一期中,次級檔規模為2.38億元,全場認購倍數達4.00,最終整體發行溢價達10%,刷新小額投資理財項目次級檔證券發行溢價率的紀錄。
六、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相對于一般的不良資產處置手段,資產證券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不良資產化解,更拓寬了債券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因此,有效發展資產證券化的意義重大,但這種發展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障礙。
第一,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健全。雖然出臺了《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引(試行)》等制度文件,加強了制度建設,但在實際運作上依舊存在較多法律障礙。
第二,投資主體的培育有待深入。一是合格投資者不足。目前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大多于銀行間市場發行流通,其他金融行業投資者參與程度不高,缺乏次級檔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二是各個主體的專業水平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大多數機構均未發行或參與過不良資產證券化,缺乏相關經驗及專業人才,容易發生操作風險。三是產品流動性不足。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二級交易市場,參與主體和產品種類單一,發行規模較小,很大程度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及壯大。
第三,證券定價技術和市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定價主要取決于該資產池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現金流收入,由于該現金流是主觀對未來資產處置的預期判斷,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定價技術難度極大。轉讓價格過度低于賬面價值,易引發對銀行資產流失的擔憂,過高也會降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因此相對平穩及合理的定價是各家商業銀行每一期發行成功的前提。不良資產證券化在組建及處置過程中,還需聘請大量的中介機構。
七、新常態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開展,首先是對國家探索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加強和改進對不良資產處置的力度和效率政策的響應;其次,銀行通過向專項計劃出售不良資產,實現資產出表,有效改善相關監管指標。
參考文獻
[1]《不良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實踐探析》高煒.
[2]《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看不良資產證券化》曹遠征.
[3]《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的現實問題》趙幼力.
作者簡介:鄔建谷(1960-),男,漢族,浙江寧波人,任職于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市分行,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