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蜿蜒的科恩河順流而下,下游就是流經牛津、倫敦的泰晤士河。河邊是用蜂蜜色的科茨沃爾德丘陵石頭砌成的墻體,擁有高大的煙囪,以及經常被綠色藤蔓淹沒小窗的古老而奇妙小屋。這里就是拜伯里(Bibury),被19世紀的藝術家威廉·莫里斯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村莊”,也是英國最廣為人知的村莊之一。
翻出各種描寫英國鄉村的小說或者油畫,你會發現,拜伯里正是如書畫中所說的英格蘭鄉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根據記載,拜伯里的土地以及寺廟都為伍斯特的圣瑪麗大教堂擁有,1130年轉歸牛津附近的奧斯尼修道院管轄,直到1540年修道院解散。拜伯里油畫一般的阿靈頓小路于1380年建造,最初是供給寺院的羊毛店,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發展為織布小屋,今天它不僅作為游覽勝地被皇家藝術學院保護著,也是整個科茨沃爾德拍攝影片最多的地方。科茨沃爾德這片區域位于倫敦西北方向,有著典型的英格蘭式風光——低矮的丘陵造就廣大的緩坡地,以及適宜的海洋性季風氣候造就了科茨沃爾德春夏秋冬四季都是綠色的田野。在這田野起伏間,古色古香的拜伯里隱約可見,村里有部分木質結構的古屋,但是大部分是石砌建筑,這些破損斑駁的石墻承載了悠久的記憶,而流過街道和建筑的河水清新脫俗,儼然一幅世外桃源風景畫。阿靈頓道路兩邊的房子都是近千年古居,是英國保護級別最高的古建筑之一。阿靈頓也是這里最值得一看的街道, 整條街道都是運用傳統方式建造的石頭房子,加上郁郁蔥蔥的植物盛開的鮮花,人們走在其中往往陶醉在它的魅力里。這些古屋現在依然有居民在居住,有些居民開了咖啡店,在此品嘗一下正宗的英國下午茶,看著如幾個世紀前油畫一般的風景,如同時間又回到了百年以前。
拜伯里生活很愜意,這里的人們生活形式上在百年間只是外在的變化,內在依然是典型的悠閑鄉村生活。紳士客氣的迎接來往的游客,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空間。
拜伯里實在很小,還不能以中國鄉村的概念去看它,通往村子的道路常年人跡稀少,修成寬闊的大路就太浪費了,直到現在都是彎彎曲曲的小道連接各個村莊。村莊附近的通行大路的名稱為A40號國道,如果中途不下路,發現這個小村是不可能的。接近村子之前風景無大異,然而忽然間柳暗花明,科恩河與道路并列而行,房舍沿溪岸走布,溪水清可見底,水流頗急。接近村子的中心地帶河上架有木橋,橋上看風景的人們制造了難得的喧囂。曾看到有英國人感嘆拜伯里緩慢流動如同靜止的時間。兒時他跟隨父親拜訪這里,科恩河水和天鵝旅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十年后,當他再次來到拜伯里,驚訝的發覺這里一如四十年前他兒時記憶中的模樣。不僅風景依然如故,人們的生活也沒有太多變化。除了衣裝和屋內一些現代用品的增加,拜伯里儼然還是他四十年前造訪的拜伯里。河邊道路兩旁的咖啡館還是被綠色攀爬的植物淹沒,透過小窗可以看見里面悠閑品味著寧靜鄉村時光的居民和游人,科恩河依然靜靜地流淌。

花景中的古老小屋。(邦 利/攝)
英國人對于傳統建筑和區域的保護并不只局限于建筑本身,同時還很注重整體的氛圍,所以你很少能看見一棟格格不入的古老建筑混在鋼筋水泥之間。有最美鄉村之稱的拜伯里正是得益于這樣的理念,才能在經濟巨變的今天依然保留著最純正的英格蘭鄉間風情。
依托于非盈利的民間機構,英國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鄉村保護系統。傳統民居和鄉村房地產業的擁有者可以將這些建筑以及園地等捐贈給國民托管組織,可以避免被征收高額遺產稅。早在1907年,英國就制訂了《國民信托法案》,規定國民信托組織可以接受財產捐贈,并在之后對財產進行資助并建立意愿備忘錄。因當時房屋遺產稅相當重所以不少人選擇將鄉間的房屋捐贈給國民信托組織。一來捐贈給國民信托可以免除遺產稅。二來也是集中對這些建筑的持續保護。這些價值比較高的鄉村住宅由信托進行維護,在保證建筑完整性的條件下對公眾開放,人們可以使用、休閑或者成為旅游設施,使人們能切身體會到它們的美麗,還通過真人歷史演義這一方式教育和展現這些古建筑的歷史價值。除此之外英國還經常采取另一種方式:低廉出賣古建筑來籌取龐大的古建筑維修資金。例如十英鎊甚至一英鎊出賣古堡,條件是必須精心修復如初。

安靜而古樸的街道。(邦 利/攝)
因此對這些傳統村落和房屋建筑,英國人并沒有排斥當地居民的入住,只是對保護有著嚴格的要求。在保證居住舒適度的同時也嚴格禁止會損壞建筑本身的內外改造。所以當你在拜伯里漫步的時候會發現,雖然小村古色古香,實際上卻也是很現代化的,居住在這里并不會有什么不方便,反而覺得這古老的村莊借由這些現代設施煥發出新的活力。而正是因為拜伯里的古老小屋里還居住著當地人,延續著拜伯里自己的生活節奏,拜伯里才一如既往保持著英格蘭鄉村的風情。將古民居古建筑閑置單純進行建筑上的保護不僅浪費了古居的教育和歷史價值也使得原本的人文風情難以保留。拜伯里的保護方式值得人們關注探討。

浪漫花屋清新脫俗。(邦 利/攝)